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想用HomeKit“連線萬物”,蘋果也要“開放”了嗎?

想用HomeKit“連線萬物”,蘋果也要“開放”了嗎?

相信有不少讀者對於WWDC 2021中,沒有亮相任何新的蘋果硬體,並且iPadOS也並沒有更新任何蘋果自家的專業級應用(諸如Finalcut Pro、Logic Pro等),感到失望。然而實際上,筆者從這場面向開發者的釋出會中,看到了蘋果對於全屋智慧的「新野望」,並且它也絲毫沒有掩飾。

想用HomeKit“連線萬物”,蘋果也要“開放”了嗎?

HomeKit

這一點從WWDC上,蘋果將HomeKit單獨拿出來,與iOS、iPadOS、macOS一起釋出,就很能明顯看出來。當然,不僅如此,另一個關鍵的資訊的是,蘋果終於開放了自家的NFC——這意味著你的iPhone充當自家智慧門和小區門禁的門卡了,更為關鍵的是酒店可以預先將預訂房間的NFC門卡,透過OTA的方式直接傳送到你的iPhone上。

在WWDC 2014上,HomeKit首次被提出來,經歷了7年的發展,卻一直不慍不火,這到底是為什麼?而為什麼蘋果再次將HomeKit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呢?

HomeKit發展史:「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Siri簡直提供了一個教科書般的範本:它最初在技術上領先,而且擁有充裕的資金和人才,但卻逐漸喪失領先優勢。」科技研究和顧問公司Constellation Research首席分析師霍爾格·穆勒如此說道。

確實,HomeKit正式面世的時間要比絕大多數的智慧家居相關的解決方案要早,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句俗語再適合HomeKit的發展現狀是再合適不過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HomeKit現在的狀況呢?不如讓我們回溯時間,整理一下HomeKit的發展歷史,搞清楚它是怎麼一步步地落後於其他競爭對手的:

2014年6月——蘋果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公佈HomeKit,但沒有釋出智慧音箱,而且不向開發者開放。

2014年11月——亞馬遜推出了亞馬遜Echo智慧音箱,以及Alexa語音助手、Alexa skills和Alexa應用。

2015年6月——作為蘋果認證專案的一部分,首批支援HomeKit的裝置上市銷售,更新了MFi晶片。

2016年9月——蘋果釋出了Home應用,使使用者能透過手機控制支援HomeKit的裝置。

2016年10月——谷歌推出了谷歌Home智慧音箱,以及谷歌助理、谷歌動作和谷歌Home應用。

2017年——國內智慧音箱開始成為新的風口:阿里巴巴釋出天貓精靈X1,小米公司釋出小愛同學智慧音箱,百度也釋出了首款智慧音箱Raven H。

2018年2月——蘋果推出了HomePod 智慧音箱,此時距離HomeKit釋出已經快4年了。

2019年6月——HomeKit開始支援加密監視影片,並上傳iCloud,但需要一臺Apple TV/HomePod/iPad做為家庭中樞進行加密運算。

2020年6月——蘋果終於決定開源HomeKit,以便與Amazon和Google等公司制定標準。

2020年10月——或許是因為HomePod銷量並不理想,蘋果釋出了價格僅有前者三分之一的HomePod mini。

在蘋果HomePod「姍姍來遲」的這段時間內,亞馬遜、谷歌以及國內眾多廠商釋出多款「智慧家居入口」的各種不同型號的智慧音箱。以其中最受海外市場歡迎的亞馬遜為例,亞馬遜智慧音箱產品覆蓋從50美元的Echo Dot到230美元的Echo Show在內的多個價位產品。

而蘋果出於安全和隱私的考慮,延續了一貫的封閉作風,不僅沒有開放Siri的使用許可權,還想要第三方廠商能在硬體中加入MFi晶片。

想用HomeKit“連線萬物”,蘋果也要“開放”了嗎?

MFi

熟悉蘋果作風的讀者或許都知道MFi意味著什麼,不僅意味與蘋果系裝置有更好的相容性,而且也意味著一筆不菲的認證費用。封閉性再加上MFi認證晶片的成本,不僅使得能夠相容HomeKit的智慧家居裝置開發週期延長,而且價格也往往不菲。

再加上在HomeKit App化的時間本身就比較晚,可以說蘋果是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家一步步的「佔領」了智慧家居的入口。不過,好在蘋果的「基本盤」還在——海量的iOS使用者和Mac使用者對應的自然是未來蘋果「智慧家居生態」的潛在買家。

這也就回到了當前的時間線上了,HomeKit再次被蘋果提到與iOS同等重要的程度。蘋果這波「操作」是基於什麼樣的邏輯呢?

HomeKit獨立成系統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這裡讓我們先援引一則MacRumors的訊息:

You‘ll get to work with system engineers across Apple, learning the inner-workings of iOS, watchOS, tvOS and homeOS, and optimizing your code for performance in ways only Apple can。 Come join our team and make a real difference for music lovers worldwide。

The Apple Music Frameworks team owns the technology stack that enables the system-integrated Apple Music experience on all of our mobile platforms: iOS, watchOS, and homeOS。

隨後,蘋果官方刪除了這則招聘資訊中的「homeOS」,並將其替換為「HomePod」。而在WWDC 2021上,我們並沒有聽到homeOS相關的任何訊息,與iOS、iPadOS相提並論的是HomeKit。

這則訊息至少從側面證實了蘋果已經開始著手拓展HomeKit的功能,使之足夠成為足夠支撐蘋果「全屋智慧」野心的獨立系統。

為什麼蘋果想要將HomeKit打造成一個獨立的系統homeOS呢?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未來智慧家居的趨勢一定是「全屋智慧」,也就是無需使用者任何操作,智慧家居能夠自己判斷當前應該啟動哪些智慧家居。

這就需要各個智慧家居和感測器之間能夠互聯互通,彼此之間能夠交換資訊,甚至是直接實現控制。而目前的HomeKit的能力並不能實現這一點。

想用HomeKit“連線萬物”,蘋果也要“開放”了嗎?

先說說多裝置全時連線,這其實是現階段HomePod智慧音箱的主要短板。作為蘋果的硬體之一,HomePod在AirPlay相關功能上表現一直都很不錯,在蘋果獨有的傳輸演算法最佳化下,HomePod甚至與音源裝置同步時間編碼,讓作為音響的HomePod可以在無線傳輸時與Apple TV、Mac所播放的畫面保持音畫同步,即使在複雜的網路環境或音響編組的情況也是如此。

想用HomeKit“連線萬物”,蘋果也要“開放”了嗎?

HomePod

對於不支援AirPlay的裝置,或者硬體配置不夠高的裝置來說,現階段HomePod的多裝置連線其實並不穩定。舉個最常見的例子:用HomePod做HomeKit家庭中樞的使用者經常會遇到某些設HomeKit裝置無響應,圖示旁邊出現橙色感嘆號的情況。

homeOS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作為家庭中樞的穩定性,以及對應公有協議裝置的相容情況。

「連線萬物」的賽道上,可不止蘋果一家

2021年5月份,華為宣佈華為HiLink將與Harmony OS統一為鴻蒙智聯,6月份則正式釋出HarmonyOS 2。在鈦媒體這篇文章中,我們提出的觀點是,鴻蒙的目標是連線萬物,全屋智慧也是他們的「分戰場」。據華為2020年報披露,華為終端連線數已經超過10億,全球整合HMS Core能力的應用已超過12萬個。

Google也帶著它的「連線萬物」作業系統Fuchsia入局了。

2021年5月份,Google正式向第一代Google Nest Hub(Google於2018年推出的配備7英寸觸控式螢幕的智慧音箱)推送FuchsiaOS。Google的計劃是現在智慧家居類產品(比如智慧音箱)上進行試驗,之後會逐步將此係統推送到智慧手機,智慧平板甚至是電腦上(比如ChromeBook)。

想用HomeKit“連線萬物”,蘋果也要“開放”了嗎?

Fuchsia for Nest Hub

FuchsiaOS是Google為手機、電腦和智慧裝置打造的全新作業系統。作為一套全新的作業系統,與谷歌自家的Android以及Chrome OS不同,Fuchsia OS不是基於Linux系統,而是以谷歌自家的全新微核心“Zircon”(意為小核心)為基礎。

毫無疑問的是,當下誰能連線更多的裝置,誰就越有可能在今後的競爭中取得更多的優勢。

這次蘋果也算是明白了至少在智慧家居領域,自己搞封閉生態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拉上Google和Amazon,以及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 (CSA),也就是過去的ZigBee聯盟,共同推出智慧家居聯網標準Matter。

Matter相容乙太網、Wi-Fi和Thread 三種底層通訊協議,並且可以讓不同協議的智慧家居裝置互相通訊。同時初版規範還統一採用了低功耗藍芽(BLE)作為配對方式。

更讓人意外的是,此前在Zigbee聯盟中相對低調、幾乎沒有Zigbee產品的華為也出現在了Matter協議的首發名單中。目前來看,華為可能為旗下智慧音箱和智慧屏產品加入Matter支援。

在各大主流智慧家居平臺中,Amazon Alexa和Google Home採用的是較為寬鬆的准入政策。智慧家居廠商想要獲得Alexa或是Hey Google相容認證,只需要驗證產品可以正常接入平臺並且控制指令執行正確。理論上而言,只要是「Works with Alexa」和「Works with Hey Google」的裝置,都能接入到Matter協議中。

這裡就帶出了另一個問題:HomeKit真的能「完全相容」Matter麼?——與Matter認證相比,HomeKit的准入門檻要高上不少,蘋果僅允許認證過的代工廠生產「Works with HomeKit」的產品。從蘋果的角度來看,許多能夠拿到「Works with Alexa」和「Works with Hey Google」認證的裝置,可能都還存在安全隱患。

儘管蘋果的HomeKit已經接入了Matter標準,但Matter協議剛剛鋪開,一旦新標準推行不當,不但會影響品牌聲譽,還會嚴重打擊到已有的HomeKit智慧家居合作伙伴。這大概也是相容Matter首發裝置裡沒有出現HomeKit相關的智慧家居硬體的原因。

因此,鈦媒體猜測,可能未來蘋果的對於智慧家居裝置的相容可能會採取「雙重標準」:一方面,凡是滿足Matter協議接入標準的裝置,其基礎功能都能夠與HomeKit相相容;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強安全性功能,比如說攝像頭和門鎖,還必須要獲得HomeKit的認證才能接入;另外,如果希望使用HomeKit上的特色功能,比如自適應照明等,還是需要滿足HomeKit的認證條件,才可以獲得接入HomeKit的許可。

換而言之,對於蘋果而言,Matter只是一種連結和基礎的准入標準,更加進階的功能和涉及到隱私相關的許可權,接入裝置還是需要獲得HomeKit認證,才可以接入到蘋果的智慧家居生態中。參照蘋果對於使用者隱私的重視程度,這種「雙標」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或許明年的WWDC上,我們就能看到HomeKit搖身一變,成為獨立的homeOS作業系統,並且公佈更多的「雙標細節」。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唐植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