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遙感衛星。

我們先來看一組對比圖:

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

2012年與2018年衛星拍攝貴州鴨池河

這兩張2012年和2018年拍攝的衛星影像圖,最大區別就是多了一座鴨池河特大橋,它位於連線畢節黔西縣和省會貴陽的高速公路上。旅遊扶貧,修路先行。根據《央視新聞》報道,衛星遙感影像見證了貴州貧困地區發生鉅變。

事實上,衛星遙感技術在扶貧方面,能做到可不僅只有這樣。

衛星遙感讓精準扶貧成為現實

隨著遙感衛星的增多,我們可以隨時檢視任意地方的位置變化情況。有資料統計顯示,在過去5年裡,每年平均有12顆遙感衛星發射,未來5年,每年平均將有25顆遙感衛星發射。與此同時,隨著雲計算、人工智慧、5G等技術的飛速融合發展,遙感產業的發展也進入了智慧化時代,並在“三大攻堅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能夠精準定位遠端決算、支付位置等,減少金融風險;

能夠精準定位每個扶貧村、貧困戶的位置,迅速精準掌握貧困戶情況,並做出精準扶貧決定和資金支援;

能夠精準定位汙染源的位置,透過與遙感影像相結合,精準發現垃圾、黑臭水體和汙水口的位置;

能準確定位山水林田湖草需要檢測的重點領域,並透過對比分析,監測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

以測繪地理資訊領域為例,過去測量一個座標點需要很長時間,而現在透過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僅需1分鐘。

省時省力,衛星遙感在扶貧工作上,讓資源分配得更加靈活、安全,在資源管理、資訊保安、作業生產等多方面提升了工作效率,增強業務能力。

像甘肅省一些貧困區域,透過衛星遙感技術天空地一體化的精細調查手段,精準調查區域生態環境資源本底,全面分析區域貧困特徵及成因,明確區域精準扶貧生態補償的重點建設方向與實現路徑,可增強貧困片區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推進區域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共贏。

遙感衛星。

衛星遙感助力智慧農業發展

我國的農業遙感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相對較晚。但隨著近年國內遙感技術的發展成熟,衛星遙感資料不但在精度與頻度上得到突破,同時獲取成本也顯著降低。這使得衛星遙感資料在農業領域得以更廣泛的應用,並取得了長足發展。

由於衛星遙感具有覆蓋面積大、獲取資訊量大、獲取速度快以及多時空解析度等特點,因此在農業資源盤點、作物長勢監測、農業災害預警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對改善農業生產具有顯著作用。

從“看天吃飯”變成了“知天而作”。當前,衛星遙感技術已經成為了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

遙感衛星。

在新時代背景下,“智慧農業”的發展承載著歷史賦予的多重使命,“智慧農業”是我國實施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途徑。而以高解析度衛星遙感為核心應用技術,透過天空地一體化精細調查,匯聚了各類資料資源,可全面覆蓋農作物的種植、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實現“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廈門星座衛星也是我國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的重要一員。據瞭解,廈門星座衛星研究院以優秀的技術團隊為依託,擁有成熟的衛星遙感技術和資料分析平臺,透過時空連續、獨立客觀的遙感技術應用,為精準扶貧,實現智慧農業提供重要的資料依據。廈門星座衛星研究院也表示,未來將繼續勇擔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傳統農業的數字化、智慧化與精準化改造,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