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戰損1比10,二戰時期的芬蘭為什麼能把蘇聯打得那麼慘

二戰爆發後,蘇聯出於國土安全方面考慮,提出與芬蘭置換部分領土的要求。芬蘭人在民族情感的趨勢下,拒絕了蘇聯的提議。於是,蘇聯便打算用武力強行奪取。1939年11月30日,蘇聯出動23個師的軍隊入侵芬蘭,“蘇芬戰爭”(冬季戰爭)正式爆發。

戰損1比10,二戰時期的芬蘭為什麼能把蘇聯打得那麼慘

在當時大部分人的觀念中,蘇聯是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而芬蘭只是北歐一小國,雙方實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蘇聯碾壓芬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這場戰爭的過程卻讓全世界都感到驚訝,芬蘭人頑強抵抗了三個半月時間,雖然最終結果仍是以蘇聯勝利告終,但蘇聯人卻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大約有20萬蘇軍士兵陣亡(二戰時期蘇聯在傷亡人數方面統計很不準確,所以此資料只是大概人數),50餘萬人受傷。而芬蘭方面傷亡人數總計都不到3萬。因此一些參加過“蘇芬戰爭”的芬蘭老兵在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總是會自豪的說,每倒下1個芬蘭戰士,就要有10個蘇聯士兵為此付出代價。那麼問題來了,芬蘭為什麼能把蘇聯打得那麼慘呢?

戰損1比10,二戰時期的芬蘭為什麼能把蘇聯打得那麼慘

許多人認為蘇聯外強中乾,其實根本沒有想象中那麼厲害。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就說過這樣一句話:“芬蘭已在全世介面前暴露了蘇軍的無能。”納粹德國也有類似判斷,因此才在1941年發動了讓他們後悔莫及的“蘇德戰爭”。事實上,如果從當時蘇聯人面對的客觀條件分析,就可以得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

首先,蘇聯認為芬蘭只是個北歐小國,軍力薄弱,政府不得人心。一旦蘇軍發起攻擊,芬蘭民眾就會趁機推翻政府,從而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因此,蘇聯在入侵芬蘭的時候並沒有做好充足準備,這直接導致了蘇軍在開局即嚴重受挫。

戰損1比10,二戰時期的芬蘭為什麼能把蘇聯打得那麼慘

其次,芬蘭的地理條件非常複雜,到處都有天然障礙物,重型武器在這裡很難發揮作用。雖然它與蘇聯國境線的接壤處非常寬廣,但這些地方遍佈著森林、湖沼,根本不適合軍隊通行。最佳進攻路線是透過拉多加湖和芬蘭灣之間的卡累利阿地峽深入芬蘭腹地,但這裡又有芬蘭人構築的曼納海姆防線,以及保衛防線的6個芬蘭常備師。強行突破的難度可想而知。

再次,蘇聯只有一條鐵路支線可以抵達蘇芬國境,這就大大限制了軍隊和武器裝備的調動能力。反之,芬蘭有較好的國內交通系統,可以迅速將後方的軍隊和物資透過鐵路線輸送至前線。因此雙方在後勤保障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戰損1比10,二戰時期的芬蘭為什麼能把蘇聯打得那麼慘

除了上述這些不利條件外,蘇聯選擇的進攻時間也大幅增加了自己這一方的難度。當時正值寒冬時節,軍隊踏雪前進速度非常緩慢,重灌部隊在冰天雪地中更是寸步難行。少數可通行的道路都被芬蘭軍隊用重兵把守,蘇軍擁擠在狹窄的通道上,人數優勢蕩然無存。芬蘭人還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從蘇軍側翼展開襲擊和游擊戰,打得蘇軍叫苦不迭。

因此,蘇聯之所以在“蘇芬戰爭”中吃盡苦頭,並非蘇軍戰鬥力不行,而是他們面對的客觀條件實在太差。此外,芬蘭人在這一戰中充分利用了自身擁有的各項優勢,戰術佈置合理,這也是他們讓入侵者付出極為慘重代價的最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世界戰爭通鑑》、《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