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暴雨成災,12萬人緊急轉移!山西省省長藍佛安嚴防群死群傷事件

撰文 | 孟亞旭

今天政知君關注的,是“山西洪澇災害”。

10月9日,山西省省長藍佛安主持召開了“做好災後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工作專題部署會議”。

最新的訊息顯示,山西嚴重洪澇災害已致全省11個市76個縣(市、區)175。71萬人受災,12。01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84。96萬畝農作物受災,1。7萬餘間房屋倒塌。

175萬人受災,超12萬人緊急轉移

這段時間以來,有關山西暴雨的訊息時刻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10月5日,山西蒲縣山體滑坡4名交警遇難。10月7日,汾河下游新絳段遭遇近40年來最大洪峰,汾河新絳段發生決口。

10月9日7時40分左右,山西河津遭遇1954年以來最大洪水,當地啟動二級防洪預案。同樣是10月9日,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針對陝西、山西兩省近期嚴重洪澇災害,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實地檢視災情。

資料顯示,10月2日至7日,山西省出現大範圍強降水,全省過程降水量在15。4毫米至285。2毫米之間。其中最大降水出現在臨汾市大寧縣。

政知君瞭解到,此次山西暴雨具有累計雨量大、持續時間長、降水極端性突出等特點。

截至目前,山西嚴重洪澇災害已致175。71萬人受災。

暴雨中也有人不幸遇難。

除了前文所述的4名交警之外,10月5日,隰縣5人參加酒席後,駕車行駛至一漫水橋時車輛熄火,他們決定手拉手透過漫水橋,卻被洪水沖走,目前找到的2人已無生命體徵。

在接受《中國慈善家雜誌》採訪時,第一時間介入災區、收集資訊並評估的卓明災害資訊服務中心負責人郝南說,“今年的水災很罕見,這樣大規模、全流域的災情已經發生了3次,山西這種水災發生在10月份,又遇上寒流,這些情況會格外加重救災工作的難度,這是和前段時間河南水災不一樣的地方。”

他分析,山西省受災人口的密度沒有河南水災高,積水也沒有河南深,但山西受災範圍比河南受災範圍更大。

嚴防群死群傷

“救災”已經成了山西省的關鍵詞。

目前,山西多地又面臨寒潮和霜凍來襲。

晉中市靈石縣梁家焉鄉一位村民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現在最緊急的是疏通道路,能讓帳篷、保暖衣物、感冒藥、雨衣雨鞋這些物資進來,太冷了,身體受不了。”

10月9日,山西省省長藍佛安主持召開做好災後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工作專題部署會議。

暴雨成災,12萬人緊急轉移!山西省省長藍佛安嚴防群死群傷事件

會議確定先期下撥5000萬元省級專項資金,用於受災群眾轉移安置、過渡期生活救助、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農業生產恢復、水毀工程搶修等。

在現場,藍佛安說,“要把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擺在當前救災工作的首要位置,認真細緻做好生活救助,讓受災群眾吃得飽、穿得暖,遇困難有人幫,有疾病能醫治。科學救治因災受傷人員,依法依規做好撫卹工作”。

他提到,要把嚴防群死群傷作為一條必須守住的底線,嚴格落實危險區群眾轉移避險措施,嚴防因次生災害導致的群死群傷事件,全力做好受災地區衛生防疫工作。

他還提到:

要做好災毀路段搶修保暢,重點路段要限時搶通,一般災毀路段要確保10月底前搶通,短期難以搶通的路段要做好安全管控,合理安排繞行。要加大財力物資保障,儘快將省級雨澇災害救災補助資金分配撥付到位,及時調運救災物資,組織力量搶修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統籌排程農機作業,確保秋糧應收盡收、顆粒歸倉,紮實做好秋種及設施農業保溫防寒。督促農業保險承保機構加快受災農作物定損理賠進度,健全動態監測幫扶機制,防止群眾因災致貧返貧。

加大能源保供力度

據山西省應急管理廳10月8日訊息,受降雨影響,山西各地共停產煤礦60座、非煤礦山372座、危化企業14家。

10月9日,山西省應急管理廳、山西省地方煤礦安全監督管理局網站釋出關於切實做好煤礦秋雨秋汛安全防範工作的緊急通知。

通知提到,各煤礦要密切關注雨情水情發展變化,嚴格落實汛期“三制度一預案”(領導到崗帶班和關鍵崗位24小時值班制度、災害性天氣預警制度、極端天氣條件下停產撤人制度,發現重大險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作為產煤大省,山西煤礦停產是否引發連鎖反應?全國煤炭供應是否受到影響?價格是否因此上漲?

廣州期貨金屬組組長許克元說,山西煤礦經濟停產,對後續煤礦保供或有明顯影響。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一位教授則認為,此次災情對山西煤炭生產的影響只是一個短暫衝擊。

另外,陝西榆林某煤礦企業員工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近期陝西部分地區降水,同樣對當地煤炭運輸造成影響。

“河南水災之後,陝北的煤走南線基本下不去,只能往東走過山西到濟南局,但是貨車太多造成線路擁堵,一部分車批不了只能積壓。現在陝西、山西這邊降雨,對煤炭運輸的影響是肯定的。”

在10月9日的會議上,藍佛安說,要加大煤炭、電力、天然氣等能源保供力度,幫助受災地區儘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支援受災企業和單位儘快復工復產,指導做好災區學校災後復學工作。

資料 | 新華社 人民網 山西新聞聯播 中國新聞週刊 中國慈善家雜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