愛伊米

魯迅一篇文章,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教科書,理由和用意卻完全不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一個人想要改變一個時代,可能嗎?

一個時代的形成,是身處這個時代中的千千萬萬的人造就的結果。在時代的洪流中,一個人的力量與整個時代的力量相比,太微弱。要想以一個人的力量去對抗一個時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有些人之所以會成為偉人,可能就是因為他們有著明知不可能也要全力一試的勇氣。

我國曆史上存在這樣一個時代,國力衰弱、國人麻木。魯迅生於這樣的時代,他沒有屈服於這樣的時代,而是想要對抗時代,喚醒世人。魯迅一開始選擇了學醫,是為救國,他想讓國人都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不再只能任人宰割。後來他棄醫從文,也是為救國,因為他明白了,

此時國人更需要救治的不是身體,而是思想,是精神

。魯迅有很多著作,其中有一篇,

同時被中國和日本收錄進了教科書,只是兩國的理由卻完全不同。

魯迅一篇文章,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教科書,理由和用意卻完全不同

棄醫從文應該算是魯迅人生中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點。開始他以為學醫能夠救國,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周圍越來越多的人變得麻木,他開始認識到,

學醫也許能治人,卻難治心

。如今的中國人更需要救治的是他們逐漸麻木的內心,需要有人來警醒他們,喚醒他們。於是魯迅選擇了放棄學醫,轉而決定開始文學創作,希望能夠透過文字喚醒世人。

紙和筆不是武器,文字卻有著強大的力量。雖然魯迅剛開始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也並不清楚自己是否能成功,甚至不知道這樣做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他還是選擇了去做,堅定且無悔。

魯迅一篇文章,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教科書,理由和用意卻完全不同

魯迅把現實寫進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寫進文字,他希望能夠透過文字的傳播,讓更多的人認清現實,他希望他的思想能夠影響更多麻木的人,為他們敲響警鐘,把他們從麻木中喚醒。他希望文字被更多人看到,聲音被更多人聽到,

他希望國人能夠清醒,希望東方巨龍不再沉睡。

民族偏見下的中日師生情誼

魯迅創作出了非常多的優秀作品,其中有一篇被中國和日本兩國收錄進了教科書,那就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以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一位解破學教授為原型創作的,這篇文章,不僅僅寫了對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的讚美,也寫了魯迅在日本留學的一些經歷,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間他思想上的轉變。

魯迅一篇文章,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教科書,理由和用意卻完全不同

當時的中日關係並不是很和諧,很多國家包括日本都對中國有很嚴重的民族偏見。

然而文章中藤野先生的形象卻是非常正面的,他品德高尚,治學嚴謹,待人也非常友善。更重要的是,當時大多數日本人都對中國有偏見,他卻沒有,他對待學生的態度非常公平公正。藤野先生有著非常寬廣的胸懷,他熱愛醫學,教學也非常認真嚴謹,

他曾多次表示“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希望新的醫學技術能傳到中國去”。

這樣的胸襟和學術態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魯迅和藤野先生的情誼也是非常深厚的,

魯迅對於藤野先生是尊敬、敬佩以及敬愛的。

藤野先生是他非常熱愛的一位老師,藤野先生給過魯迅非常多的教誨、關懷、鼓勵等等,這些對於當時異國留學的魯迅非常重要。而藤野先生無國界的大愛,對魯迅和對中國的關心和期望,也讓魯迅由衷敬佩。

魯迅在文章裡也寫到,他認為藤野先生是偉大的。

魯迅一篇文章,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教科書,理由和用意卻完全不同

《藤野先生》發表後,很快被教科書收錄。除了中國之外,日本也將這篇文章翻譯收錄進了教科書。這篇文章中的日本教授形象很偉大,魯迅也不吝歌頌與讚美,這可能是日本收錄這篇文章的原因。即便文章只是對藤野先生一個人的讚美,但是這樣的文章也是有利於樹立日本學者的良好形象的。

中國同樣收錄了這篇文章,但是收錄原因和日本卻是完全不同。

這篇文章中,除了對藤野先生表達讚美歌頌之外,也表達了很多其他的東西。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的所見所聞都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比如頹廢麻木虛度光陰,完全不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其他中國留學生,讓魯迅感觸頗深。

魯迅一篇文章,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教科書,理由和用意卻完全不同

在日本留學的經歷魯迅除了學習之外,更多的是思考

。一些中國留學生的行為讓他痛心失望的同時,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卻是日益增加。終於,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最終決定棄醫從文。中國收錄這篇文章的原因,應該是因為這裡面有太多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學習的。

比如

魯迅的愛國情懷、藤野先生的廣闊胸襟

等等。同時文章裡面那些反面的行為,比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偏見,以及一些中國留學生的不思進取,都是我們應該避免犯的錯誤。

魯迅一篇文章,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教科書,理由和用意卻完全不同

《藤野先生》是很有時代特色的一篇文章,但是放在如今來看,這篇文章仍然是非常有意義的。雖然現在時代不同了,但我們仍然能從文章中學習到很多。比如藤野先生作為一名老師,盡職盡責,公平公正,對待學生真誠和善;作為一名學者,胸襟寬廣,沒有國界之分,不吝向其他國家分享技術成果。而文中一些反面典型,比如仗勢欺人的學生會幹事,則讓我們牢記這種行為是錯誤的。

這篇文章批判了民族偏見,而在現今社會中,也有各種各樣的偏見存在。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瞭解某個人或某件事,或者某個地方,但是我們可能會因為“聽說過”一些事而產生對他們產生偏見。眼見為實,對於自己並不瞭解的事物,不要輕易去作出評價。借用文中教授的一句話:

“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參考文獻:《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