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智慧駕駛新風尚,車載攝像頭新賽道生成

智慧駕駛時代正在到來,對於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而言,市場需求的迅猛爆發,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會,僅僅是車載攝像頭,就足以形成一個規模可觀的藍海市場。

智慧駕駛新風尚,車載攝像頭新賽道生成

車載攝像頭將迎來量價齊升

根據Yole資料,全球汽車平均每臺搭載攝像頭的數量將從2018年的1。7顆增加至2023年的3顆,CAGR達12%。2020年,我國汽車攝像頭平均搭載數量為1。3顆,市場空間較大。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調研資料,2015-2020年,中國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按2020年國內車載攝像頭市場新增需求4263萬枚,單價150元計算,2020年中國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就達66億元。

近年來,隨著車聯網、智慧汽車、自動駕駛等應用的逐步普及,汽車上攝像頭的數量迅速增加。一些汽車電子產業鏈上相關企業表示,預計進入到自動駕駛階段汽車上的攝像頭數量將達到8個及以上,相較於現階段單輛汽車1-2個攝像頭的配比,車載攝像頭的需求量將呈高倍數增長。

應用領域從傳統的倒車雷達影像、前置行車記錄儀慢慢延伸到電子後視鏡、360度全景成像、線路檢測、 障礙物檢測、自動駕駛、駕駛員監控等應用。

與此同時,車載攝像頭主要作用於汽車駕駛輔助,因為相較於普通攝像頭,車載攝像頭在清晰度、複雜環境適應性、寬動態、夜視效果等方面都具有很高要求,這將直接抬高車載攝像頭的研發生產成本,單顆車載攝像頭的售價也將遠遠超出普通攝像頭。

市場需求量的高倍數增長加上單顆攝像頭的高定價,都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車載攝像頭終將步入百億市場規模。

新的藍海市場正在形成,我們也看到包括CMOS影象感測器、光學企業在內,都在加速其車載市場業務的匯入。

正如近期CIS領先企業韋爾股份在投資調研記錄中表示,全球智慧汽車產業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隨著自動駕駛等級的不斷提升,單車使用的CMOS影象感測器數量從原先的1~2顆提升至10餘顆。在ADAS/ADS應用中,CMOS影象感測器都是實現車載視覺系統應用的核心器件。應用方向主要包括:環視及前/後視應用、變道輔助、停車輔助、車道偏離警告、艙內監測系統、駕駛員監測系統(DMS)、資訊娛樂手勢控制和反光鏡替代。

車載CMOS影象感測器將迎來量價齊升的機會。

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隨著未來汽車電動化和智慧化的發展趨勢,車用CIS全球出貨量和銷售額預計將從2020年 的5。2%和11。3%提升至2025年的8。2%和16。1%,年複合增速為18。89%和21。42%。

可觀的市場前景吸引著全球CMOS影象感測器企業的爭相佈局。從現階段市場格局來看,安森美在車用CIS領域佔據著絕對優勢,市場份額高達60%左右。韋爾股份子公司豪威科技市佔率達20%左右位居全球第二,已匯入歐美汽車品牌。國產CIS晶片企業思特威,格科微也分別從安防、手機主業務領域進入到車用CIS領域展開市場角逐。

車載攝像頭在汽車電子領域擁有一系列應用場景,從基礎的倒車雷達影像、行車記錄儀擴充套件到電子後視鏡、360度全景成像、高階駕駛輔助系統(ADAS)、駕駛員監控(DMS)等領域,不同CIS晶片企業在汽車CMOS產品方面也有其針對性佈局。

車載攝像頭多重效能升級

而隨著ADAS 加速滲透,對CIS攝像頭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些要求體現在

解析度、寬溫適應能力、HDR、高動態範圍、夜視

等多個方面。

據相關研究報告資料,隨著汽車自動化程度升級,車載攝像頭解析度將從 1MP 升級到 8MP,另外HDR、 夜視、3D 成像功能應用需求,都將催化車載攝像頭效能上升趨勢。

汽車攝像頭工作環境變化大,對幀率、可靠性和穩定性等要求較高。車載攝像頭要求能在-40℃ 到 85℃的環境中持續工作,能不受水分浸泡的影響,防磁抗震,使用壽命需達 8~10 年。另外, 出於安全的考慮,車載攝像頭需要在短時中斷供電的情況下依舊保證工作。車載攝像頭往往還需要具備夜視功能,能夠抑制低照度攝影時的噪聲,在暗光條件下依然要有出色的表現。

除了CMOS影象感測器的效能升級,車載鏡頭也具有較高技術要求。

車載鏡頭主要用於將影象聚焦到感測器上,作為核心元件,其壁壘在於焦距、視場角、光圈、畸變、相對照度、解析度等。由於室外環境嚴苛,車載鏡頭要求鏡片具有高耐用性、熱穩定性。按材質來分,鏡片可由玻璃、塑膠製成。目前車載鏡頭還是以玻璃鏡片為主。玻璃鏡片具有高耐用度和防刮傷性,且溫度效能較好,因此對於自動駕駛等級要求較高的鏡頭多選用玻璃鏡頭。

相較於手機、安防等行業領域,車載鏡頭在穩定性、複雜環境適應性等方面均有更高的技術要求。據宇瞳光學反饋,車載鏡頭不僅需要經受連續 1000 小時的“雙 85”即溼度 85%、溫度 85℃(有時更高)環境下的實驗室測 試,通常還需要經過約 3 個月不同環境下的道路行駛測試。較高技術壁壘及較長的產品測試周期都直接抬升了車載鏡頭的研發生產成本,而對於光學企業而言,車載市場無疑是一條新的賽道,值得去做更多嘗試,創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