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深度解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六大困境

數字化轉型準備不充分

由於技術不斷髮展演變的特性, 數字化轉型是一次性投資和舉措。 但是, 數字化轉型又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 需要將組織、 運營和技術基礎落實到位, 從而推動持續發展和跨職能部門協作。雖然大多數企業正積極致力於提升自身的數字化能力, 但其對轉型的認知還不充分, 戰略缺失, 也遠未實現熟練掌控數字技術, 導致無法決定優先採用哪些技術; 更缺乏明確的商業論證,無法證明技術投入的合理性。

另外, 企業內部責任不明確也導致數字化戰略無法順利實施。 大部分企業對誰應該負責和推動數字願景及戰略的制定沒有達成明確共識。

在目前實施數字化轉型的各個企業中, 數字化轉型決定權分別是 CEO (38%)、 CIO (33%) 和其他高層領導 (29%)。 企業領導間的協作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以便獲得越來越相關且有針對性的客戶觀點, 從而更好地影響和服務於他們。

深度解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六大困境

轉型預見性和能力不足

對很多企業, 尤其是傳統企業來說, 數字化轉型的投入與產出比例難以預測。

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時, 資訊化投入大、 投資專用性強、 轉換成本高, 追加資訊化投資週期長、 見效慢, 試錯成本和試錯風險超出企業承受能力; 數字技術發揮作用時滯較長, 數字技術將會導致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變革, 並對傳統產業相關部門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相應組織必須進行適應性調整之後才能獲得數字技術的正向收益。 轉型週期、 勞動生產率提升和轉型風險不可預見, 這導致企業進行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動力不足。

另外, 數字化轉型使得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發生巨大轉變,企業面臨競爭市場局面更加複雜, 以前重視價格、 質量等, 現在還要重視渠道、 方式、 手段, 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難度大, 而目前大部分傳統產業企業應用數字技術能力不足, 企業外部服務體系發展滯後, 支撐能力缺失。 大部分企業目前仍然處於“裝備階段”。

深度解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六大困境

數字化基礎參差不齊

我國大多數企業仍然是數字化轉型的入門者和探索者。 相比歐美等成熟市場, 我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問題。

歐美國家在 IT 建設方面起步早, 從發展戰略到規劃建設較為成熟, 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較為齊備, 不管網際網路企業還是傳統行業企業, 在數字化方面差距不大; 反觀國內市場, 因經濟體制、 企業性質等先天因素, 加之在數字化基礎設施上缺乏前瞻性規劃及有效部署, 使得企業的數字化設施仍然停留在“夠用就好” 的階段。

而在網際網路經濟中誕生的新企業, 則擁有良好的數字化基礎設施, 併成為數字化變革的推動力量。 由於各類公司起點不同, 數字化轉型沒有一套通用的現行標準和解決方案, 各公司需要根據自己的數字化基礎、 轉型前景和轉型需求分析來決定企業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的方向。

資料管理和使用能力有限

數字化轉型往往始於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 但如何從海量資料中獲取商業價值, 成為考驗一家企業是否具有數字化能力的標誌。 雖然很多企業採集的客戶資訊越來越多, 但他們卻不善於利用這些資訊。

更重要的是, 這些資料還分散在多個數據庫中。 這就使企業難以獲得一個完整的客戶檢視。 所以, 當目標消費者開始接觸那些真正關注客戶、 瞭解並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時, 這些缺乏完整檢視的企業將毫無競爭力可言。

另外, 由於開發時間與部門的差異,從而導致異構以及多個軟硬體平臺的資訊系統同時執行,但這些系統資料相互獨立、 隔離,無法實現資料共享,由此就產生了“資料孤島”。 隨著數字化進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企業對外部資訊需求呈現不斷上升的發展趨勢,包括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訊等,需要將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實現行業資訊共享。

深度解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六大困境

數字化轉型人才稀缺

人才是數字化轉型與創新的基石。 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程序推進, 對人才資源, 尤其是既懂企業業務又瞭解和熟悉新興IT 技術的複合型人才逐漸成為企業的重點需求。

2015 年開展的調查發現, 53%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公司的員工並不具備成功開展數字化轉型所需的技能。

隨著時間的推進, 企業主管已經逐漸對企業需要的技能以及企業內部現有的技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數字化人才短缺正成為制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瓶頸, 數字技能的缺乏是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最大障礙。 目前雖然各大企業認為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 但許多企業還沒有制定相應的戰略, 幫助員工掌握必備的數字化素養技能。

這表明, 許多企業仍然處於數字化轉型的初始階段。 隨著各種新技術的不斷湧現, 企業必須積極主動地制定明確的數字化實施路線圖, 並涵蓋其所有業務領域和業務層面。

深度解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六大困境

生態圈建設亟待完善加強

為了適應數字化轉型發展,大部分企業都建立了相應的生態圈,但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參與企業數量不足。 根本原因是大部分企業建立的生態圈以自身發展為核心,從而造成多個企業生態圈矛盾衝突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