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被疑PPT造車,鴻海連發3款電動汽車“擲地有聲”?

芯智駕──集萃產學研企名家觀點,全面剖析AI晶片、第三代半導體等在汽車“大變形”時代的機會與挑戰!

被疑PPT造車,鴻海連發3款電動汽車“擲地有聲”?

集微網報道,昨天(10月18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選在集團創辦人郭臺銘生日當天舉辦今年的科技日活動,並正式釋出基於MIH電動平臺打造的三款電動汽車:Model C SUV、Model E轎車和Model T電動巴士,裕隆集團CEO嚴陳莉蓮搭乘Model C、創辦人郭臺銘駕駛Model E現身。

被疑PPT造車,鴻海連發3款電動汽車“擲地有聲”?

圖源:鴻海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在電動汽車領域,鴻海不再是新手。“去年的鴻海科技日,集團宣示了發展電動汽車的策略。今年,集團以平均每個月公佈一個合作案的速度,建立了電動車供應鏈和出海口,也陸續展現集團在電動汽車硬體方面成果。明後年將接力秀出電動汽車軟體和半導體的實力。”

一口氣推3款電動車型,被置疑PPT造車?

前些天,鴻海就推出了科技日的宣傳片,網路上有聲音質疑預告片段是虛擬動畫。對此,劉揚偉表示,如今三款電動汽車的展示,也是對這些質疑強有力的迴應。

這三款電動汽車雖都是基於MIH電動平臺打造,但各自的市場定位不同。Model C SUV側重電動汽車的本質,Model E轎車側重電動汽車的科技創新,Model T電動巴士則側重智慧與大眾運輸工具的應用。

據官方介紹,Model C售價不高,目前已完成安全測試,正在進行20萬公里的實測階段,每年將有5萬輛產能,第一輛將於2023年在中國臺灣上市。

Model-E由郭臺銘駕駛入場,他表示:“這是我71歲以來收到的最好禮物,從產品構思、外型設計、電池設計、機構工程、三電系統、內裝系統,到操控系統的整合工程,Model E僅花了一年時間。”他還透露,Model E如果透過交通部的審驗,並將在Model C上市後跟進上市。

Model-T是一款電動巴士,駕駛位有3個顯示屏,設有48寸螢幕、人體工學座椅。這還是中國臺灣電動巴士首次搭載電子後視鏡和內輪剎車警示系統,續航400km,滿載爬坡度25%,可透過視覺、聽覺警示行人,最高車速120千米每小時以上,搭載雷達探測周圍環境。

這三款車型能短短一年時間快速登臺的關鍵,無疑是鴻海的MIH開放平臺,藉此標準化、模組化、彈性化造車平臺,全球合作伙伴的技術與資源得以聚集。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三款電動汽車均為基於“MIH”的參考原型車,可作為客戶規劃自身產品時的參考版本,客戶後續也能夠依據自身品牌的需求做出相應調整。

鴻海表示,“在發展電動車的路上,鴻海已經準備好了!”

裕隆集團CEO嚴陳莉蓮表示,裕隆集團的Luxgen及CMC自主品牌將是鴻華先進(鴻海與裕隆合資公司)產品平臺的首發客戶。

實車的展出並沒有消除網友的全部質疑:一部分聲稱,釋出不一定就能量產和上市,後續還要等很長時間;還有一部分網友直言,或許是PPT造車,當然因為業界不乏這樣的案例,如拜騰、恆大汽車等也曾在高調官宣和釋出新車後,卻遲遲無法量產。

畢竟造車終究是不同於消費電子,資金投入、門檻難度以及所涉的產業鏈環節都不可比擬。

鴻海電動汽車的量產之路,有一定的基礎

但從鴻海官宣後的一些動作來看,其量產的可能性似乎並不低。

去年,鴻海聯合裕隆共同推出了MIH電動車開放平臺,旨在使上下游資源緊密結合,加速軟硬體開發並降低開發成本。MIH平臺主要參與者包括汽車供應商、通訊零部件供應商、電氣相關廠商、軟體開發商以及雲端聯網供應商等。今年科技日上,鴻海表示該平臺上已聚集近2000多家成員。

正如官方所言, 如果說特斯拉是“電動車界的iPhone”,MIH的定位更像是“電動車屆的安卓”。未來,MIH也將成為鴻海和車廠展開合作的重要紐帶。

有了堅實的基礎,鴻海今年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步伐更為激進。

鴻海已與拜騰、Fisker、STELLANTIS、吉利等車企建立合資或合作關係。今年7月,鴻海還入股碩禾、美國電池開發製造商SES,開發電池材料,同時還宣佈將與日本電產合資共組公司。9月,鴻海還在佈局海外運營基地,和泰國石油子公司ARUN Plus正式簽約,合資在泰國設立電動車製造廠。近日,美國電動車製造商Lordstown Motors與鴻海達成協議,向其出售位於俄亥俄州的廠房與裝置,鴻海也因此增加了一個海外生產基地。

由此可見,製造工廠、合作伙伴均已逐漸到位,還有產業鏈上下游積累的資源加持,鴻海電動汽車的量產路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鴻海開啟產業鏈垂直整合,下一步是完善軟體平臺

正如劉揚偉所言,要將鴻海在ICT產業的優勢延續到電動汽車賽道,一方面是優質的平臺,另一方面是產業鏈垂直整合的產業能力。如今來看,鴻海在前者已有一定的儲備,後者包括軟體、半導體、固態電池等還需完善。

對此,鴻海集團龔培元強調,集團蛻變的開始,就是以軟體定義企業為核心,在發展電動車產業的同時,集團將針對電動汽車車載所需要的軟體推出開放平臺、演算法軟體等專案。在集團硬體平臺造車已經到位後,下一步將是軟體平臺的完善,主要集中在智慧座艙、電子電氣架構、自動駕駛等領域。

智慧座艙領域,今年5月, Stellantis和鴻海連同其子公司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一家名為“Mobile Drive”的合資公司,其目標是加速技術開發,透過先進的消費電子產品、人機互動介面和服務,提供超越消費者期待的創新車載使用者體驗。

未來汽車將越來越多地由軟體驅動和定義。當今與未來的消費者對軟體驅動創新方案的需求和期待與日俱增,期望實現駕駛員和乘客與車輛內外的進一步連線。鴻海集團負責智慧座艙領域的徐宏民博士表示,智慧座艙開發,以及先進駕駛輔助的整合,需要善用AI技術,以無縫融合智慧感知、控制,建構全新座艙體驗及安全駕駛。

被疑PPT造車,鴻海連發3款電動汽車“擲地有聲”?

圖源:鴻海

如今,十分清晰的是,在新的和未來的車輛平臺中,電氣和電子的體系架構(E/E體系架構)將發生巨大變化。軟體功能從分散式控制器轉向只有幾個專用域控制單元(DCU)的集中系統,例如用於自動駕駛功能。所有這些軟體應用程式都將得益於一個順暢的中介軟體整合平臺,以處理系統的整合。

鴻海投資的企業AutoCore。ai擁有獨立於SoC外的自動駕駛運算平臺,其具有內建自定義功能的低成本、低功率、可擴充且可靠的系統開發安全功能的中介軟體,可實現車內網路之間的資訊控制。

此外,在未來的大勢所趨——自動駕駛領域,鴻海將與Tier IV等合作開發自動駕駛一站式解決方案。

為了支援軟體方面的創新,在科技日上,鴻海集團正式宣佈將成立軟體研發中心,規劃集合集團內部1500名以上的軟體應用人才,並在三年內再招募1000名以上軟體研發工程師,打造EV軟體應用生態系統。

寫在最後

目前看來,鴻海在電動汽車行業的定位是賣平臺,希望結合供應鏈打造平臺,為不同電動車廠造車,但何時真正落地,能不能被眾多車企認可,能否成功複製手機行業模式,如鴻海集團所希冀的,預計5年後電動汽車將是集團下一個兆元(萬億元新臺幣,約合350億美元)產業,現在來講還是一大未知數。

(校對/ho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