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尷尬的元氣森林新品,包裝疑似抄襲

記者 | 劉雨靜

編輯 | 昝慧昉

1

近幾年憑藉蘇打氣泡水打出知名度的飲料品牌元氣森林,一直以來憑藉零糖、低卡路里和清新活潑的產品包裝,受到了不少年輕人追捧。

但介面新聞近日發現,元氣森林在其天貓旗艦店售賣的一款茶葉禮盒“燃茶”,外包裝和產品設計與日本著名茶葉品牌LUPICIA極為相似。

尷尬的元氣森林新品,包裝疑似抄襲

元氣森林產品包裝

尷尬的元氣森林新品,包裝疑似抄襲

LUCIPIA產品包裝

成立於1994年的LUPICIA,其產品的一大辨識度就來自於圓形鐵盒與之上的彩色標籤,而該品牌目前在中國並無官方銷售渠道,海外官方門店僅開在美國、法國和澳大利亞。

介面新聞在元氣森林該產品的產品提問區發現,已經有消費者指出元氣森林這款茶葉的包裝抄襲LUPICIA。有消費者對此回覆“不太清楚,市面上類似的東西太多了”,也有人回“要買就買,不買關閉(訂單)”。

尷尬的元氣森林新品,包裝疑似抄襲

圖片來源:手機截圖

北京律眾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吳萌對介面新聞表示,元氣森林的包裝模仿痕跡明顯,但不一定構成抄襲。

一方面,外包裝侵權可能包括“商標侵權,外觀專利侵權,宣傳語著作權侵權,以及設計圖著作權侵權”,這裡面宣傳語著作權侵權最簡單,商標和專利侵權次之,最難判斷的就是設計圖著作權侵權。

此外,智慧財產權法規定,被告是否構成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要看產品的包裝盒是否構成混同,可能導致消費者誤認的結果。“這種判斷要看普通人能否區別、或是否產生混淆,還要看原始設計的法律保護要素是什麼。”吳萌對介面新聞說。

由於茶葉外包裝較小,元氣森林產品標貼的“燃”字很突出,而LUPICIA的標貼有花卉、側重點不同,很難判定消費者是否真正會產生混淆。

天眼查資訊顯示,元氣森林(北京)食品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氣森林”)成立於2016年。最新一輪融資在2019年10月31日,獲得了來自高榕資本、黑蟻資本等投資機構的1。5億人民幣戰略融資,公司估值37。5億人民幣。

目前,元氣森林申請了87個專利,其中不乏各種包裝瓶、包裝盒以及瓶貼,介面新聞並未在其中發現這款茶葉的包裝鐵盒專利。此外,元氣森林也申請了70個作品著作權,當中包括了這款鐵盒的產品標貼設計(不含鐵盒)。

儘管本身為純國貨品牌,但元氣森林早前的產品包裝一直走日系路線,飲料瓶身也有日語,比如代表性產品蘇打氣泡水的“気”就是日文漢字。

尷尬的元氣森林新品,包裝疑似抄襲

元氣森林產品線

旗下另一款玉米鬚健康茶飲“健美輕茶”,包裝也非常日系,甚至標出了“健美輕茶”的日文平假名。而這款產品的包裝、字型和風格,其實也與日本可口可樂旗下著名的“爽健美茶”有相似之處。

有微博網友指出,這種相似是一種“有既視感但你又不能說抄的東西”。

尷尬的元氣森林新品,包裝疑似抄襲

元氣森林健美輕茶

尷尬的元氣森林新品,包裝疑似抄襲

日本可口可樂爽健美茶

而元氣森林最近推出的一款0蔗糖“乳茶”,包裝又可以看到日本老牌糖果製造商不二家的影子,同樣,介於眼熟和明顯抄襲之間。

尷尬的元氣森林新品,包裝疑似抄襲

元氣森林乳茶

尷尬的元氣森林新品,包裝疑似抄襲

不二家logo

儘管元氣森林在渠道、產品定位和目標客群把握上都有不少可取之處,銷售額也十分可觀,品牌2019年銷售額接近10億,雙十一全網銷量排名第二——但其與市場上已存在的其它品牌旗下產品高度雷同的包裝,對其自身品牌形象的長遠發展的影響卻是負面的,哪怕抄襲的是中國大眾消費者並不熟悉的日本品牌。

實際上,從日本品牌身上“汲取靈感”的並不止元氣森林。早前,預調雞尾酒品牌RIO就有過不少明顯的包裝抄襲案例,還曾被三得利告上法庭。

2017年,RIO被指廣告和包裝抄襲日本品牌三得利和麒麟,其預調罐裝雞尾酒“微醺”與日本三得利旗下的“HOROYOI”(中文翻譯為“微醺”)極為相似,另一款“RIO強爽”包裝則與麒麟的“冰結STRONG”相似。此後三得利在2018年以侵犯著作權和不正當競爭為由,要求RIO停止侵權並索賠經濟損失300萬元,而HOROYOI這款產品也於2018年正式進入了中國。

尷尬的元氣森林新品,包裝疑似抄襲

左為RIO產品,右為三得利

這些與日本品牌包裝雷同的產品,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定位年輕受眾,主打時尚、潮流、清新的品牌形象。而在模仿的過程中,這些100%中國品牌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假裝日本品牌”。

明目張膽的模仿,一方面或許是因為對於他們所在渠道的大多數消費者而言,被抄襲的日本品牌知名度不高,或是還未進入中國市場,消費者難以辨別相似之處,模仿便成為對它們而言最簡單、也是成本最低的推新模式。

“優秀的設計自己會說話。模仿的設計所表達的含義可能只有優秀設計的一部分,但對於一個新商品來說,可能這一部分的確已經足以提高其銷量。”吳萌對介面新聞說。

另一方面,儘管當下不少新國貨品牌的原創創意都非常有特色,中國本土設計師的作品也愈發被認可,但還是有品牌選擇直接模仿日本產品、打擦邊球或是把純國貨品牌包裝成外來品牌——也說明部分品牌在智慧財產權方面的意識仍待加強。新興國貨品牌要長久存活,比起破億的年銷售額,愛惜羽毛、尊重原創設計也非常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