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對於如今的智慧手機來說,“多攝”似乎早已成為了理所當然的配置。在那些頂級影像旗艦機型上,我們往往能夠看到包含超廣角、廣角、潛望式長焦在內的多枚後攝模組設計。即便是在一些定位相對較低的機型上,除了一兩枚“湊數”的虛化鏡頭及微距鏡頭外,廠商至少也會提供一顆廣角主攝+一顆超廣角副攝,這類能用的多攝配置。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雖然乍看之下這似乎是件挺“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多攝像頭”在智慧手機上的用途,難道就只有“變焦”而已嗎?

追溯歷史不難發現,在早年間的許多機型上,“多攝”的使用方式要比現在有想象力得多。比如說,今天我們三易生活要帶大家回顧的這款機型,就很可能是當年對於“多攝”想法最獨特,同時也是因此而頗受爭議的一款影像旗艦機型。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而這臺機型則正是榮耀6 Plus,它釋出於2014年12月中旬,距今已有7年多的時間。並且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機型的釋出時間也正是當時“榮耀”品牌創立一週年的紀念日。而作為“生日獻禮”的榮耀6 Plus,自然也用上了當時幾乎是最好的硬體和技術。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海思麒麟925 SoC、5。5英寸的1080P螢幕、對4G全網通網路的支援(這在當時還是個新鮮玩意),以及最重要的、自稱“顛覆性”的“後置平行雙鏡頭設計”。

從硬體配置上來說,榮耀6 Plus的這兩顆後置攝像頭哪怕是與後來出的很多早期“雙攝”相比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它既不是彩色+黑白的組合,也沒有采用兩個不同焦距的設計。事實上,榮耀6 Plus應該是採用了兩顆焦距相同、感測器也一樣的彩色800萬畫素攝像頭組成了“平行雙鏡頭”。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那麼這樣的設計有什麼用呢?根據當時從官方宣傳中總結出的資訊顯示,在榮耀看來“平行雙攝”至少有如下好處。

1、利用雙攝像頭和對焦物體之間三角測距原理,提高對焦速度;

2、拍攝時雙鏡頭同時捕捉畫面,進光量和感光面積是單鏡頭的兩倍;

3、透過雙攝像頭多重迭代曝光;

4、雙鏡頭並行雙工曝光,使得HDR拍照速度提升幾乎一倍。

是不是覺得看起來非常厲害?講真,即便是在7年多以後,都不由得佩服當年榮耀的技術研發與市場宣傳部門的腦洞。然而有意思的是,如果進一步深究上述的這些技術就會發現,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如今的榮耀手機、華為手機,或者說在整個智慧手機行業中,都再也沒有被採用過。

為什麼會這樣?本著探究的態度,我們找來了一臺相機還能正常工作、鏡頭鏡片看起來也沒什麼磨損的榮耀6 Plus,並且在時隔7年再次測了一下它的影像體驗。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手頭這臺榮耀6 Plus是在某海鮮市場獲得,在拿到的時候就已經被前機主升級到了最終版本的零售系統。因此早期這款機型剛釋出時,趙明在社交媒體上所宣稱的“雙攝像頭效能只釋放了不到20%”的問題,大抵應該是得到了解決。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而從相機APP的介面來看,我們手頭這臺榮耀6 Plus對於多攝的使用方式,至少應該包括了夜景、畫素疊加、HDR,以及模擬虛化效果四種應用。而至於前文中所提及的“提高對焦速度”,我們還沒太感覺出來。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800萬畫素樣張 ISO100 f2 0。0004s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1300萬畫素樣張 ISO100 f2 0。0004s

首先,是“畫素疊加”功能。在榮耀6 Plus的相機APP裡,它表現為使用者可以選擇1000萬與1300萬兩檔,超越CMOS本身原生畫素(800萬)的選項。按照當時榮耀方面的說法,這兩檔應該就是同時使用了兩顆攝像頭,並透過畫面合成得來。

800萬畫素區域性細節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1300萬畫素區域性細節

那麼這樣的“雙攝像頭疊加”效果真的好嗎?從實拍樣張來看,可以看到開啟1300萬畫素模式後,榮耀6 Plus的樣張細節整體亮度略有增加,特別是暗處明顯變亮了不少。但細看則會發現,雙攝疊加似乎並沒有讓畫面更清晰,甚至是略微丟失了一點細節。

這並不奇怪,畢竟兩顆攝像頭的位置並無法重疊,在拍攝時要想真正實現“畫素對畫素”的精確疊加合成,技術上的實現難度其實是非常大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反而造成重影,而不是帶來解析力的提升。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其次藉助兩顆攝像頭的相位差,榮耀6 Plus帶來了“模擬大光圈”的功能。不得不說,這個功能當年是相當有人氣的,甚至於後來很多早期的高階雙攝機型都配備了這一功能。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原生f2光圈樣張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模擬虛化f4光圈樣張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模擬虛化f0。95光圈樣張

從我們的實拍樣張來看,不得不說這“虛”得確實挺徹底。但物體的邊緣識別並不準確,也帶來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效果,比如鳥巢的頂部、還有右下角,以及底部的部分,都被錯誤地“虛”掉了。當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隨著以1億畫素為代表的大底大畫素方案開始在手機上出現,後續的旗艦機壓根就不再需要這種“演算法虛化”,直接依靠原生的大底就能實現自然的淺景深效果了。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HDR模式關 ISO100 f2 0。0023s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HDR模式開 ISO100 f2 0。0010s

至於基於雙攝“並行雙工曝光”所實現的HDR功能,從我們的實測來看效果就更奇怪了。因為開啟HDR後,榮耀6 Plus的動態範圍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是大幅退步的。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HDR模式關 ISO100 f2 0。0041s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HDR模式開 ISO100 f2 0。0020s

是我們的拍照出現了失誤嗎?為了驗證這一點,我們更換了另外一個常用的大光比場景進行測試,但結果依然不變。開啟理論上使用了“並行曝光”的HDR模式後,榮耀6 Plus的照片寬容度反而明顯下降。從EXIF資訊來看,問題似乎出在曝光時間與畫面合成計算的效率上。因為開啟HDR模式後,曝光時間只有不開啟時的一半。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兩顆攝像頭的畫面資訊能夠“100%有效合成”,那麼這原本應該不是個問題,畢竟等效感光面積確實應該是變成了兩倍的。但是從最終的樣張來看,這兩顆攝像頭從演算法層面上來說,大機率沒能做到“1+1=2”的完全資訊疊加,這就造成曝光時間減半後,實際相機得到的有效畫面資訊其實是大打折扣了的,所以最終的HDR效果不佳也就可以理解了。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榮耀6 Plus理論上基於雙攝設計的最後一項功能——超級夜景。老實說,這個功能一開啟,我們就感到了一絲不妙,因為在我們的預設測試場景下,自動曝光時間達到了驚世駭俗的36秒,而這則是一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用手持拍清楚的曝光時間。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樣張:極暗光夜景 ISO200 f2 36s

結果不出所料,儘管依靠暴力拉長曝光時間,榮耀6 Plus能夠拍出畫面裡的物體,但此時機身的抖動已經讓“拍清楚”變得完全不可能了。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樣張:樓房 ISO200 f2 4s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樣張:霓虹燈 ISO100 f2 3s

不僅如此,實際上榮耀6 Plus的“超級夜景”幾乎在所有的場景下,自動曝光時間都長到了失去手持拍攝的價值。當然,可能有的朋友會說,“將手機夾在三腳架上不行嗎”。是可以,但既然都用三腳架了,為啥還得用手機來拍照呢?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樣張:霓虹燈 ISO100 f2 0。7s

不僅如此,當我們手動縮短曝光時間後,榮耀6 Plus的“超級夜景”演算法似乎還出現了很嚴重的BUG。也就是說,指望依靠手持來在夜間使用這套雙攝系統,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測試進行到這個階段,相信大家已經意識到了一件事。雖然我們不可否認,在設計榮耀6 Plus這臺機型的時候,榮耀方面對於“後置平行雙鏡頭”顯然有過許多大膽的創想,但從最終的使用體驗來看,這各種各樣的“雙攝”使用方式絕大多數都是不太靠譜的。

誰說多攝只能變焦?再測一臺7年前的拍照手機

大概也正因如此,在後來的各種“雙攝”、乃至“多攝”機型上,基本上已經看不到類似的“對稱合成”思路了。再加上諸如“超大底”、光學防抖、多段接力變焦等新設計理念的流行,“對稱合成”的多攝更是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徹底成為了多年前的驚鴻一瞥。

當然,儘管產品本身並不好用,其中的一些設計如今看來甚至可能完全就是“翻車”的。但我們依然要承認,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夠想出、而且能夠敢於做出這樣的設計,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只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把“完成度”很可能並不高的技術就這麼推向市場,並由消費者來為研發成本買單,這樣的做法是否正確?想必這又是另外一個值得說道的話題了。

好了,我們三易生活今天的歷史回顧文章就到此為止了。

不過在最後,我們有必要說一件事情,那就是最近我們其實連續拿到了不少較為稀有的老機型。它們之中有的是諸如樂視X950、金立M7Plus那樣,承載了特殊歷史意義的產品,還有一些則代表了智慧手機影像發展史在特定時期的技術結晶。

就拿此次的榮耀6Plus為例,它其實只不過是我們目前手頭比較特殊的“早期多攝機型”中的一臺而已。如果大家對於類似的“考古”類內容感興趣的話,我們後面會陸續揭秘這些稀有老機型背後的故事,以及它們那些即便在如今看來也依然驚豔的設計與功能配置。大家不妨耐心期待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