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鑿,又是謹慎從事,終能各盡其勢,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用明人王世貞的話來說,是“備盡八法之妙”,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此碑於宋以後中斷,傳世以未斷宋拓本為佳,字跡稍肥,筆鋒使轉處瑩絲可見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王羲之不但精筆法,且於結字處理也是鮮人能及。後來也不少有用筆一流的大家,但細品其單字,尤其是在縱橫取勢、對比變化、奇肆古風等方面比起王羲之來,手段總歸有限。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王羲之寫字,遵法守律而合於自然。《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皋,可謂高峰。下面,為大家分析《聖教序》究竟好在哪?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在《聖教序》中,王羲之結字表現淋漓盡致。該方的方,該圓的也一定圓,長的長短的短,字形特徵被強調,字型動感十分明顯,字和字之間字形區別變化無常,如下圖,方圓盡得其勢。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三角形的字形不論欹側,外形特徵鮮明,猶如天然幾何。此亦非巧合,更不是有心計算,乃長期經心致無意而成。不僅整個字的外形如此,就連字內分開的偏旁部首也同樣遵守這種外形規律。如“明”“復”等字。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通篇大、小、收、放,字字變化,無有雷同。正如王澍所論:“魏晉人書,一正一偏,縱橫變化,了乏蹊徑。”這便是王羲之的大本事。不信可試試,能在書寫的片刻之間,在筆下生出如此豐富的變化,並且一氣貫注,自然和諧,古今以來,通法之極則,一人而已。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懷仁集王羲之行書而成。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建。行書。30行,行83~88字不等。《金石萃編》載: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寬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現藏西安碑林。王氏書跡大都賴此以傳,故為歷代書家所重。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懷仁是長安弘福寺僧,能文工書,受諸寺委託,借內府王羲之書跡,煞費苦心,歷時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跡,鹹萃其中”。碑文選自王書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託、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當然這種集字的做法也有相當的侷限性。如重複的字較少變化,偏旁拼合的字結體缺少呼應。自此碑以後,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聖教序》最為成功。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王羲之的行書有以下三個特點:一具中和之美。他的行書方圓並用,穠纖折中,修短合度,寓奇於正,有“進退憲章,耀文含質,推方履度,動必中庸”(見《書斷》)之妙。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梁武帝評其書謂:“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風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喻其字有動靜之勢,所謂“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孫過庭《書譜》),正因為王羲之追求一種恰到好處的美,故其書奇而不怪,肆而不離,正而不板,自有一股雄秀之氣撲人眉宇,而以韻勝。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王羲之的行書天資自然,風神蓋代,如絕色佳人,雖粉黛無施,而國色天姿,光輝動人,《山谷題跋》評其書曰:“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待之。”有變化之美。王羲之的行書,如絳雲在天,因風變化,更能於千變萬化中妙合自然,不失主調,處處流露出一種飄逸灑脫,平和簡靜,遒麗天成之風度。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康有為則贊曰“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儘管有“結體無別構,偏旁多假借”之疵,但微疵不足以傷其大雅。

聖教序成文以後,為了永垂後世,昭示天下,乃籌備將其刻於碑石流傳,又因為太宗皇帝深愛羲之書法,故大家認為這篇碑文,非書聖王羲之書法“不足貴”,然羲之乃晉人,不可再起而書之,於是請弘福寺沙門懷仁擔任集字拼文工作。釋懷仁原是一名擅長王羲之書法的僧人,據說他還是王羲之的後裔,懷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書法拼就《聖教序》書法欣賞。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太宗為了方便懷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許將宮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跡供給鉤摹綴集。聖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記和玄奘本人所譯的一首經三個部分,懷仁經過了長達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湊、苦心經營,終成此碑。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此碑廣採王書之眾長,非常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亦頗為精到,因此可以說,“聖帖”是從王氏書跡中經過挑選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書的精華,可稱最佳典範。清人蔣衡在《拙存堂題跋》書法作品中說:“沙門懷仁乃右軍裔孫,得其家法,故《集字聖教序》一氣揮灑,神采奕奕,與《蘭亭序》並驅,為千古字學之祖”。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那麼王羲之的字有多美呢?從下面三個字的寫法就可以看出來。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聖:“聖”字上下動靜結合,上部靈活,下部穩健,對比清晰;最為精彩的橫鉤,注意用腕,順勢發力,借勢側鋒彈起;下部“王”字線條方向變化明顯,起筆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觀察;豎劃落在中軸線上,最後一筆凝重的橫劃壓住整體。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教:“教”字開張靈動,姿態瀟灑,而且筆畫之間承接關係較強。撇劃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靈活提筆;“子”字的提劃採用彈跳筆法,使其動態十足;整個左部上下錯位,製造險態;“反文”緊貼左部,形成空間咬合關係。

他用了二十四年,整合《聖教序》,他被稱為“千古字學之祖”

序:“序”字神韻十足,僅“廣”部的筆劃變化就極其豐富,撇劃舒展靈動,長橫連續提按波動;上下兩部形成繁簡對比,下部筆畫相對簡潔,豎鉤沉穩紮實,鉤處不必提筆,直接向外推出;結構上,上下兩部軸線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