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晚清窮得掉渣,列強為何還願借錢給朝廷?原來清政府有一張王牌?

晚清時期,國家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加之鉅額的戰爭賠款,國庫往往入不敷出。為了維持朝廷的運轉,清政府主要想出兩大對策:一是增稅,二是借款。

增稅很好理解,利用統治階級的淫威,向全國農民、商人,以及各行各業的百姓增加稅收,提高財政收入。

可是,當時的中國是個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民大國,百姓的日子本就過得很拮据,可供搜刮的財物非常有限,雖然人口眾多,但還是不足以彌補龐大的國庫支出。無奈之下,清政府只好想到借款。

晚清窮得掉渣,列強為何還願借錢給朝廷?原來清政府有一張王牌?

向誰借款?主要是向列強借。以《馬關條約》借款為例:當時,日本獅子大開口向清朝索賠2億兩白銀,可當時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也不到1億兩,即使皇室不吃不喝,也不給全國官員發俸祿,也無法湊齊賠款。這時候,清政府便只能向列強借款。

據史料記載,1895年7月,清政府與俄、法十家銀行組成的財團簽訂借款合同,共計借款4億法郎,摺合白銀9896。8萬兩。這筆借款已經超過當時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這也就意味著,清政府短期內根本無法償還。

但很有意思的是,列強明知如此,依然很願意借錢給清政府。更讓人費解的是,當1896年清政府向日本第二次支付賠款時,英國和德國居然迫不及待地跳出來,主動要求清政府向其借款,那意思是:你們借俄國人和法國人的錢,也必須借我們的錢!

晚清窮得掉渣,列強為何還願借錢給朝廷?原來清政府有一張王牌?

英國和德國可不是和清政府開玩笑,最後,在總稅務司赫德的調節下,清政府向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借款1600萬英鎊,摺合白銀9762。2萬兩。這筆借款,也已經超過當時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清政府同樣無法在短期內償還。可是,英國和德國毫不介意。

那麼,列強明知晚清政府積貧積弱,為何還願借錢給朝廷?難道他們不擔心清政府還不上,借出去的錢打水漂嗎?

如果清政府真無力償還借款,老奸巨猾列強的列強又豈會做賠本生意?可是,清政府連增稅搜刮窮苦百姓的招都用過,結果是,這點兒民脂民膏連龐大的國庫支出也無法彌補,又哪來的錢償還借款?

原來,清政府手中還有一張王牌——關稅。在閉關鎖國時代,由於對外貿易很小,所以關稅收入十分有限,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比例很小。可是,隨著國門被列強開啟,大量洋貨進入晚清市場,清政府的關稅收入急劇增加。而且,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市場龐大,關稅收入還有日益增加的趨勢。

晚清窮得掉渣,列強為何還願借錢給朝廷?原來清政府有一張王牌?

這也就意味著,清政府完全有能力償還借款。這正是列強敢於借款給清政府的原因。當然,列強借款給清政府,絕不僅因為清政府具備償還能力,還因為透過借款可以趁機滲透和控制清政府的關稅大權(此外,借款本身也不是無償的,而需要付出高昂的利息,列強可以賺取豐厚的利息收入)。

因此,關稅作為晚清政府最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歷任海關總稅務司卻都不是中國人,而是由洋人擔任,如前文中提及的總稅務司赫德便是英國人。一旦由洋人擔任總稅務司,那麼,凡牽涉到收稅的問題,清政府均喪失發言權。

可以說,這張王牌名義上是清政府的,但它的實際掌控權卻在列強手中。清政府沒能很好地利用這張王牌富國強兵,卻使其成為列強牟利的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