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兩輪換電領域的“蘋果”,“換換”能成嗎?

兩輪換電領域的“蘋果”,“換換”能成嗎?

文|智慧相對論

作者|陳壹

哪裡有使用者焦慮,哪裡就有市場。

正如手機的續航焦慮,助推了共享充電寶的發展。城市兩輪電動出行的里程焦慮、補能安全等痛點,也在助推兩輪電動車換電快速發展。

目前,手機機主的續航焦慮已經很少了。

雖然電池容量依然有限,但是快充技術的發展以及隨處可見的共享充電寶,幾乎可以讓手機機主隨時線上。

相比起來,兩輪電動車主的痛點依然很多,且解決起來更復雜。

如何解決這些行業痛點,透過換電模式,是眾多玩家當下正在探索的話題。而日前又多了一個新答案。

10月11日,愛換換能源有限公司(下簡稱:換換)給出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智慧換電2。0多能協同物聯生態系統。

這是一種集智慧電池研發和儲能系統、智慧換電站、充放電安全監測SaaS平臺於一體的全新智慧換電解決方案。

即透過更“聰明”的電池和能源補充網路,在安全的基礎上之上,讓城市出行更接近“無限續航”。

而隨著當天換換“智慧換電”平臺的正式上線,這一全新的兩輪電動車“無限續航”解決方案也正式落地。它將為兩輪電動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不妨一起來看看。

一、破解里程焦慮,“換換”打造無限續航新物種

兩輪電動車出行一直存在著充電難、安全隱患,以及里程焦慮等諸多痛點。

其中安全隱患,令人膽顫心驚。有相關機構統計,近幾年每10起火災中,就有1起是因電動車引發的。而根據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資料顯示,截至今年7月,全國年內就發生了6462起電動車火災事故,其中不乏一些重大災難事件。

相比安全隱患,充電難和里程焦慮等問題,危害性雖然不如前者,但卻出現得更頻繁,如消費者抱怨自家小區充電配套不足等新聞,時常會見諸於網路,讓人糟心。

近幾年,針對兩輪電動車出行的諸多痛點,曾出現過一系列解決方案,但基本都是“頭痛醫頭”似的區域性解,鮮有系統性解決方案。

以里程焦慮為例,造成里程焦慮有多方面因素。如電池本身續航能力有限,補充能源的網點不足、難找,充電耗時太長,隨著使用時間變長,電動車電池續航能力不斷衰減等等。

已有的解決方案中,不管是發展已久的充電樁,還是近些年火起來的傳統換電櫃,雖然一定層度緩解了里程焦慮,但離真正的無限續航仍有較大差距,行業亟需一個“整體解”。

即從電池本身續航能力、整個電池使用生命週期,以及能源補充的效率等多個維度入手,給出系統性解決方案。而換換的智慧換電方案無疑值得借鑑。

首先,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鋰電池,在安全技術保障的前提下,其能量密度及續航里程是傳統電池的2倍以上,從源頭提升電池續航能力,降低同等里程內的換電頻率。

兩輪換電領域的“蘋果”,“換換”能成嗎?

以合作測試款車輛為例,1Ah可騎行大約3公里左右,一顆滿電電池可騎行100多公里。

其次,智慧換電站的電池數量更多,約為傳統換電櫃的3-7倍;充電效率和電池能量更高,約為傳統換電櫃的2倍。其中1臺換電站每天可服務至少500名以上的使用者,讓換電變得更便捷。

兩輪換電領域的“蘋果”,“換換”能成嗎?

透過人、車、電匹配,實行“車電分離”模式,以換代充,徹底摒棄充電模式。帶來的好處是,車是車,電池是電池,既避免車輛隨使用時間變長,電池續航能力不斷衰減,又能解決電池被盜的難題。

這意味著,即使是使用多年的舊車,也能擁有新車一樣的續航效果,大大提升車主的出行續航體驗。最重要的是,能將車主居家充電帶來的安全隱患,幾乎降低到0,大大提升用車安全。

如果說蘋果將iPhone在全生命週期使用的流暢度衰減降到最低,從而成為區別於其他智慧手機的新物種。

那麼,換換的“智慧換電2.0模式”,則讓電動車整個使用生命週期中,都盡最大程度接近“無限續航”,從而成為換電領域的新物種。

二、智慧換電2.0,走向軟硬“一體”?

兩輪電動車換電櫃並非近幾年的新事物,早在幾年前就湧入了一些玩家,並在2019年由於外賣、本地即時配送等業務的發展,以及新國標的推行,迎來一波小高潮。

不過,其中大部分公司主要服務於美團、餓了麼、達達等B端客戶,給普通消費者提供換電服務的公司相對較少。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與B端使用者不同,C端使用者對體驗要求更高。要想打動這部分使用者,需要更加極致化的體驗。

作為一個兩輪出行大國,截至到2019年,我國兩輪電動車的保有量在3億左右,並且還在不斷增長中。這也讓兩輪換電成為一個千億級大市場。

在這個市場中,ToC規模比ToB規模只強不弱,且更具想象空間。因此,唯有讓更多C端使用者擁抱換電服務,才能讓換電領域出現質的變化。

如何做?唯有提供更加極致的體驗。

眾所周知,蘋果的成功得益於其獨特的體驗,而獨一檔的體驗背後,則是其硬體和軟體兩手抓,從而構建出一個強大的生態,保證了這種體驗的持續性。

回到兩輪電動車出行體驗上,其實也有類似的地方,要提升使用者體驗必須軟硬兩手抓。

具體來看,影響電動出行體驗的核心是電池續航和安全,以及能源補充網路,兩者就好比一個圓的圓心和半徑,決定了兩輪電動出行的半徑,從而也決定著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選擇。

目前大多數傳統換電櫃在體驗上還存在諸多不足,儘管採取了換電模式,但在硬體(如電池續航、換電站效率)和軟體(如使用者體驗、電池執行監測)等方面還無法做到對電池的智慧監測,不夠安全、便捷和高效,這成了阻礙消費者選擇“換電”的根本原因。

在服務收費方面,傳統換電運營商使用換電服務前要交數百元押金,收費模式採取“一刀切”(如包月無限次換電套餐)等比較粗獷的做法,無法滿足普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也增加了使用者信任成本。

再比如為了降低成本,大多數傳統換電站使用的成本更低、續航能力較弱的鉛酸鋰電池。這跟普通使用者使用的電動車電池差不多,使用換電服務帶來的續航體驗(包括滿電單次續航里程、充/換電頻率等)還不夠誘人。

換換智慧換電2.0模式的優勢在於,透過換換APP、定製化電池、智慧換電站、安控SaaS平臺、包括定製車輛等的整體硬體升級和互聯,來保障換換使用者的出行體驗。

兩輪換電領域的“蘋果”,“換換”能成嗎?

一方面,換換使用的是續航能力更強、安全程度更高的三元鋰智慧電池。續航長之外,每一顆電池都裝有25顆智慧感應器,能夠實時監測電池電壓、電流和溫度狀況。

兩輪換電領域的“蘋果”,“換換”能成嗎?

另一方面,換換每臺智慧換電站有28顆電池,遠超傳統換電櫃單臺電池數的4-10顆,且配備了煙霧偵測+溼度+溫度+淹水偵測等多項安全技術,即使停電,也能透過自主供電保持換電服務最高達64小時。

在服務體驗方面,使用者換電無需掃碼,只需將要換電池放入智慧換電站的空插槽中,幾秒鐘後就會彈出一顆新電池,使用非常方便。且每次換電,換電站都會對電池進行檢測,保障每顆使用的電池都是安全的。使用者也能透過換換App輕鬆找到附近3公里範圍內的智慧換電站。

兩輪換電領域的“蘋果”,“換換”能成嗎?

此外,安控中心的SaaS平臺能夠24小時主動智慧監控電池和換電站的狀態,透過人、車、電池身份繫結,防止電池被盜(被盜後將被遠端鎖定,無法繼續交換)。

值得一提的是,換換是以安時(Ah)計費,透過基本服務費+1元/Ah的方式收費,而非市面上常見的按次收費,真正做到用多少就付多少,就好比我們日常用電一樣。

透過在硬體和軟體兩方面同時進行升級,換換打造了一個多能協同物聯生態系統,助推換電行業進入更加智慧的2。0時代。

三、雙碳和新國標助力,換換能成為換電領域的“蘋果”嗎?

換電領域是個不斷增長的大市場,也註定會有巨頭企業誕生,機會就在於智慧化。那麼,已經搶佔到智慧換電2。0先機的換換,有機會成為換電領域的“蘋果”嗎?

我們知道,蘋果並不是最先做智慧手機的,但卻是智慧手機中做得最好的,原因就在於其硬體和軟體協同打造的特殊生態。

而換換的機會,也不在於其搶佔到了換電智慧化的先機,而在於其為何能打造這樣一個領先的智慧換電平臺生態。

這種生態力很關鍵,需要技術和使用者的支撐。

首先,從技術層面來看,換換有全球領先的智慧能源網路Gogoro Network的技術賦能,後者曾獲得Frost&Sullivan全球電動車電池交換系統年度最佳,其系統執行也在我國臺灣得到實踐驗證,能夠有效擊破充電難、充電安全隱患、里程焦慮等眾多難題。

其次,從使用者獲取層面來看,換換背後有國內摩托車市場No。1的大長江集團和兩輪電動車市場的行業龍頭企業雅迪科技集團的支援。

除了一起向換換戰略入資3。3億人民幣外,兩者在全國各地擁有廣泛的銷售門店和忠實使用者,攜手兩大兩輪車企龍頭,也為換換鋪平了使用者獲取的道路。

就在換換正式上線智慧換電平臺的釋出會上,大長江集團和雅迪還展示了適配於換換智慧電池的系列車型規劃。其中,雅迪的換電獸系列車型已經正式開始上市銷售,大長江方面則表示,會在明年率先推出支援換電的電摩EM,同時還表示今後豪爵品牌的電動車都將全面支援“換換”能源服務。

兩輪換電領域的“蘋果”,“換換”能成嗎?

生態陣營強大之外,換換還趕上了好時候。

目前在國家“雙碳”和新國標的雙重政策性紅利下,正在掀起一波電動車換購潮。據天風證券預計,新國標之下,電動車存在替換需求的超標車約為1億臺,市場巨大,而2022年-2024年將是新國標車型替換的高峰期。

如今,換換已在杭州完成45個換電站點建設,預計到今年年底的站點數量將達到80個。

隨著雅迪首款適配換換電池的電動車的上市,以及大長江和雅迪後續適配車型的跟進,以換換提供的“無限續航”體驗,加上國內兩大兩輪車企的行業影響力,換換的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從蘋果的發展來看,技術引領加上軟硬協同的生態帶來的使用者體驗是其成功的基礎,而從功能機到智慧機的換購潮則是其時代機遇,兩者結合助推了這一巨頭的崛起。如今擺在換換面前的,也有同樣的基礎和機遇,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