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今年的手機圈大戰剛剛拉開帷幕,但我們不難從已釋出的機型上發現,今年的旗艦機有個顯著特徵:全面屏方案統一向著開孔靠攏。比如這周剛剛於舊金山釋出的三星Galaxy S20系列、開始衝擊高階的小米10系列,均採用了這種方案。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當然,這僅僅是個開端而已,從目前的曝光資訊來看,絕大多數手機廠商都會在自家的主打型號上採用打孔全面屏。實際上,去年年底已經有典型的機型上市,比如vivo X30系列和OPPO Reno3 Pro。從產業角度來說,這意味著開孔技術的成熟和上游供應鏈的完善。

輕微強迫症的我表示瑟瑟發抖:劉海兒屏的時候還能安慰自己,劉海兒不是缺一塊螢幕,而是兩邊多塊屏可以顯示更多內容。但開孔屏不管從什麼角度看,都是螢幕被挖個洞,怎麼看都難受……

但話說回來,想讓強迫症使用者接受,打孔設計也並不是沒有轉機。

01全面屏還未真正全面 打孔方案成最佳過渡

從全面屏概念出現以來,手機廠商為了讓產品屏佔比更高,似乎已經“無所不用其極”:捨棄了原本已經成熟穩定的硬體搭配,不惜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去開發全新的技術和設計,比如放棄原本成熟的實體指紋識別開發螢幕指紋、放棄原本穩定的聽筒去開發螢幕發聲等等。

這看似捨本逐末的行為很難不說是嚴峻的市場競爭帶來的推力,畢竟誰家掌握了未來誰就能在市場中佔據主導。所以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看到了手機形態的巨大改變:剛買了上下等邊不久,劉海兒方案就出現了;換了劉海兒後,水滴屏又開始流行;買了水滴屏,結果機械升降又成主流。如今,打孔又成了切切實實的流行方案。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打孔屏能代替去年的升降結構和水滴屏成為主流,實際上也是使用者需求和技術瓶頸導向的結果——

從使用者需求來說,水滴屏可以讓使用者便捷的使用面部識別功能,允許了抬腕亮屏即解鎖的流暢體驗,但問題就在於它不夠全面,屏佔比不夠高。升降結構倒是解決了屏佔比的問題,但其也帶來了密閉性、耐用性、機身重量厚度等方面的問題。

如此來說,打孔屏方案算是平衡了兩種老方案的優勢,既讓屏佔比提升優化了外觀,又規避了升降結構的一系列問題。

從技術發展來說,屏下攝像頭技術雖然在去年一年都有傳聞,但雷聲大雨點小,至今我們也沒有看到一款成熟的屏下攝像頭手機上市,就連PPT預釋出的也沒有,只能說相關技術還存在不穩定因素沒有被攻克。

而此時,我們迎來了5G元年的到來,5G手機內部結構的重新設計導致機身重量和厚度持續加大,如何讓產品輕量化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去年年底,OPPO就依靠開孔方案實現了輕量化的目標,OPPO Reno3 Pro厚度僅7。7mm,重量僅171g。在當前手機重量普遍小半斤的情況下,拿起這種輕薄的手機可謂是一種享受。

所以,打孔也就切切實實的成為了真全面屏到來之前的最佳過渡方案。

02技術成熟加速方案進化 開孔縮小成強迫症之光

實際上,螢幕開孔或許對於去年想換手機的朋友並不陌生,早在2018年末,三星就釋出了其首款採用開孔方案的三星Galaxy A8s。後來華為陣營的開孔屏手機也正式推出,也就出現了開孔屏的通孔、盲孔之爭。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相信關注過的朋友們對這兩項技術方案有所瞭解,簡單的說,三星採用了通孔方案,螢幕背光層和液晶面板層均開孔直到最外層的玻璃蓋板;華為的盲孔方案則是在螢幕最下層背光層上打孔,保留液晶面板層和玻璃蓋板層的完整,並去掉開孔對應液晶面板層的顯示元素。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兩種方案各有優劣,通孔可以避免螢幕對光線的干擾,但開孔較大;盲孔開孔較小,但對裝配要求極高。不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LCD材質的螢幕上進行的,由於LCD螢幕的背光特性,開孔一旦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出現周邊亮度不夠的情況。而且需要一提的是,目前的螢幕指紋也只能在OLED螢幕上實現。

後來,三星Galaxy S10釋出,帶來的就是OLED螢幕開孔,不過其孔徑並不具備優勢,達到了5。2mm。據悉,OLED螢幕開孔相對來說難度更高,其開孔必須由鐳射精準切割而成,且需針對開孔部分另外進行有機物質蒸鍍與薄膜封裝,確保顯示屏擁有最佳顯示效果。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三星較早開發出了這種開孔方式,且僅僅是改造了已有的面板製造裝置進而節約生產成本,技術領先了行業近兩年的水平,這給了三星充足的時間去對開孔進行持續最佳化。後來,三星Galaxy Note10到來,孔徑為4。4mm,而前不久剛剛在國際釋出會上到來的三星Galaxy S20孔徑又有了進一步縮小。此外,小米10系列目前採用的螢幕均為三星定製,其前置相機模組孔徑已經達到了3。84mm。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實際上,去年年底到來的vivo S5和vivo X30系列已經將螢幕開孔做到了極致,孔徑僅有2。98mm。據坊間傳聞,該螢幕的供應商就是三星。那麼為何三星不在自家的產品上開這麼小孔呢?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目前流傳比較靠譜的解釋是在於OLED型別也有區別,vivo應用的螢幕為玻璃基板的剛性OLED,目前國產機型中平面的OLED螢幕多為這種剛性材質,開孔採用盲孔方案實現;而三星自家旗艦應用的是PI(聚醯亞胺,一種具有柔韌性的塑膠)作為基板的柔性OLED,當前常見的曲面螢幕就是這種材質,開孔透過通孔方案實現。材質的不同決定了開孔的難度不同。

在相關技術方面,目前國內廠商也有了顯著的發展。據悉,小米為了推動器件國產化,後續會華星光電AMOLED曲面屏。這或許意味著,國產柔性OLED螢幕的開孔技術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份OPPO就提交了一項名為“OLED通孔屏、移動終端、攝像控制方法、裝置及儲存介質”的發明專利,其目的就在於在縮小螢幕開孔的同時保證前置攝像頭的拍攝效果。

03只縮小孔徑還不夠 位置和系統顯示的最佳化需進一步改進

很顯然的一件事情,即便開孔縮得再小,也是對螢幕整體性的一種破壞,也會影響整體的顯示體驗。如何減輕螢幕開孔給顯示帶來的違和感將成為今年的重要議題。

目前螢幕開孔的位置主要有兩種設計,一是頂部居中,二是頂部角落。前者在日常狀態下帶來的視覺規整感較好,但無法實現高偽裝度的隱藏,且全屏顯示內容時,必然會出現畫面遮擋;後者在常規狀態下觀感並不友好,但可以實現更高程度的偽裝,比如隱藏在狀態列的必要資訊裡。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全屏狀態下的遮擋主要體現在遊戲和影片的場景中。

遊戲方面,如果地圖全屏顯示,開孔必然會影響觀感。但實際上,這不僅要歸咎於開孔,此前遊戲廠商對寬屏的標準不統一適配也加劇了這種影響。顯然,如果遊戲廠商能夠統一畫面的顯示標準,或者給使用者自主的畫面顯示選項,將大大提升開孔屏的友好度。

螢幕打孔已成不可逆趨勢 逼死強迫症還有幾分?

影片方面,如果不注重最佳化,全屏播放時開孔就會有所遮擋。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並不是不能規避,比如可以給使用者提供畫面縮放選項,或者透過調整螢幕的長寬比讓開孔位置在影片畫面之外。

目前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目前已有的開孔並沒有得到合理的美化,基本上所有采用這種方案的廠商都是選擇透過偽裝來減輕視覺的割裂感。其實,隨著螢幕開孔的不斷縮小,圍繞螢幕開孔的視覺包裝完全可以再進一步,比如電量、音律、提示相關顯示等等。

總結

的確,開孔方案的大面積推廣對強迫症使用者來說不怎麼友好,但它是目前最佳化手機使用體驗的最佳選擇。實際上強迫症使用者們也不用過於擔心,技術的成熟會讓孔徑進一步縮小,大面積的推廣也會讓相應視覺最佳化得到重視。

(738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