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紙質書,無可取代?

文 | 翛然

作為一名曾經的Kindle資深使用者,看到“Kindle或退出中國市場”的新聞,我心中還是感慨了一下,

這心情就像送別一位老朋友,感念它陪伴過的閱讀時光。

事實上,我並不太關心Kindle業務在中國的去留,抑或Kindle是讀書神器還是泡麵蓋子。即便Kindle電子書商店關張,我也不擔心“無書可讀”,畢竟我早就取消了Kindle Unlimited包月服務,不花一分錢找免費電子書資源的能力也還是具備的。

紙質書,無可取代?

然而,現實就是那麼殘酷,

我有多久沒有開啟Kindle閱讀電子書,連我自己也記不起來了。

偶爾找書看到它也在書架上,會順手充次電,因為有朋友告誡我,如果長久不充電,Kindle的電池會壞掉,如此便再也無法開機。

所以,Kindle之於我個人而言,已然面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處境。其實,Kindle從我的閱讀新寵到如今這步田地,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情。

當年,囿於租房以及常年出差的工作屬性,2014年我果斷入手了Kindle,此後它就是我的路途良友,甚至一度購買了Kindle Unlimited包月服務,十足的Kindle擁躉。

紙質書,無可取代?

難以否認的是,

21世紀網際網路技術全面滲透,數字出版的浪潮席捲而來。

反觀Kindle從電子閱讀開拓者到邊緣者的過程,亦如當年Kindle對紙質書產生的替代性衝擊。

以Kindle為代表的電子閱讀,對人們閱讀方式的改變乃至知識生產的影響都不可估量,只不過並沒有印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帝於2010作出的預言——紙質書將在五年內消亡。

不過,仍然可以確定的是,

數字出版行業,未來依舊是不折不扣的朝陽產業,並不會因為Kindle的存在與否而有所改變。

紙質書,無可取代?

粘度更高、

與人們工作生活嵌為一體的手機,逐漸取代Kindle一類的單一功能閱讀裝置

,成為數字出版行業的“殺手級”應用,層出不窮的手機閱讀軟體,以更好的互動性佔領電子書市場。手機打包你我生活一切的時代已然來臨,電子閱讀自然也不例外。

隨著4G、5G技術迭代,手機App市場充分發展,設計愈發人性化的閱讀軟體俘獲了我,各類閱讀App在我手機有限的記憶體裡佔據了一席之地。上下班通勤的地鐵上,更為便捷的手機閱讀方式最終取代Kindle。

然而,網上購買紙質書,閒暇時刻逛書店依舊是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每天晚上的親子閱讀。紙質兒童繪本再次完勝手機閱讀軟體,“直觀、愉快”的閱讀體驗,兼具小貼紙和小手工的紙質書,令孩子都欲罷不能,這恐怕是電子書難以超越的短板。

作家雷達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的本質區別,

“讀書需要‘關機’,需要沉浸,需要專一,需要暫且切斷與外界的聯絡,進入一種類似於生命體驗的狀態,即使讀消遣書,也要入乎其內,才能得其妙處。”

當人們手捧一本書,可以真實感受它的厚度,享受寫寫畫畫的樂趣,還能翻來翻去跳躍來看,此時,文字本身就是一道風景。

這種沉浸其中的樂趣,最終深刻地烙進我們的記憶。

提起某本書,彷彿都能回想起閱讀的場景和情緒。

其實,閱讀紙質書比電子書印象更為深刻,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大腦透過協調不同區域的神經組織,創作出一種全新的服務於閱讀的電路。所以,我們的大腦會將整個文本當作某種物理景觀。

當我們閱讀時,會為文字構建心理表徵,從而將文字的意思與結構掛鉤,形成文字連貫的心理地圖。

比如,我們往往很容易記得某段文字出現在哪裡。

紙質書,無可取代?

技術進步,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契機和可能性。至於電子閱讀,如何作用於讀者的眼睛、大腦,進而影響其闡釋行為,這些都還有待各學科的專家深入研究。

此外,微軟也有研究表明,由於電子書的暫時性和無形,許多人對電子書的擁有感並不強。

這些人認為自己是在使用電子書而非擁有電子書,一旦這些人喜歡上一本電子書,他們往往就會去買上一本紙質的。

當然,我也是其中一份子,擁有一間書香四溢的書房,仍是我追求理想生活的一部分。

技術變革和媒介變革大勢所趨,就像今天沒有人會捧竹簡書閱讀一樣,Kindle的出現和消失亦是如此,替代者終會有之。不過,尼葛洛龐帝關於紙質書消亡的預言,恐怕再過十年也難以實現,

有關選擇電子閱讀還是紙質閱讀的爭論,想必依然會繼續。

文字:翛然

欄目主持人:張永群

責編:王遠方

編輯:常瑩 朱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