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味庫海鮮和大家聊聊“黃魚”的“那些事”

味庫海鮮和大家聊聊“黃魚”的“那些事”

在種類繁多的海魚中,大家對黃魚的熟悉程度一定排前三。

大黃魚有逼格,一身黃燦燦的鎏金甲冑,上桌就是牌面的象徵;小黃魚有人氣,肉嫩味鮮,受歡迎程度堪稱“國民海鮮”。更別提還有清蒸黃魚、紅燒黃魚、酥炸黃魚等黃魚菜餚了,做好後光聞味,隔壁小孩就能饞哭咯~

味庫海鮮和大家聊聊“黃魚”的“那些事”

如何吃黃魚,相信大家都頗有心得,但如何區分市面上的各種“黃魚”,估計很多人就懵了:小黃魚不就是大黃魚的小時候嗎?梅童魚難道不是小黃魚的另一個名字?

好吧好吧,看來今天有必要和大家好好聊聊“黃魚”的“那些事”了。

黃魚就是石首魚 但石首魚不僅是黃魚

黃魚是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魚類的統稱,因為魚頭中生有2顆質地很硬的耳石,因此又被叫做石首魚,屠本畯在《海味索隱》中寫過:“黃魚,謂之石首,腦中藏二白石子,故名。”

相傳,“石首”這個名字乃是吳王闔閭所賜,唐代陸廣微撰寫的地方誌《吳地記》中曾記載,當年吳王征討進犯的東夷時,不幸被困在海中的沙洲,“相守一月,屬時風濤,糧不得度”,吳王只得焚香禱告,求上天護佑。

就在快要彈盡糧絕的時候,“水上見金魚逼海而來”,雖“魚出海中作金色,不知其名”,但“所司撈漉,得魚食之美,三軍踴躍”,於是一舉擊潰東夷,大獲全勝。

後來吳王回國之後,十分想念這種美味,想到這種沒有名字的金魚頭部有骨如“白石”,故而給它取名為“石首魚”。

味庫海鮮和大家聊聊“黃魚”的“那些事”

石首魚的美味,除了吳王惦念,歷史上的很多名人也紛紛打call。陸機(成語“華亭鶴唳”的主角)的弟弟陸雲喜歡“蒸石首”,吃過後贊其為“真東海之俊味,餚膳之至妙也”。

大書法家王羲之吃魚也很有一套,他在《與人帖》中寫過:“石首鯗,食之消瓜成水。”“鯗”就是咱們今天說的魚乾,直到現在,海邊人依然有制鯗的傳統。

清朝的《古今圖書整合·溫州府考》中更說黃魚“為魚之最”,可見古人對黃魚,那還真是愛得深沉。

味庫海鮮和大家聊聊“黃魚”的“那些事”

雖然黃魚也叫石首魚,但石首魚卻不單單指黃魚,嚴格來說,它是鱸形目石首魚科下面約160種魚的總稱,比如漁民們常說的“黃魚七兄弟”(大黃魚、小黃魚、梅童魚、鮸魚、黃姑魚、黃唇魚、毛鱨魚)中,除了大小黃魚外,很多都是石首魚科的魚。

之所以它們都叫“黃魚”,主要是因為這群魚都身披“金甲”,樣貌好像也差不了多少。但實際上,名副其實的黃魚,僅指大黃魚和小黃魚兩種,即民間所說的大小黃花。

小黃魚真的不是沒長大的大黃魚

分清了黃魚和“黃魚”,咱們就要好好說道說道大黃魚和小黃魚了,這兩兄弟不僅親緣關係很近,長得還非常像,都是身體側扁、滿身金鱗,中規中矩的“紡錘形”,這這……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嘛~

味庫海鮮和大家聊聊“黃魚”的“那些事”

真要說有什麼不同,可能也只是大黃魚更大,小黃魚更小,不怪有人會以為,小黃魚只是還沒長大的大黃魚。

小魚的確能長成大魚,但是小黃魚再怎麼長,也長不成大黃魚,實際上,這倆貨根本就不是同種魚。

首先,從體長來看,成熟的大黃魚可以長到40-50cm,平時我們在市場上常見的規格也能達到2、30cm左右,而小黃魚常見的體長都是15cm上下,但考慮到大黃魚也有年少時,所以光看體長還是不行的。

味庫海鮮和大家聊聊“黃魚”的“那些事”

那麼咱們就要從細節入手,先觀察下兩種魚的尾柄高低。所謂尾柄,指的是魚體臀鰭後方至尾鰭基底的部分,簡單理解一下就是魚身最細的尾部區域。

對比來看,大黃魚的尾炳細長,長度是其高度的3倍,小黃魚的尾炳短而寬,長度是其高度的2倍,拉遠了看,就顯得大黃魚的尾巴苗條一些。

味庫海鮮和大家聊聊“黃魚”的“那些事”

味庫海鮮提醒您,從魚嘴來看,大黃魚的下頜要比上頜突出一些,形象點說就是“地包天”,而小黃魚就長得周正多了,上下頜基本持平。

再來看看魚身,大黃魚的背鰭和側線之間的鱗片相對小黃魚來說多了幾行,因此就顯得大黃魚的鱗片小一些。不過這裡的“大小”是視覺上的效果,可不是真讓您薅兩片魚鱗比大小呀。

除了以上這些不同,還有什麼骨頭數量的不同、鰾的形態的不同、產地的不同等等,不過這些過於專業,咱們生活中不大用得上,大家只需記住上面幾種,平時挑魚就夠用了!

梅童魚並不是小黃魚的另一個名字

除了大小黃魚常常傻傻分不清楚,很多人還會把小黃魚和梅童魚搞混,以為梅童魚只是小黃魚的“小號”。

其實人倆算是“表兄弟”,梅童魚是石首魚科梅童魚屬的魚類,主要有棘頭梅童魚和黑鰓梅童魚兩種,乍一看,它們和小黃魚很像,但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梅童魚可比小黃魚長得萌多了。

小小的身子頂著一顆大大的腦袋,魚頭差不多就佔了全身的1/3,嬌小的身體穿著一身“淡黃的長裙”,遊在水裡似顫顫巍巍的學步萌娃,憨態可掬。浙江有句歇後語叫“一簍梅童——都是頭”,所以海邊人都管它叫“大頭寶”、“梅大頭”、“大棘頭”。

除了頭大,梅童魚叫“童”也跟它長不大有關。最大的梅童魚也不過10cm左右,跟小香豬似的,走的就是嬌小玲瓏的路線。所以,人們要麼把它認成小黃魚,要麼把它認成是大黃魚的魚苗,總之猜來猜去都不是它自己。

之所以用“梅”字命名,因為這種魚總在梅雨季節洄游產卵,《台州府志》曾有描述:“似石首而小,黃金色,味頗佳,頭大於身,人呼為‘梅大頭’。出四明梅山洋,故名‘梅魚’。或雲:梅熟魚來,故名。”可見,梅子熟了,梅童魚也就到好光景了。

至於滋味,一千個吃貨有一千種感受,有人覺得梅童魚鮮于大小黃魚,也有人覺得梅童魚介於大小黃魚之間。但在味庫君看來,這三種魚各有千秋,烹飪的方式和嚐鮮的場合各不相同,因此體會到的味覺體驗不能一概而論。

想嘗試些不那麼家常的,可以尋幾條梅童,直接清蒸,無需任何調料,盡情感受它的鮮甜,暢享海鮮之美。

味庫海鮮和大家聊聊“黃魚”的“那些事”

宴席之上,更適合大黃魚出馬,大黃魚個大肉肥,“金甲”閃耀,能hold住煎炒烹炸等各種做法,做造型也更威武些。

家常嚐鮮則適合來幾條小黃魚,燉湯、清蒸、煎炸怎麼吃都鮮美。

《鶴場漫記》中曾贊黃魚味比鱸魚:“興酣還欲問東坡,鱸魚較此味如何?”鮮而不膩的優秀口感從古至今都未曾改變。而且黃魚肉多刺少,脂肪含量低,對於老人孩子和健身人士來說,都是好吃又健康的討喜食材。

說了這麼多,口水都要流下來了,現在正肥的大黃魚和小黃魚,趕緊來味庫海鮮微信公眾號官方商城嚐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