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當下真就沒第三個】唯二兩款氣動耳機小談(GL850+HEDD)

春風不度玉門關,又見才子伴樂談。

國慶假期,宅在家讀書賞樂,順便也收拾收拾自己的聽音室,然後看到抽屜裡躺著一個小小的耳機包,自己每天都會看到它,卻已經許久沒有去聽它了,它的名字在剛剛問世那一兩年還是挺響亮的,舒爾SE846。如今的耳機市場上,熱度就像走馬燈,擊鼓傳花,輪班接力,轉念一想,SE846雖然還揹負著旗艦之名,只是已然沒啥討論量了。如今便攜圈的高階耳塞,也早就從當年IE800/SE846這樣的純圈純鐵,變成純圈純鐵圈鐵平板還有圈鐵靜等各種單元搭配了,而在頭戴大耳機的領域,雖然沒便攜那麼熱鬧,但同樣的劇情也在上演,

我們在傳統的動圈、靜電和平板耳機之外,看到了另一類新單元的使用,那就是AMT氣動單元

,雖然氣動單元在DIY圈子裡面早有人使用,但是看到真正成熟的量產產品也就是今年的事兒,沒有搞錯的話,目前市面上能見到的商業氣動耳機產品

只有兩款

,一款是德國的HEDD,另一款則是國內品牌“金平面”的GL850。

【當下真就沒第三個】唯二兩款氣動耳機小談(GL850+HEDD)

任何新興事物一開始都是小眾,如同耳機玩家看待AMT氣動單元,其實氣動單元並非新事物,三十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只是一直用於音箱領域,一般作為多分頻音箱的中高音單元,因為頻響的關係,從來沒有移植到耳機上,

而HEDD和金平面之所以成為氣動單元耳機的開拓者,並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而是他們各自的背景決定的

。簡單來說,提及AMT氣動單元在音箱上的使用,繞不開一個品牌叫做ELAC(德國意力),這個品牌在氣動單元的使用上,幾十年一直獨領風騷。所謂合久必分,爾後從ELAC又衍生出另外兩個音箱品牌,一個叫ADAM,一個叫EVE,熟悉有源音箱和錄音棚的燒友一定知道他們倆,他們的標誌性產品都是AMT氣動單元,而今天說到的HEDD,則是從ADAM裡面分離出來的,而金平面品牌,則是EVE背後的團隊之一。延續了以前說過的一句話,哪有什麼天降奇才,哪有什麼靈感乍現,幾乎所有看似新興的品牌,背後其實都是一幫

老司機

【當下真就沒第三個】唯二兩款氣動耳機小談(GL850+HEDD)

9月的廣州耳機展上,金平面首次參展,GL850也引起了不少關注,畢竟新材料新單元的使用,無論如何都會是引發關注的點,而HEDD的工程機,其實也在先前的展會上,非常低調地展示過,只是鑑於代理的原因,HEDD目前見到的機會還很少。所以找機會湊齊這唯二的兩款氣動耳機對比一下,就成了我最近很想做的事情,無關緊要的環節暫時略過,總之就是,

最近總算同時借到它們了,一個是世界首款,定價15K,一個是國內首款,定價7K級別

,差了一倍的身價,會有怎樣的火花?我想從幾方面簡單說說自己的感受,有共性,也有區別,畢竟也沒打算寫成詳評。

【當下真就沒第三個】唯二兩款氣動耳機小談(GL850+HEDD)

先說體積,兩款氣動耳機的身材都很巨大,我把它們的包裝盒放在一起,拿了一張CD做參照,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大概的體積。

耳機單元的和音箱單元一樣,口徑上是一寸大一寸強

,因為大口徑意味著同等音量下振幅更小,所以失真也會更小,同時大口徑單元在低頻的下潛和寬鬆度上都有優勢,而氣動單元一開始本就是作為音箱中高音單元存在的,所以為了達到足夠的低頻下潛和量感,單元體積肯定是沒法做得太小。有利有弊的是,大體積的單元和耳機也對佩戴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對來說HEDD形狀比較扁,它的重量和佩戴舒適性都更差一點,很厚的耳罩壓縮了調整空間,我戴HEDD是覺得有點壓頭的,但是也因為壓得很緊,HEDD戴上之後的環境隔音做得比GL850好。而GL850則是修長一點的造型,佩戴舒適性比HEDD好太多,但是夏天佩戴的話,還是會悶熱,需要空調的加持。

【當下真就沒第三個】唯二兩款氣動耳機小談(GL850+HEDD)

從驅動的條件上看,氣動單元耳機對於耳放是非常不友好的存在,它們都是低阻+低靈敏度的“大胃王”,需要前端提供大電流的充沛驅動力。便攜裝置(也得是QA390這樣的)可以讓它們出聲,但是僅僅停留在出聲的階段。低阻+低靈敏度的典型例子就是AKG的K1000,當年可是有很多玩家用功放去伺候它的,雖然兩款氣動耳機並沒有KK這麼離譜,但是廠家也是明確告訴用家,

請不要吝惜裝置的推力,用大電流(一定是大電流而不是單純的電壓擺符)去伺候它們。實際嘗試下來,手頭的幾款耳放是可以考慮的

,入門價位的草醫NIAO,中等價位的GAX EVO以及中高價位的方程式+Powerman電源。它們的共同點是,擁有足夠的功率儲備和大電流輸出能力。此外,原創OPA-4A這樣的膽放也可以考慮,用膽機伺候氣動耳機其實有利有弊,討巧的地方是,氣動單元本身中高頻的刺激性會比較強,而且是耳機腔體內的直達,衰減不大,膽機天生的偶次諧波可以適當柔化一些,讓耳機更耐聽,不討巧的地方是,膽機自帶的底噪容易被氣動單元捕獲和還原出來,所以如果要走電子管耳放的路線,請確保提前換好合適的管子(一般來說廉價的配機管是直接要撲街的)。

【當下真就沒第三個】唯二兩款氣動耳機小談(GL850+HEDD)

說說

聲音上的共性

,它們的聲底都比較強調聲音的線條,尤其是中高頻。畢竟氣動單元最初的用途就是中高音單元,其結構特徵也適合中高頻還原,尤其作為耳機單元的時候,中高頻沒有經過太多空氣的衰減,直達耳膜,因此實際上廠家在設計的時候,更加註重的是稍微抑制一下高頻的能量,保留足夠完整的線條感就足夠了。而按照常理,覺得氣動單元比較難做好的中低頻,HEDD和GL850卻各顯神通做的都不錯,甚至……讓我覺得它們倆的低頻量感都有點過了。我想說,我對於這兩個氣動耳機的低頻都不是很滿意,倒不是因為下潛和量感的問題,而是低頻層次感問題,兩個耳機共同問題在於,低頻的左右分離度不高,低頻結像的層次感沒有中高頻那麼優秀,尤其是演繹大編制古典,樂隊中大鼓的形體表現得比較模糊,我在想,如果稍微減少一點低頻的量感,也許會顯得更加清晰明快。

【當下真就沒第三個】唯二兩款氣動耳機小談(GL850+HEDD)

再說說

聲音上差別

,HEDD和GL850在風格走向上各有側重,GL850偏向於流行、爵士和樂器獨奏,整體結像較大,偏近場。加上中低頻的豐滿,使得它成為一個聽人聲和獨奏非常有血有肉的耳機。整體的熱情和厚潤,讓我想起奧蒂茲LCD的平板耳機音色,你別說,兩者還有那麼點相似。而HEDD則是偏古典的走向,它的結像比GL850要凝聚很多,中頻也沒那麼突出,可以把聲場的規模和層次表現出來,同時HEDD的整體音色還是偏中性的,聽各類器樂都比GL850好很多,至於人聲表現,HEDD是歌手站在劇場裡的距離,而GL850是歌手站在酒吧前排的定位。當然,這個差別和各自的線材也有點關係,很湊巧的是,這兩個耳機都採用了4芯微卡農口接頭,線材可以混用,交換之後,各自也會向對方的風格稍微靠攏一點。

【當下真就沒第三個】唯二兩款氣動耳機小談(GL850+HEDD)

由於各自的定位不同,我們可以從聲音表現上聽出,

萬元俱樂部的新兵HEDD是努力在往大而全的聲音方向上走,而7K級別的中檔GL850則是努力演繹自己擅長的音樂領域

。目前唯二的這兩款耳機也讓玩家感受到了來自氣動單元的獨特之處。新材料新技術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市面上什麼時候會有第三款?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