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吉利汽車日前收購魅族進軍手機行業,蔚來汽車也計劃進軍手機行業。

另一方面,6萬家華為手機店等待賣車救火;小米汽車計劃2024年上市。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隨著智慧電動汽車的發展,汽車和手機的融合越來越密切,比亞迪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曾說過“汽車就是個移動的手機”。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手機的表現可圈可點,除了蘋果、三星外,剩下的強勢品牌幾乎都來自中國:OPPO、VIVO、小米、華為等,傳音在非洲縱橫馳騁。

中國手機業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業績,但也面臨晶片、作業系統等核心部件的缺失,那麼中國汽車業能達到手機業的高度嗎?還能避免手機趟過的坑嗎?

手機業:從山寨到智慧機逆襲

手機的歷史比汽車短得多。1983年,摩托羅拉製造的Dynatac 8000x手機在美國上市,這是世界上第一臺商用手機;21世紀之前,摩托羅拉在“大哥大”時代風光無限,隨後是諾基亞,壓根就沒有中國品牌什麼事。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到了21世紀,才有中國人參與手機的事情,早期是山寨機,存在感也微乎其微。

轉折點在2007年,當年11月,谷歌與全球8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及電信運營商組建了開放手機聯盟,共同研發和改進安卓系統。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與此同時,臺灣晶片廠商聯發科推出了一款廉價晶片,即MTK手機晶片“Turn-Key Solution”,顛覆了整個市場。

也就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問世,將手機帶入智慧互聯時代,重構了整個手機行業供應鏈,中國手機在2009年開始崛起。隨後多年裡,國產手機圈開始的統治者是“中華酷聯”,也就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這四家。

經過時代的洗滌,現在的國產手機第一梯隊已經變成了“華米OV”。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全球知名調研機構Canalys釋出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智慧手機的總出貨量為13。5億部,同比增長7%,排行前五的品牌是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市場份額分別為20%、17%、14%、11%、10%。

在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中國,主場作戰的中國品牌優勢更大,根據CounterpointResearch的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vivo、OPPO、小米、榮耀、華為五家廠商佔據國內78%的智慧手機份額,排在第三位的蘋果為16%。

在成熟的歐洲市場,小米、OPPO以及realme3家國產智慧手機廠商分別以20%、5%以及3%的市場份額,拿下歐洲智慧手機銷量排名的3、4、5名。

在增長迅速的東南亞,早在去年第二季度,小米就首次超越三星,成為當地領先的智慧手機供應商;在印度市場,中國品牌手機份額過半。

中國手機雖然貌似在市場上賣得很不錯,但在作業系統和晶片的缺位, “卡脖子”的風險一直存在。美國製裁華為後,一度登頂全球的華為手機變成了Others。

在中國的高階手機市場,蘋果卻以一己之力拿下了63。5%的份額,其他安卓選手只能共同分食剩下的36。5%。

高階更意味著利潤,有利潤才能保證研發支出,開發出更多更好的產品。蘋果手機一家的利潤遠超包括小米、OV在內的所有安卓機,拿走行業近6成利潤。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高階失守後,中低端市場也不一定守得住。今年第二季度,中國手機品牌小米OV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4%、10%、9%,都較去年同期的17%、11%、10%有所下滑,其中小米下滑了3個百分點。

汽車業:中國品牌國內份額近半

中國品牌汽車幾乎與中國品牌的手機同時起步,開始也是山寨。2001年,中國加入WTO,汽車市場迅速發展。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中國品牌乘用車的份額也在2010年達到45。6%的新高,隨後一直沒有重回這個高度。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品牌一直蜷縮在中低端市場,無法有效往上突破,份額更低於50%,難以成為市場主導,變化終於在新能源車時代實現。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今年上半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489。1萬輛,同比增長16。5%,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7。2%,比上年同期上升5。3個百分點(中汽協資料)。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新能源車。2022年1-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6。1萬輛和260萬輛,同比均增長1。2倍,市場佔有率達到21。6%。中汽協表示,透過新能源車與智慧網路技術的融合,中國品牌佔據了先機,在某些技術領域已經超越合資。

出口爆發,直指全球第一

不僅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強,中國汽車出海也面臨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現在碳中和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這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向全球是一個機遇。”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表示,中國汽車產業面臨著一個類似此前日本汽車產業的機遇:“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給了日本一個機遇,日本汽車產業也抓住了這個機遇並走向全球。”

近10年來,我國汽車年出口量一直在100萬輛左右徘徊,2021年首次突破200萬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僅次於德國(230萬輛)、日本(382萬輛)。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累計出口121。8萬輛,同比增長47。1%;新能源的增速更高,同比增長1。3倍,佔汽車出口總量的16。6%。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其中,6月汽車出口24。9萬輛,連創歷史新高,環比增長1。8%,同比增長57。4%,已經超過德國,與日本不相上下。

這無疑是里程碑的事件,在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的幫助下,我國穩步向汽車強國邁進。

汽車是個全球競爭的產業,中國市場再大也只佔全球的1/3,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成為強者。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與日、德、美、韓等汽車強國相比,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它們早已將生產基地佈局在全球各地,因地制宜更適應當地市場。

以豐田汽車集團為例,豐田品牌2021年全球銷量764。6萬輛,其中,海外銷量高達552。1萬輛,佔比69。4%;也就是說,豐田在日本本土的銷量不到總銷量的1/3。

“以往主要採用整車出口的模式,銷量會有明顯的天花板。” 趙福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整車和供應鏈企業一起出海是最理想的狀態,可以讓供應鏈企業把在國內形成的技術和產能在國外有效利用。”

近年來,包括上汽、奇瑞、長城和吉利在內的一些車企已經紛紛在海外佈局產能,而國軒高科等產業鏈企業也開始走出國門。中國汽車“走出去”正在從“產品出海”升級為“產業出海”。

新能源車不容易被卡脖子,有效實現高階突破

中國的手機也看上去繁榮昌盛,但華為的晶片被美國製裁後,高階手機業務幾乎全線潰退,作業系統也是在美國人手中,華為的鴻蒙系統也暫時無法替代安卓,可以說,貌似強大的手機更像是組裝業務,隱患不小。

幸運的是,汽車業似乎不太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在一些新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新研製的鐳射雷達、國產晶片、車載基礎計算平臺都實現了裝車應用。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汽車也有很多的“卡點”,比如說,我們造不出好的變速箱。在新能源車時代,核心部件變成了電池、電控、電機,沒有了變速箱的制約。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在最核心的電池領域,中國企業已經牢牢佔據了主導權。今年1-6月,寧德時代、比亞迪穩居冠亞軍,去年排名第三的LG新能源被中創新航取代,下降至第五的位置。在去年同期排名前十的捷威動力和塔菲爾,已被欣旺達、瑞浦蘭鈞擠出前十。

至於電控、電機,國內的企業已經遍地開花。當然,新能源車所需要的晶片越來越多,但車載晶片一般是14奈米、16奈米、28奈米規格,不算高精尖,國內都可以解決,卡脖子的阻力不大。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中國品牌在高階市場也實現質的突破。之前,20萬元、30萬元對中國品牌可望而不可及,現在連40萬元價格線也已經攻破。6月份,40萬元以上純電車排名中,銷量前三名都是中國品牌:蔚來ET7、蔚來ES8、紅旗E-HS9。

出口超德趕日,中國汽車再現手機業的繁榮,但不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向上突破的一大好處就是能獲得更多盈利,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比亞迪日前釋出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半年度歸母淨利28億元-36億元,同比增長138。59%-206。76%;長安汽車釋出了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50億元至6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89。14%至258。54%。(文|DA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