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論語》中考常考知識點+同步練習,逢考必會!

一、文學常識

1.《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

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被聯合國稱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論(lún)語   不亦說(yuè)乎  慍(yùn)  三省(xǐng)

傳(chuán)不習乎 逾(yú)矩(jǔ)  罔(wăng )

殆(dài)  哉(zāi)  簞(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篤(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課文翻譯

1.原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不是很愉快嗎?

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謀事,盡心竭力了嗎?

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隨心所欲,又不越過法度。”

4.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理解,可以憑藉這一點當老師了。”

5.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沒有收穫;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6.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簞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

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8.原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 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短處就要改正。”

10.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孔子在河邊(看著浩蕩洶湧的河水)說:“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11.原文: 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

孔子說:“一個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變。”

12.原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問題歸納

1.“學”與“習”是一個意思嗎?

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不是一個意思。對於知識來說,“學”是一個認識過程,而“習”則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將“學”與“習”統一起來。

2.如何理解曾子所說的“忠”和“信”?

講求“忠”和“信”對現代人有什麼特殊意義?

“忠” 是辦事盡心盡力 ;“信”是誠信。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仍然要講求“忠” “信”,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3.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耳順”與“從心所欲”?

“耳順”一般而言,指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人到了六十歲,不管聽到什麼樣的話,都能夠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這是一種悲憫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與內心的融合。有了這種融合,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當所有的規矩已經變為你的生命習慣時,你就能夠做到從心所欲,這可以說是每一個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 “溫故”與“知新”是什麼關係?

孔子強調,“溫故”而不獨立思考,就達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是“知新”的基礎,“知新”是“溫故”的延伸和昇華。

5.“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運用了什麼修辭?表現了孔子怎樣的品格?在今天有什麼現實意義?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富貴比作浮雲,表現了孔子淡泊富貴的高尚品格,在物質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獨立、高尚的人格和曠達的精神,堅持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這句話對消除當今社會上的一部分人為謀取利益而不擇手段、害國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義。

6.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可以想到哪些相關的詩詞句?

想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7.談談你對“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理解。

子夏闡述了治學之道。“博學” 與 “篤志”是基礎,“切問”與“近思”是方法,能夠做到這四點,就可以達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五、字詞積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通又,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

(二)古今異義詞語

1。 三省吾身(三,古義:泛指多   今義:表示確數)

2飲水(水,古義:冷水   今義:指所有的水)

3。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

(三)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作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3。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的知識、新的理解與體會

4。傳不習乎     傳:動詞作名詞,傳授的知識

5。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作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四)一詞多義

1。為:可以為師矣        當、做、

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2。志: 志於學       立志

博學篤志/不可奪志     志向

3。 而:人不知而不慍   錶轉折

溫故而知新   表順承

博學而篤志   表並列

三十而立     表修飾

4  樂:不亦樂乎           快樂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以……為樂趣

樂亦在其中矣       樂趣

回也不改其樂       樂趣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可以為師矣。“以”後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2。判斷句:賢哉,回也!

(六)成語歸類

1。不亦樂乎

2。溫故知新

3。擇善而從

4。三人行,必有我師

5。博學篤志

6。三十而立

六、同步練習

1.闡述“學”和“思”辯證關係的句子是?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2.求學應該謙虛,向一切人學習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新舊知識相結合的句子是?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當別人不瞭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孔子讚歎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6.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度是?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唐太宗名言“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是?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某會議召開,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宜說悅乎

9.強調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的一句話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0.與朋友交往應該做到誠信的句子是?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時間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2.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意思相近話是?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3.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有志向,並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免責宣告:“家有好學生初中版”旨在幫助更多的老師、家長和孩子,分享更多教育資訊,尊重原創並對原創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謝,相關文章均來自網路搜尋,某些文章無法找到詳細作者以明確出處請見諒。原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處理,我們將立即更正和刪除相關內容。本公眾號擁有對此宣告的最終解釋權

收錄於話題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