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懂行人都建議Mac選16GB+256GB?外接M.2固態硬碟靠譜嗎

為什麼推薦16GB+256GB?

很多懂行人都認為,買Mac電腦應該把錢多花在提高記憶體上,比如16GB+256GB這種組合,會比8GB+512GB香很多。因為從切換到M1晶片開始,Mac把記憶體和晶片封裝在了一起,必須要擁有晶片級別的拆修能力,才能更換記憶體,而且風險還極大。

為什麼懂行人都建議Mac選16GB+256GB?外接M.2固態硬碟靠譜嗎

而SSD倒是可以解決,原理和iPhone擴容一樣,這方面的配套技術已經十分成熟。退一步來說,搭載M系晶片的Mac,普遍配備雷電4介面——即使是最入門級別的Mac mini。透過雷電介面來外接硬碟盒,配上一塊M。2固態硬碟,也能解決SSD空間不足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自己外接固態,價效比要比官方升配高太多了。以官方價格為例,Mac mini 2020款,從8GB+ 512GB升級到8GB+1TB,要多花1500元,相當於3元買1GB。很明顯,這裡面存在極高的溢價。

為什麼懂行人都建議Mac選16GB+256GB?外接M.2固態硬碟靠譜嗎

由於國產固態硬碟的崛起,以及市場行情的變動,第三方SSD的價格已經崩盤。舉個例子,1200元就能買到2TB的中端M。2固態,比如SN570、致鈦5000系列,相當於0。6元左右買1GB,價格幾乎差了5倍。

SSD容量的重要性

SSD容量對Mac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影視從業者而言。很多人都不知道,蘋果的親兒子FCPX之所以能流暢剪輯,是因為後臺會把素材預設轉碼成ProRes格式,而且ARM架構對影片剪輯天生比較友好。

為什麼懂行人都建議Mac選16GB+256GB?外接M.2固態硬碟靠譜嗎

ProRes屬於幀內解碼,特點是解算壓力小,後期編輯效率極高,代價是檔案體積巨大。而這一切,是在使用者不知情的前提下執行的,所以給人一種“剪輯更流暢”的感覺。有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FCPX的工作原理,就是用硬碟容量來換效能。

自己外接固態擴容靠譜嗎?

我自己用的Mac是16GB+512GB,隨著我剪輯工作的增多,經常出現爆硬碟的現象,只能不斷清理快取。仔細思考之後,我決定透過雷電介面來外接一塊1TB的M。2固態,專門用來存放剪輯軟體生成的快取檔案。

為什麼懂行人都建議Mac選16GB+256GB?外接M.2固態硬碟靠譜嗎

我選擇的方案是買一個40Gbps的雷電3硬碟盒,成本大概300元。以及一塊1TB的中端M。2固態,大概是SN550左右的級別,成本是500元。沒必要選擇太好的固態,因為Mac的雷電介面速率跑不滿,而且雷電3硬碟盒的發熱很高。中端固態發熱低、溫控好,長期使用更加穩定。

硬碟盒和M。2固態安裝好後,透過雷電介面連線Mac,並且用系統自帶的磁碟工具,把固態格式化為exFat格式,這時候就能正常使用了。使用測速工具看了一下,Mac內建SSD確實全面優於外接固態。

為什麼懂行人都建議Mac選16GB+256GB?外接M.2固態硬碟靠譜嗎

不過,我買外接固態,主要是為了存放FCPX生成的專案工程,只要持續讀寫速度達到1000MB/s以上,就基本夠用了。當然,如果你不嫌麻煩,也能把軟體放進外接固態裡執行——比如ParallelsDesktop虛擬機器。它也能正常使用,但是反應會稍微慢一點點。

如果是按照我這個情況,800元就能解決SSD不足的問題。如果你預算比較緊張,建議選擇16GB+256GB的Mac。記憶體後期無法增加,但是SSD擴容起來非常方便。對此你怎麼看,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