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河北非遺文化之獨臺戲!

獨臺戲,又名“扁擔戲”“嘟打戲”。獨臺戲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橋的扁擔戲,可以追溯到唐代。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時為解病中的母后心煩之亂,把大量歌女招進宮中,都沒有奏效。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做了十個小木偶套在手指上,配上詼諧幽默的語言和簡短的故事情節,終於博得了母后一笑。因此,有人認為“扁擔戲”是從唐朝的宮廷裡興盛起來的,稱之為“宮廷戲”。後來傳入民間。

河北非遺文化之獨臺戲!

吳橋的扁擔戲是在吳橋流傳很廣、很久遠的一種民間藝術。它主要靠許多的木偶和一個人的口技來完成,是一個人連演帶唱敲鑼打鼓的小木偶戲。有一首兒歌唱道:“嘟打戲,搭戲臺,一個扁擔支起來”。藝人遍佈全縣各鄉鎮。

扁擔戲演出的內容非常廣泛,曲目多取材於《西遊記》《水滸傳》《岳飛傳》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歡的傳統故事,演繹這些故事時,道具主要是木偶,同時也是看這個藝人的口技,因為,戲的每一種聲音都得有這個表演的人做出來。最多的時候需要同時出場多個木偶人物,而且這些人物不但要動要靜,要大打出手,要翻筋斗、打旋子,還得有兵器的碰擊聲、雷聲、雨聲、風聲和說唱對話聲、鑼鼓鏗鏘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得憑藉表演者的十個手指,一張嘴和兩隻腳來完成。

河北非遺文化之獨臺戲!

扁擔戲在吳橋的盛行期是解放以前,遍佈各個鄉鎮。那時藝人們表演,是為生活所迫,純粹是為了混口飯吃。有的村家家都有扁擔戲挑子,成了名副其實的扁擔戲村。

解放後,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扁擔戲出外表演也逐漸冷淡下來。現在扁擔戲表演藝人,已經為數不多。扁擔戲表演,不再是為餬口,而是作為一種表演藝術,走進吳橋雜技大世界,走進各地的景區,給人們帶去享受,帶去歡樂。

那麼你見過獨臺戲嗎?歡迎在評論下方留言談談你的感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