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義渠國之謎秦國心腹大患,與秦抗衡500年,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義渠來源於帝舜之子義均(即商均)。義均從山東臨朐之義山東遷至陝西商縣,再遷至陝北,到春秋時,立國於慶陽地方,稱義渠王,後被秦所滅。

一、義渠的來源

義渠族的基本成分雖屬於西羌族,但其酋長卻是東夷族帝舜之子商均之後。商均起源於山東高苑縣東南九十里的商山,後南遷臨朐縣東五十里之義山,叫義均。

義渠國之謎秦國心腹大患,與秦抗衡500年,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漢書·地理志》謂劇縣界有義山。義山也即舜之妃羲和生十日者。羲義古通用,則義山乃羲和的原居地。商均從母所居,因襲母族稱號,叫義均。義均後隨父族帝舜東遷今河南一帶,如汲縣有北魏所置之義州及義興縣,信陽縣東有義陽山,桐柏縣東有漢之義陽鄉,漢武帝封傅介子為義陽候於此,三國魏置義陽縣及義陽郡。北魏於遂平縣北置義綏縣,當與義均族人遷此有關。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誌》雲: “禹居洛州陽城者,避商均,非時久居也。 ”又云:“宋州虞城縣,舜後所封也 。”西南四十里有均川店,因臨均水而得名。湖南嶽陽縣東南有均埠鋪,江西興國縣西五十里有均村鎮(亦作均鎮),當與義均之商均人南遷有關。

義均之另一支義人則分別向南、東南、北、西遷徙。向南遷者,其所經路線有湖北南漳縣東北六十里南齊所置之義清縣,漢陽有南齊所置之義昌縣及義寧郡。湖南宜章縣北四十里有隋置之義章縣,宋因避宋太宗趙義諱改為宜章縣。《山海·大荒南經》謂“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又廣西靈川縣有義江,馬楚於此置義寧縣。貴縣西北有唐置義山縣。漢於淑浦置義陵縣,義陵之名早在戰國時已是楚國之義陵邑,有戰國晚期的《義陵戈》可證,則義陵之名當系義均族長葬此而得名。義均亦曾與其父叔舜、象和族人鍾、搖等部落南遷至湖南。

義渠國之謎秦國心腹大患,與秦抗衡500年,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其一向東南遷徙者,如漢義成侯國,後改為義成縣,在今安徽懷遠縣東北十五里。宋置郡,明改儀徵縣,在今江蘇。晉於今江蘇宜興市置義興那,宋避諱改為宜興縣。晉又於今浙江長興縣西北義山下義鄉置義鄉縣,與義興縣相接,皆因義人曾遷於義山而得名。又吳興市東北四十六里有義皋市,浙江平陽縣南還有儀山街。

另一支義人向北遷者,如山西沁源縣有北魏置義寧郡和順縣西百里有金置儀城縣。金又於今遼寧義縣置義縣,明改義州衛,清改義州,民國改義縣。渤海國亦置義州。朝鮮鴨綠江南有新義州。今日本有義、義一、義二、義三、義七、義十、義人、義子、義仁、義公、義夫、義田、義市、義方、義氏、義仲、義男、義門、義邦、義國、義裡、義、義垣、義家、義衛等由義氏分支的支族數十支,多系義均之。其西遷之義人則稱義渠。

二、義渠何以成為秦之大患?

商代時義人有一支西遷至陝西,叫義渠,建立了國家。

《竹書紀年》載:商王武乙三十年,周師伐義渠,乃獲其君以歸。注:爭立,《逸周書·史記解》也載此事雲:“昔義渠氏有兩子,異母皆重。君疾,大臣分黨而爭,義渠以亡。”是商末時周國因乘義渠內訌爭位而出師滅亡其國。又《王會解》說義渠向周王貢茲白,孔晁注: “義渠,西戎國“。

義渠國之謎秦國心腹大患,與秦抗衡500年,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商朝末年周國所滅的義渠國當在周國鄰近。當商王武乙時,周古公時尚居於岐下或在今陝西宜川縣東北閣樓鄉上的汾川。古公和其子季歷所滅的義渠,應在北魏所置的義川縣,西魏野義川郡,宋避諱改為宜川縣,在今宜川縣東北。義川縣因義川得名。義川即今雲巖河。季歷滅了義渠後,才能南遷邠縣。義渠由河南西遷至義川的中段。今西安市南的義谷水,恐系義人曾停留於此而得名。當義渠被周人趕出義川后,便西還至甘肅華亭縣。五代於此暨義州,宋避諱改儀州。

戰國時,義渠國強大,稱王,對秦國北疆的威脅甚大。秦共公六年(公元前471年),義渠來賂。三十三年,秦伐義渠,虜其王,迫使義渠北遷寧縣。《後漢書·麗羌傳》說“涇北有義渠之戎”是春秋時的義集,在涇水之北的華亭,不會在寧縣。又說:“義渠、大荔最強,築城數十,皆自稱王。”其都城在令寧縣,即《漢書·地理志》北地郡之義渠道,王莽時改名義溝。渠、溝在羌語中是水的意思,今藏語稱水仍稱渠。則義渠已營水灌農業,生產水平已達到很高的地步。

戰國中葉,義渠仍與秦交戰。

《史記·秦本紀》載公十三年(公元前430年)義渠伐秦,至於渭南(《六國表》作“侵至渭陽”,《後漢書西羌傳》則作“後十四年,義渠保秦至渭陰”)。水北為陽,水南為陰,渭南即渭陰,在渭水之南。梁玉繩《史記志疑》引盧學士(文弨)曰:“渭南,《六國表》作‘渭陽’。水北日陽,若據表則‘渭南”為非。”可見義梁還很強大,一直攻到水之濱,對秦國故都的雍、櫟陽、犬丘造成很大的威脅。

義渠國之謎秦國心腹大患,與秦抗衡500年,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西羌傳》又載“後百許年,義渠秦師於洛”。洛即北洛水。對秦為惠王之世,武力頗強,但仍敗於義渠之下。“後四年,義渠國亂,秦惠王遣庶長操將兵定之。義渠遂臣於秦”。而《史記·六國年表》作“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31年),義渠內亂,庶長將兵定之”,《西羌傳》又說,“後八年,秦伐義渠,取鬱郅(慶陽縣)。”義渠首都被秦所奪。但兩年之後。

“義渠敗秦師於李伯”。義渠是乘五國伐秦之機參加中原諸國合縱聯盟的。秦無力西顧,才遭失敗。五國伐秦,即《索隱》所說的楚、魏、齊、韓、趙。

三、義渠後來去哪裡了?

秦惠文王看到義渠國仍強大,是秦國後方之患,便交替採取武力征伐與懷柔籠絡的手段,逐步削弱義渠的力量。其後四年,。秦伐義渠取徒涇二十五城,義國在涇水上游的土地全被秦所並,其勢力大為減弱。惠文王十一年把義渠地設為縣,義渠君稱臣。至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復伐義渠,但仍不能滅亡義渠。於是,當秦昭王即位後,便兼用陰謀來誘殺義渠王。《史記·範睢列傳》載:秦昭王日“義渠之事,寡人旦幕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可見秦昭王欲統一六國,首先就要滅掉義渠除去後患。他出賣母親宣太后的肉體去與義渠君駢居,然後再誘殺義渠君而滅其國。

《匈奴列傳》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宜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至此,義渠國滅亡。義渠國的滅亡,標誌著秦:“開地開裡,遂霸西戎”的目的完全實現了。

義渠國的衰亡,“餘種舊為酋豪”。義渠又退到原始時代的部落組織,她們大多數認成為秦朝的臣民。到漢代時融入漢族並以義渠為氏。如《漢書·百官公卿表下》載漢高帝五年有廷尉義渠。又《晁錯傳》說:今降胡義渠查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致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良騎。”

義渠國之謎秦國心腹大患,與秦抗衡500年,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可見漢文帝時,有一部分義渠人已成為匈奴之臣民,過著騎馬遊牧生活,由於與匈奴是不同種族,受到匈奴歧視,所以大多數人歸附漢朝,併為漢朝守邊以御匈奴。當秦漢初西逐諸戎時,強迫其向西遷徙,至張掖郡的焉支山一帶。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