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老中醫幫您開方暖陽氣、散寒氣

"你啊

是上熱下寒

體質,

一定要

調理

"

"

這倒

只聽

"

"與"

"的體質

從未

聽說過兩

體質

也可以

談。

一個人身體

可以同時具有

寒性

熱性嗎

?"

老劉近

發現身體

出現了非常"

矛盾

"的問題

,他常口乾

舌燥,

角長

煩躁

不安

,這

"

體熱

"

表現

,但他同時腿

部也非常

怕冷,

伴有大便溏

薄,

腹痛喜

的"

體寒

"表現

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怪病?是吃了一種名叫“消腫止痛散”的藥嗎?消腫止痛散能治病嗎?它真的能治好自己的疾病嗎?

老劉

這可能是因為

中醫

講的

“上熱下寒”

吧!

體熱

體寒

都屬於

“上熱下寒”

的範疇。

中醫認為,“上熱下冷”指的就是人體內溫度過高或過低。那麼,這種狀態會持續多久呢?它對身體有何影響?有哪些表現?

怎麼

判斷

不是"

上熱下寒

"的

體質

在家調理

一下

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老中醫幫您開方暖陽氣、散寒氣

上熱下寒

中醫理論

認為

,熱氣

往上

因此

反映到腦袋的

口舌上

長瘡

同時

寒氣往下

流動

造成

四肢

拉肚子

等。

其實,這種現象與人體內陽氣不足、陰陽失調有關。因為人體內部各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但又不是獨立發展的,而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種現象被稱為

上下平衡,

是所謂的

“上熱下寒

,其特點為:上熱下冷、上冷下熱、上熱下寒、上熱下涼、上熱下冷、上熱下熱、上冷下冷、上熱與下熱交替出現、上熱下冷及上熱與下冷交替出現、上熱和下熱交替出現以及上熱下冷或上熱下熱或上熱下冷等

。 那麼上熱下寒

究竟

如何發

生的,中醫

在這方面

個著

名的

"

三焦論

"

1

三焦指位

軀體

臟腑間的空隔,

分別

為上焦

:

;

中焦

:

脾胃

;

下焦

:

大小腸。 正常

來說

,我們這

幾個

部位會相

交換

,互相"

來往

"

。 當某

分發生

故障

而無法將材料運

到另一部分

送的

受阻

時,

便

產生

兩極分化。

這種狀況在臨床中常見到。比如,人體脾胃功能不好,胃氣不行的話,便會使人感到睏倦無力;而脾主升清,則能升清降濁。

同時心臟

的血

不能

完全

流回

腎臟

可引起

下肢水腫

而發冷

,這

樣就造成

上熱下

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老中醫幫您開方暖陽氣、散寒氣

哪些人需要

為"

上熱下寒

"的

體質

擔憂

過去一般認為中老年女性上熱下寒發病率較高,因這類人容易血虛,引起較多虛火旺盛。 因此,一般認為中老年婦女出現虛寒症狀就應該考慮到陽虛體質了。 然而,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顯示,甚至嬰幼兒均可出現上熱下寒的現象,且性別差異不大。 [2]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作的壓力增大,特別是在辦公室裡工作的上班族們,平時都會有上熱下寒之感。

上熱下寒多發生於我國的多發地域,尤其是在四季分明的中原地區; 而北方和南方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北方冬季氣溫較低,夏季高溫少雨;南方全年平均氣溫高於北方地區,但降水量卻少於北方地區。這種現象可以透過氣候分割槽來解釋。 在四季氣溫變化不大的嶺南地區表現得並不是那麼出色。

若身體有不舒服時,可根據下列標準判斷自己有無上熱下寒現象。

上熱之症:熱為陽邪,具有上起和外出的特點。 一般是指由於外邪侵犯人體所致。 上熱者症狀主要集中於頭、頸、心、肺等上半身部位,可有口舌生瘡,咽乾,頭暈耳鳴、持續性口渴。

下寒的人症狀則相對較少,因為下寒會讓人感覺到冷,而這種冷主要是由外界的因素造成的,如外界的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導致體內產生大量的寒氣或者溼氣。 這種現象一般發生於冬季或者早春季節。而夏季也有類似情況存在。所以,在夏天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讓身體過度散熱,以免影響健康。下寒的病因主要與飲食有關。 下寒者會在脾胃及腎臟上反映症狀,如經常胃脹、夜尿多、四肢無力等。 如果是女性的話,還可能會有月經不調和月經量偏少等問題。

中醫認為“上熱下寒者多,下寒者少”,臨床上以“上熱下寒者多見,下寒者較少”為主。 上熱型患者一般會伴隨著發熱,而下寒型則通常是以冷為主。此外,還可以有其他一些表現:如胃痛、腹瀉以及便秘等等。

舌象與脈象的關係為:上熱下寒者,多由肝鬱氣滯; 舌淡紅或暗紅者說明陽氣虧虛。苔薄白或膩白者表示脾胃虛弱;苔色深黃者表示腎陽虛衰,氣血陰陽俱損;舌苔黃膩者為瘀血內阻。 脈象又細又弱,說明經絡血流不暢,造成寒氣滯留四肢。

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老中醫幫您開方暖陽氣、散寒氣

適宜調理上熱下寒之中草藥

上熱下寒治之需既能清熱又能祛寒,故不可單獨使用一味去火或滋補中藥。

清可以選用黃連、連翹等苦寒的中草藥; 清下可選用肉桂、枸杞子、鹿茸等辛溫之品。? 另外,還可用乾薑、細辛、附子等溫熱性藥物與黃芩、黃柏、知母、白花蛇舌草等味苦寒藥合用,以達到清熱解毒之目的。 請注意,上述兩種藥單獨使用效果均不如二者同用,建議熬製中藥時應同時加入這兩種中藥。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分為“熱體”和“寒體”兩大類。 人體是一個複雜系統,有很多功能都與氣有關,但最主要的還是氣機升降出入。若氣機失常則會導致多種病證發生。如:感冒發熱;胃痛腹脹等。 這是因為人體三焦部位不能很好地流通,現在越來越多人呈現上熱下冷的情況,要想避免其它疾病的進一步發生,就需要很好地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