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道德經》萬物未生之前,都有靈性,靈性就是萬物之母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是為習常。

《道德經》萬物未生之前,都有靈性,靈性就是萬物之母

【譯文】天地萬物都有起始,這個起始為萬物之源。

知其根源,就能認識萬物。

認識萬物,如果再謹守萬物的根本,這樣終身不會有危險。

堵塞慾望之口,關閉慾望之門,終身不會有煩勞。

如果開放慾望之口,就會增添紛擾,終身不可救治。

能從細微處覺察事理叫明,能持柔守弱叫強。

用外在的智慧,復歸內在的道,就不會身遭禍患。

這就是遵循道。

《道德經》萬物未生之前,都有靈性,靈性就是萬物之母

解讀心得

1.本章再次強調道之初始啟元之地位,它是萬物之源、萬物之母。只有認識到此,才能認識萬物,明事理。只有遵循天道,存天理,滅人慾,才能減少紛擾煩惱,避免禍患。

2.慾望生來就有,不能杜絕,但為了讓人生少些煩惱痛苦,只有減少慾望。為此,我們要不斷重新整理生活,讓心態歸零,迴歸到自我初元之本性,保持淳樸本真,淡泊寡慾,保持一份單純簡單,這樣才能活出輕鬆自在。

3.內心迴歸初元本真,就會迴歸淳樸自然和虛無寧靜之狀態,從而讓內心在寧靜中產生定力和智慧。有智慧,自然能見微知著,明事理,行大道,凡事易成。

4.世人總為慾望裹挾著,匆匆忙忙,不得其閒,無休無止,紛紛擾擾不斷,煩惱痛苦無邊。為什麼?因為被名利物慾迷障了心眼,忘記了根本,失去了自我,精神沒了依託,不知所從何來,歸往何處,如風車一樣,只能隨波逐流,卻很少反思反觀自己,真是勞心勞力。因為沒自然從道,所以最終不是一無所成就是得不償失,甚至身陷禍患。此是捨本逐末、忘本棄道之行為。事實上,生命自然而簡單,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物質虛名的附麗,只要復歸本性,抱朴守真,就會擁有簡單自然愉悅的生活。

《道德經》萬物未生之前,都有靈性,靈性就是萬物之母

萬物未生之前,都有靈性,靈性就是萬物之母。復歸其性謂之復歸其母。如未驚蟄時,草木秉性而未生,內有先天存焉。到清明後,漸多生意,而枝葉萌動,此其子也。夏茂秋落,有霜雪殺之肅之。生意盡,止有性存。含養於內寂然不動,而又待來春。此是復歸其母。

如修道者,一氣融性,清靜而俟物至上升下降而會於虛。覆性而侯動,動而復靜,隨其自然不待勉強,而合天真。此是知母知子,而明本末始終也。此則近於真常之道,真常之道在於湛寂。沒身而不殆。

——純陽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