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孫子兵法中一句勝戰定律,只有六個字,可惜諸葛亮一輩子學不會

縱觀中國5000年文明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三皇五帝到近代社會,一直爭戰不休,奇謀迭出,在此過程中湧現了很多軍事理論和天才,其中最經典的是《孫子兵法》與孫武。

《孫子兵法》出現於春秋晚期,孫武面見吳王闔閭之前就已成書,但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受到重視,無論傳世文字還是考古發現,都沒有此書記載,以至人們以為《孫子兵法》是一本偽書。但在山東銀雀山漢墓中,考古專家挖出《孫子兵法》漢簡,是國內最早的版本,證明孫武和此書的存在,也說明西漢初年《孫子兵法》已經流行。自漢朝起,《孫子兵法》就成了兵家經典,一直流傳至今。

這本兵書雖然寫於2000多年前,但書中軍事思想卻非常先進,一直為兵家奉為圭臬。其中,書中有一條勝戰定律,幾乎所有勝戰都遵循了這一規律,《孫子兵法·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提煉起來只有六個字,即:“以正合,以奇勝”。

所謂奇,有戰術奇和戰略奇之別,兩軍酣戰之際,突然一聲炮響,一支奇兵從側翼、或從後方殺出等,這是戰術上的奇;斷了敵人糧道,奇兵佔領敵人戰略要地等,這是戰略上的奇。

我們不妨想一想古今勝戰,長平之戰白起派出數千騎兵斷了趙軍糧道,垓下之戰韓信讓人唱起楚國小曲,官渡之戰曹操燒了袁紹糧倉,赤壁之戰周瑜火燒曹軍,魏滅蜀國鄧艾奇兵出陰平小道等等,在“以正合”的同時,都有“奇”的謀略,最終奇正結合贏得勝利,這是古今勝戰的基本打法。

孫子兵法中一句勝戰定律,只有六個字,可惜諸葛亮一輩子學不會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火燒新野、空城計等,驚險環生,奇謀迭出,打的酣暢淋漓,勝的輕描淡寫,但這只是演義小說,在真實歷史上,諸葛亮一生行兵,可以用步步為營、謹小慎微來形容,鮮有敢於出奇的。

諸葛亮軍事上的成就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平定南中之戰,即我們熟知的七擒孟獲;二是五次北伐,《三國演義》中是六出祁山。平定南中之戰,史書記載非常少,沒有過多描述諸葛亮如何出兵的,但五次北伐卻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第一次北伐奇正相合,諸葛亮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率領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所向披靡,一時關中大震。然而,僅此而已。在此之後四次北伐,諸葛亮一直“以正合”,卻無奇兵制勝。每次都是步步為營,層層推進,想與魏軍決戰而不得,最終無奈退兵、勞而無功。

孫子兵法中一句勝戰定律,只有六個字,可惜諸葛亮一輩子學不會

這裡還有一個公案,即“子午谷奇謀”案,魏延希望諸葛亮分給他五千精兵,帶著五千人的口糧,沿著秦嶺向東前進,到了子午谷折而向北,十天之內可以到長安,而鎮守長安的是夏侯楙,魏延認為他沒什麼本事,只要魏延抵達長安,夏侯楙必然直接就嚇跑了。一旦拿下長安,那麼北伐就成功一小半。

但是,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

千百年來,關於子午谷之謀到底可不可行的爭論就沒有斷過。但筆者認為,韓信有暗度陳倉在前,為何不能有魏延子午谷奇謀在後?況且,成功率不高就不試了嗎?想要大勝,有時必然需要賭博和運氣。單純的想要“以正勝”,只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以蜀漢國力來說,根本耗不起。

蜀國和諸葛亮想要打破魏國戰略封堵,復興漢室,正面推進幾乎沒有希望,而子午谷之謀成功了會有一兩成希望。因此,無論子午谷奇謀勝率有多低,諸葛亮都應該試一試,小成本博大勝,不試,就等於徹底放棄了勝利的希望。

孫子兵法中一句勝戰定律,只有六個字,可惜諸葛亮一輩子學不會

歸根到底,還是諸葛亮過於謹慎,學不會“以奇勝”,或者說不敢冒險,所以才有後世偉人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古今名人對諸葛亮評價很高,但老對手司馬懿卻一針見血,指出了諸葛亮的不足:“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