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可惡的高重新整理率:腦中揮之不去的美好

一、流暢體驗—所有人都能一眼分辨

我的第一臺120Hz裝置是 iPad Pro 10。5,在 iPad 上使用120Hz的體驗猶如牛奶的絲滑,配合 iOS 的非線形動畫,我才知道原來還有比 iOS 更流暢的事情。那段時間我就瘋狂的愛上了高重新整理率的感覺,把顯示器也換成了2K144Hz的,折騰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當然到最後又回到了混用的狀態。

可惡的高重新整理率:腦中揮之不去的美好

igure>高重新整理率的螢幕絕對是可感知的,我採訪過5個沒有用過高重新整理率裝置的使用者,它們都在第一次滑動的時候感覺出了這種視覺流暢差異。緊接著我再讓他們觀看120Hz和60Hz重新整理率的螢幕滑動對比,都覺得60Hz的裝置看起來非常的卡,這個測試在他們腦中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視覺記憶。

可惡的高重新整理率:腦中揮之不去的美好

igure>高重新整理率用起來很爽,所以我不建議大家經常把120Hz裝置和60Hz裝置放在旁邊進行對比,因為這種對比會無限的放大120Hz的爽快感,從而讓你忘卻以往60Hz的流暢,沒有對比確實就沒有傷害。

但高重新整理率所帶來的體驗絕對不是一個爽快流暢這麼簡單,這篇文章我不打算講解高重新整理率技術特性,我想分享的是我自己瞭解高幀率內容的路徑,以及我眼中對高幀率意義的理解和我所期待的應用。

二、硬體基礎—高重新整理率螢幕

1。首先要有高重新整理率螢幕

從國內1加7 Pro採用了90Hz螢幕之後,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了這場高刷的軍備競賽中。三星在今年的S20系列上用上120Hz螢幕,僅提供FHD+120Hz和QHD+60Hz的組合選項,雖然說硬體上可以實現QHD+120Hz,但是為了續航的考慮鎖了這個選項。而OPPO則是更為激進的開放了QHD+120Hz的選項,把更多選擇權交到了使用者的手上。接下來一加8等多個國產手機系列也都將持續推進高重新整理率螢幕的普及。

可惡的高重新整理率:腦中揮之不去的美好

igure>高重新整理率的螢幕也並非只有高階OLED才有,去年紅米K30上已經率先實現了LCD版本的120Hz螢幕,為千元機市場開拓了新的戰線,未來的中低端手機很有可能也會持續在高重新整理率上發力。

2。還得有旗艦級的處理器效能

高重新整理率的出現,打破了處理器效能過剩的僵局。目前的高幀率遊戲都需要更強悍的處理器效能才能夠維持穩定的高幀率,高通驍龍865要能夠維持穩定的120Hz的刺激戰場,也必須要有冰風散熱器的加持。

處理器的效能也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很多中低端手機產品上高重新整理率螢幕的阻礙點,因為中低端的處理器確實帶不動高重新整理率的螢幕,簡單瀏覽網頁還可以,到了遊戲基本上都是全面的歇菜。

這也就註定了高幀率遊戲在目前依舊是旗艦手機和遊戲手機的專場,要想讓高幀率遊戲成為普通使用者們都能享受到的內容,仍然需要等待硬體效能的提升及降價。

3。續航與厚重機身該怎麼取捨

續航問題是今年高重新整理率手機面臨的最大問題。2K高解析度加上120Hz高重新整理率的功耗要比1080P60Hz高得多。高重新整理率需要更強大的驅動模組,所佔用的機身空間也遠比60Hz的螢幕驅動要大,嚴重擠佔電池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市場上高重新整理率手機續航普遍都一般,續航好的都是傻大粗又重的機型。

目前各大廠商給出的選項裡似乎只有快充輕薄續航差和厚重續航好兩種選項,快充方案可以更快補充電量,而大電池則可以保證充足的續航,至於怎麼選擇就要看消費者自身的喜好。

三、應用場景—高幀率的內容

高重新整理率只是一種螢幕的顯示技術,重要的是能夠給我們帶來實際感受的高幀率內容。內容的戰場集中在了影視類節目和遊戲上面。2020年的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玩到120Hz的遊戲,像騰訊遊戲裡的和平精英、QQ飛車等均已適配。而去年我們也已經看到了4K120Hz的雙子殺手電影,可以說高幀率的內容已經開始在大眾消費領域嶄露頭角。

1。高幀率影視節目

以高幀率規格製作的影片都會在觀感上更為流暢。這種感覺會隨著畫面內容的不同產生感知強弱的變化,在運動幅度較小的畫面下,高幀率所帶來的提升並不明顯,就像看一個數碼博主開箱,高幀率一定不會產生太明顯的畫面變化。但畫面如果是運動幅度較大的場景,例如短跑比賽和動作電影,拖影和模糊的感覺將因為高幀率大幅下降,讓你覺得畫面無比順暢。

李安導演的作品《雙子殺手》就第一次用上了120Hz進行電影拍攝,帶來了與眾不同的電影觀感,這種觀感在大眾的眼裡也形成了兩極分化的聲音,一部分人認為效果非常震撼,打鬥場景流暢而精彩;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效果過於真實,導致誤認為眼前的畫面是一個拍攝片場,觀影的體驗也並不舒服。

24幀的影視規格確實是“電影感”的一部分,對於藝術的欣賞,不同的使用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說電影是高於現實的,所以要用不同於現實的方式去呈現,這種低幀率帶來的畫面感,或許就是電影為什麼一直深受喜愛的原因。

高幀率影視內容的製作也需要更大的成本,這其中包括了更大的剪輯運算量和更大的硬碟容量要求。而這種片源到流媒體行業後,有要求平臺有更高速的網路環境,對於消費者而言要跑起高畫質高幀率內容也需要更快的網速。

客觀來高幀率內容對於製作方和消費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認的是未來高幀率影視內容和24幀電影都會同時存在於消費市場,使用者可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和喜好選擇。

2。高幀率遊戲

高幀率遊戲似乎相比於高幀率影視內容更為成熟,主要原因還是它基於的是硬體算力的實時渲染,對儲存和網路環境沒有那麼高要求,不會受到內容傳播上的限制。

高幀率的遊戲內容給玩家帶來的是震撼的視覺效果,尤其在FPS遊戲裡可以非常順暢的快速移動,打出更精彩的操作。對於遊戲這類變化速度快的內容,高幀率可以大幅改善使用者的操控體驗,做到快人一步的操作。

就我自己技藝不佳的吃雞體驗來說,高幀率能讓我看清場景的變換,也不至於在過小的螢幕裡因為晃眼而漏掉那些細節的變化,讓我也能擁有同樣快速的反應。

四、曲線救國—Ai補幀技術

有了出色的硬體並不是全部,與之適配的還必須有高幀率的內容。現階段的高幀率內容顯然是嚴重不足的,你能在網路上找到的120幀的內容也只有少數的幾個樣片,而各大流媒體平臺才開始普及60幀的影片內容。

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都已經在嘗試製作更高規格的影片內容,未來更新的新影片都將會有更高規格的版本。而老的內容由於製作的問題,在不重製的情況下似乎就永久維持在了這個標準幀率。這個時候Ai補幀技術就為這些老的內容提供了“翻新”的機會。

1。影片內容是如何補幀的?

Ai的補幀是一個挺有意思的過程,要讓我形象的描述這件事情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Keynote裡的神奇移動效果(PowerPoint中叫平滑切換),兩張PPT之間的同樣元素,你只要把開頭和結果位置和大小狀態固定,選擇神奇移動效果,機器就自動補出了之間的移動效果,其實這就是個過渡動畫的Ai補充。

影片內容補幀顯然要比這件事困難的多,得益於目前處理器運算速度的提升,我們可以在可等待的時間內獲得補幀內容,甚至透過一些裝置的硬體可以進行實時的運動補償 (MEMC),我們已經在索尼電視和OPPO Find X2 Pro上看到過這樣的技術應用。很有意思的是對於動畫和影視作品的補幀是有不同的。

2。動畫內容的補幀

動畫反而是最不好補幀的內容,尤其是以前的動畫作品受限於一拍二、一拍三的畫法,24幀的動畫只畫8張,每三幀變化一次,這就導致Ai補幀在只能在第三幀和第四幀中間插入一個計算出來的過渡幀,其餘的2幀之前都只能插入一模一樣的幀,因此實際無法擁有很好的效果,再怎麼補也無法復原完整流暢的運動效果。

但補幀這項技術並非在動畫領域一無是處,它其實對給畫師們提供了一種更好的創作思路,一秒24幀只需要畫8幀,畫出動作開始和結束的狀態,其餘的交給Ai去自動計算補幀,這將大大提高動畫產業的製作效率,也就是拋棄掉原來的一拍三放重複幀的方法。這麼一來雖然無法還原以前的經典動畫作品,但是在新動畫作品的創作上,補幀技術會有很好的幫助。

目前用於Ai補幀機器演算法訓練的內容更多的傾向於有邏輯性的事物,動畫中包含了太多無厘頭的打鬥場景,諸如海賊王,龍珠這種爆炸連環出拳的場景,Ai要腦補出這種動作場景是很困難的,說不定就會直接歇菜。未來如果加大這種沒有現實邏輯的內容訓練,可能會慢慢提升這種內容的補幀效果,但短期看來訓練集還是不夠大。

3。影視內容的補幀

相比之下影視作品這種真實場景實拍的內容就更容易進行Ai補幀,因為大多數場景都是符合邏輯的,且可供Ai進行機器訓練的內容非常多,因此補幀效果自然就會更好。

OPPO Find X2系列的O1超感畫質引擎就支援在2K解析度下實時把30幀插幀到60幀,在1080P解析度下將60幀插幀為120幀,這是我第一次在手機上體驗到這樣的功能。我實際體驗了一段時間,發現效果也達到了可分辨的程度,尤其是在遇到大面積快速運動的物體時,補幀效果尤其出色。

根據補幀的技術特效,最好的內容載體正是運動激烈的體育賽事直播,因為運動員的運動速度很快,補幀後的效果清晰可見,OPPO也首批適配了騰訊體育、騰訊影片、Netflix、油管、愛奇藝等多個主流媒體。

4。其他內容需要補幀嗎?

除了影視內容的補幀之外,我也在思考能否把MEMC做到全域性適配,這樣你就不需要等待遊戲公司去適配高幀率遊戲,也不需要等App廠商適配高幀率應用,這聽起來似乎更加美好。

仔細一想這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行為。以目前MEMC演算法的能力,在高通驍龍865上將2K影片從30幀補償到60幀都是一件比較吃力的事情,按照我的實測體驗,中間過度激烈的場景是無法補上的。要想實現遊戲這種變化快、戰鬥激烈場景的補幀,是非常消耗算力的,與其這樣不如直接等待廠商推出高幀率的版本,在遊戲執行的時候就進行高幀率的渲染,效率和效果一定是更好的。

至於軟體的120Hz執行其實就是開發者在適配時候的一些工作,工作量其實並不會特別大,只要硬體效能足夠,支援120Hz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這種本應該由開發者去做的事情卻交給硬體去做高難度的運動補償,可以說是本末倒置。只能寄希望於各軟體開發商都能積極一點適配,畢竟這關乎到產品好不好用。

五、探索未來—高重新整理率的現狀

我從不奇怪為什麼那麼多人吹噓高重新整理率的體驗,因為人們對美好的體驗總是難忘的。技術始終會不斷進步,使用者的體驗也只會越來越好,拋開那些懷舊的電影感,往後一定會出現更多高幀率的內容。我想用回答三個問題的方式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1。高幀率的內容會改變生活嗎?

我曾無數次幻想過高幀率的內容能帶來無與倫比的視覺享受,它確實有魔力讓每一個精彩的瞬間變得更加絢爛,但它一定不會讓爛到發昏的內容重煥光芒。我堅持認為改變生活的一定會是“內容”,而不是“形式”。

智慧手機的出現提供了快速獲取內容的通道,而手機攝影則賦予我們更多手段去記錄生活內容。高幀率更多的是這些內容的新展現“形式”,它無法為我們創造出嶄新的內容,僅僅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展現同樣的內容,因此一定不會是那個足以改變我們生活的因素。

2。高重新整理率螢幕用了就回不去嗎?

如果你對我說從120Hz的螢幕回不去60Hz的螢幕,那你可能更多的是想向我表達第一次見到120Hz的震撼。我也和你一樣,在第一次使用120Hz螢幕的時候被其深深吸引。但我依舊想告訴你這種感覺是完全可逆的。

我目前的生活就處於60Hz與120Hz混用的狀態,iPhone和Macbook都是60Hz,iPad Pro 2018和OPPO Find X2 Pro都是120Hz,在反覆在這些裝置互切換的過程中除了短暫的幾秒不適應外,大多數情況下我都不會因為幀率的不適而放棄使用低重新整理率的裝置,即便是60Hz的顯示裝置依舊給了我足夠流暢的動畫體驗。

人的眼睛是一個適應性和可調節度非常高的器官,長期瀏覽120Hz之後再看會60Hz的手機,你會覺得手機動畫卡頓,內容滑動晃眼。但當你連續10分鐘使用60Hz,這種不適應的卡頓感就會逐漸消失,這就是眼睛的自我調節。所以120Hz不會讓眼睛產生回不去的狀態,而最回不去的是你大腦中對120Hz那種絲滑流暢的美好記憶。

3。高重新整理率的方向對了嗎?

高重新整理率的螢幕除了更耗電更吃效能以外,絲滑流暢的顯示效果搭配起高幀率的精彩內容一定能給你帶來愉悅的體驗,這就註定了它是一個不會錯的方向,現階段需要解決好的問題主要是提升晶片效能和降低功耗。

我相信如果有可能的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裝置擁有更高重新整理率的螢幕。未來隨著高幀率內容的豐富,擁有高重新整理率螢幕的裝置一定能夠提供更好的觀影體驗,這種體驗一定是你不想錯過的。

高重新整理率的螢幕目前成本較高,依舊是旗艦手機的考慮範疇之內,續航和效能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可以說高重新整理率螢幕依舊不是一個大眾市場的消費產品,高幀率的內容也遠沒有跟上。

現階段我認為高重新整理率螢幕是一個“有了”當然非常好的選項,但如果“沒有”配備高重新整理率螢幕,也罪不至死更談不上毫無體驗。無論如何,市場上需要更多高重新整理率的螢幕裝置,來為這個“絲滑順暢的未來”開闢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