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丟三落四這門絕技,要失傳了。

看到 AirTag 後,我身邊幾位養貓的朋友紛紛表示「給我家貓主子來一個」,顯然他們平常和小貓玩了不少躲貓貓的遊戲,不是沙發下面就是床下面,偏偏貓主子還不迴應。

可見人們對於找東西、找寵物這件事有多煩惱,而 Air 式的字首命名也足以突顯它的輕便小巧,無論是行李箱、鑰匙扣還是自家的貓主子,都適用。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但蘋果真的僅僅是推出一個尋蹤定位器嗎?

從 AirTag 的功能以及背後的技術,能發現蘋果在藉此開拓新的配件生態,將蘋果裝置的產品力拉昇到一個新層次。

精確到 0。1m 的查詢,AirTag 是怎麼做到的

AirTag 可以說是蘋果對「Find my iPhone」功能的一個實體延續,同樣都是支援遠端追蹤物品,將 AirTag 固定在揹包、寵物等上並連線 iPhone 等蘋果裝置就可以對其進行管理、追蹤。

這個圓形的小物件,正面一如既往的是蘋果 logo,從官網購買還支援自定義的鐫刻服務。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而當離佩戴 AirTag 的物品足夠近時,可以像 iPhone 喚起 Apple Watch 那樣,在查詢或使用 Siri 喚起它,AirTag 會發出相應的聲音,透過聽聲辯位的形式幫助人們找到它。

值得注意的是,AirTag 支援最短 0。1m 的「精確識別」功能,再加上聲音的引導,確實是「想丟都難」了。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 查詢功能支援設定聯絡資訊

當物品或寵物超過的安全距離時,AirTag 還會發出警報聲,當然了這個安全距離是可以進行設定的,而一旦完全無法找到,還可以將其設定為「丟失」模式,一旦有其他蘋果使用者嘗試連線或帶 NFC 功能的手機接觸,就會顯示原使用者的聯絡資訊。

此前我們就有一位同事透過「查詢」功能在垃圾堆中找到了她的 Apple Watch,對於小型物品或是經常因為記憶力不好丟失物品的使用者,查詢功能還是蠻有價值的,安全距離的設定也有利於監控比較活潑的小寵物。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此外,AirTag 是小型電池作為能源的,由於低功耗藍芽技術的發達,其電池續航極強,計量單位都是年。當然了,如果電池續航將要耗盡,AirTag 也會自動提醒更換電池。

IP67 級別的防水防濺,意味著你可以把它帶到更多環境下使用。

支援查詢功能的 AirTag 依靠藍芽連線,哪怕是離線時,AirTag 也可以透過其他 iPhone 等數以億計的蘋果裝置組成的「查詢」網路找到它的位置,並透過完全加密的手段傳到原主人的手機中。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而它之所以能做到 0。1m 的精準識別,和 UWB 超寬頻技術有關。

蘋果對它的佈局可以追溯到 2019 年釋出的 iPhone 11 系列,其內建了一顆名為 U1 的晶片就集成了 UWB 技術。

當時 U1 晶片的應用還是與同樣使用了 U1 晶片的蘋果裝置配對,透過 AirDrop 實現更快的資料傳輸。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專門介紹過這一晶片,相比業界常見的藍芽、WiFi 等通訊技術,UWB 技術主要是應用於短距離的精準連線和資料傳輸。

和 iPhone 12 Pro Max 的那顆鐳射雷達一樣,UWB 技術也是透過測量訊號來回飛行時間來確認距離。

而且 UWB 使用的是低能量的脈衝訊號,此前我們就提到了 UWB 裝置能將探測精度縮小至 10 釐米的範圍,遠超藍芽和 WiFi 和藍芽 5。0 所能達到的 1 米精度,且不容易中繼衝擊。

這也就保證了連線穩定性和避免多裝置的干擾。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 AirPods 極強的連線穩定性來自蘋果自研晶片而非藍芽

當然,UWB 技術的應用並不止於 AirTag 的上的追蹤物品功能,業界廣泛認可的是它在物聯網領域,也就是智慧家居領域的應用,像同是智慧尋蹤器的三星 Galaxy SmartTag 就配有相應的功能。

透過三星裝置就可以將 Galaxy SmartTag 改為智慧家居開關使用,在三星的官方介紹影片中,Galaxy SmartTag 可以是空調開關、掃地機器人啟動開關、家庭燈開關等。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AirTag,是蘋果配件生態的新開始

蘋果對於 UWB 超寬頻技術的佈局同樣不限於 AirTag,它會是蘋果配件生態的新開始。

4 月初蘋果就宣佈將類似 AirTag 追蹤的「查詢」功能向第三方廠商開放,並表示會將相關晶片的標準公佈,方便第三方廠商更好地配合有 U1 晶片的蘋果裝置使用,提升尋蹤的距離精度。

蘋果在新聞稿中公佈了多款已經接入「查詢」功能的產品,分別是 Belkin 的 SOUNDFORM Freedom True 無線耳機、VanMoof 的 S3 和 X3 電動腳踏車、 Chipolo ONE Spot 小型追蹤器。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它們的配對使用體驗和 AirTag 相似,超出連線距離後系統會記錄最後一次連線位置,而一旦到了相關位置附近,透過藍芽或 UWB 技術再次連線上後,進一步縮小尋蹤範圍,然後透過聲音等方式確認具體位置。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接入蘋果「查詢」功能的第三方產品,同樣支援和 iPhone、Apple Watch 等一樣的遠端鎖定功能,一旦使用者找不到相關的裝置,將其設定為丟失狀態,就會自動禁止連線藍芽,基本上無法使用了。

iPhone 連線第三方裝置是透過 Apple ID 確認唯一使用者的,除非使用者開啟了家庭共享,其他人才能使用該裝置,不然連線時就只能看到原使用者的聯絡資訊。

注重安全也是蘋果的老傳統了,它甚至還在官網特別建設了安全網頁,向人們介紹相關安全晶片的能力與它的安全原則等。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這讓我想到,以後使用者在出售接入「查詢」功能的第三方裝置時,二手回收商恐怕也會要求消除連線的記錄,讓它們以未連線 iPhone 等蘋果裝置的狀態出售。

不然就可能出現此前回收商大量價值幾千元的二手 MacBook 無法出售,只能拆解售賣的無奈案例了。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 蘋果安全晶片對 Mac 資訊讀取的限制十分嚴格,而一旦使用者賣出產品時忘記清除個人賬號資訊,其他人也就無法使用這款 Mac 了

繼 MagaSafe 之後,蘋果的配件生態又增加了一位新角色,接入「查詢」功能的第三方產品在形態和功能還有更豐富的展現形式可探索,同屬於追蹤器的 Chipolo ONE Spot 就可以作為手機相機的啟動器,甚至能接通 Siri、Google assistant、Amazon Alexa 等語音助手實現語音控制。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這些新配件都是蘋果 MFi 體系的一部分,而隨著蘋果進一步公佈相關接入標準,U1 晶片所整合的 UWB 功能也將被更多配件所應用。

一方面是因為 UWB 技術的連線穩定性和短距離通訊更準確,隨著物聯網裝置的快速增長,藍芽或 WiFi 的抗干擾能力相對還是比較弱,多裝置連線有斷聯的風險。

而且藍芽技術雖然發展了超過 20 年,但相關協議還是存在比較混亂的情況,仍然有不少裝置沒用上最新的藍芽 5。0 協議。

至今包括蘋果在內的不少公司也僅僅是將藍芽作為配對連線使用,而非資料通訊。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再加上基於查詢功能的第三方配件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自研晶片讓蘋果有了更強的生態掌控力。

給出晶片基礎能力的介面,至於具體的形態和功能,以蘋果的號召力,第三方廠商很可能會投入大量資源在其中,好配件出現的機率也就大了不少。

自研 U1 晶片,即滿足了對於配件生態基礎體驗的要求,也符合蘋果一貫以來的安全乃至隱私原則。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再說了,對於第三方廠商而言,接入蘋果的配件生態,也是一個廣泛的流量來源,優秀的產品甚至還有機會入駐 Apple Store,提升產品曝光度。

另一方面,基於查詢功能的第三方配件同屬於 MFI 配件體系的一份子,按照蘋果以往的做法,第三方廠商要接入該生態大機率是要完成 MFI 認證,甚至是向蘋果購買相應的認證晶片。

相關商業收益會隨著配件產品的不斷推出、銷售越滾越大。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 lightning 充電線可能是大眾最熟悉的 MFi 認證配件了。 圖源:Naztech)

最後,我想強調的一點是豐富的配件同樣會反哺到 iPhone 等蘋果裝置,縱觀業界能像蘋果一樣提供如此豐富配件生態的產品乃至公司都是屈指可數,它們同樣會成為 iPhone 的競爭力。

正如我一位朋友所說的,iPhone 使用者買手機殼的選擇永遠是最多的,而在「查詢」功能開放後,相關的配件產品還會越來越多,它們都和 iPhone 等蘋果裝置有著強繫結的關係。

想丟也難的 AirTag,是蘋果生態的新開始

這些配件一旦離開了 iPhone 就無法發揮出最佳的能力,甚至無法使用,這對使用者來說是需要再思考的,放棄 iPhone 不僅僅意味著放棄一臺手機,更有可能意味著放棄了此前購買的一大堆配件。

以往我們總是會說 iPhone、AirPods、MacBook 等構成了蘋果的硬體生態壁壘,但其實配件也是蘋果生態壁壘的一部分。

而在不遠的未來,隨著各種各樣支援「查詢」功能的第三方配件出現,這道壁壘還會越來越厚,它們是未來使用者持續留在蘋果生態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