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Matrix 首頁推薦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在文科博士生眼裡的資料管理、閱讀和筆記系統中我介紹了我的筆記系統的搭建,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如何進行操作呢?這次我想就閱讀和寫讀書筆記的階段,分享一下個人的經驗。

讀書習慣的養成

作為研究者,每天讀書寫作搞研究就是本職工作了,然而想要維持日復一日地讀書寫作可並不是個容易的事情。尤其在狀態不好時,長時間沒有產出時,被研究內容折磨地頭禿時……我想如果作為純粹作為興趣愛好的讀書學習,可能更容易堅持吧,但卻可能更難達到更高深度和更大強度。

為什麼我們都知道讀書學習對我們人生的重大意義,卻難以持之以恆呢?《掌控習慣》(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James Clear, 2018) 這本書告訴我們是時候正視作為一個普通人類的好逸惡勞,好易惡難的本性,這樣才能透過策略來幫助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這本書中給我們提供一些建議是:設定良好的工作環境,減小任務難度以降低阻力等。

這些建議應該如何運用到讀書學習這件事上呢?我的方法是:

將讀書學習的任務切分為一兩個小時內可以完成的小任務。譬如在內容上將一本書切分成章節,每個章節是一個任務;在過程上切分讀書、做筆記、整理複習等步驟,每個步驟是單獨的任務。eg:閱讀《xx》書 xx 章;整理《xx》書 xx 章筆記;複習並總結《xx》書 xx 章。

根據任務的性質,為每個任務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環境。

為每個任務分配時間,根據日程為每天分配任務。至少分配並完成一個,對此進行打卡記錄,長期堅持形成習慣。

我們先從環境設定講起。

物理環境

娛樂性質的小說、how to books 的閱讀是隻要有書,在哪裡都可以閱讀,甚至不需要讀完記住,更不需要做筆記。

這裡我要說的是對於有一定難度和價值,要進行全神貫注閱讀,讀完後需要徹底理解並梳理,甚至記下來的書籍的閱讀。

對我而言,要提升閱讀效率一定離不開裝置的加持。為了更舒適、更高效的閱讀,我為自己準備了三張書桌來應對不同的場景。

書桌一:上午的閱讀時間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書桌二:晚上的閱讀時間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書桌三:正經八百的工作臺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書桌一和書桌二基本邏輯一致,都應用於第一遍精讀。

如前所述,我是將一本書分為不同章節來閱讀的,尤其對於文科的研究,每一章基本等同於一篇單獨的論文,一本書沒必要從頭到尾讀完,只要選擇需要的即可。在瀏覽過目錄,通讀序言和結尾後,我會大體決定要精讀的章節或文章。一般而言,我讀的一篇論文或章節大概 20-60 頁的樣子。

在第一遍精讀時,我希望能儘量減少干擾,專注而沉浸地閱讀,跟隨作者的論證邏輯去暢遊作者的思想世界。但是,與此同時,在閱讀時不免會冒出一些靈光一閃的想法,尤其是對自己有所啟發的點子。這些點子稍縱即逝,這時寧可打斷閱讀流也要儘量捕捉到它們。有時文章內容過於難懂或者資訊量太大時,我甚至會讀完一節乃至一頁就寫上一條概括作者表達內容的筆記。而對於難度適中的文章,則會通讀完之後,再做筆記。對於資訊量較少的簡單文章,可能只要對整篇文章寫上一段評論或感想即可。

應對上述需求,書桌設定都儘量維持簡潔。我喜歡電子筆記,所以要包括最低限度的書,電腦(iPad),鍵盤即可。如果閱讀的是電子書,閱讀的媒介會從紙質書換為 iPad 或者電紙書。但基本構造類似。像這樣: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對於重要的文章,我是傾向於掃描成電子版閱讀的。圖中的電紙書裝置是 BOOX Note 2 ,我已經了用了一年了。我還為它配上了 Lamy 的電紙書用筆,方便劃線。又在亞馬遜買了個便宜的安卓裝置用遙控器,可以遠端翻頁。

而捕捉筆記之所以選擇 iPad 以及沒有實體方向鍵的機械鍵盤(我用的是 Razer Huntsman Mini,可以透過雙向 Type-C 資料線連線電腦或 iPad,甚至 BOOX)來記錄筆記恰恰是看上它們「不方便編輯」這個「優點」。因為 Fleeting Note 只要簡單的記錄即可,不需要編輯,不需要追求完美。同樣的邏輯也適合於寫作初稿。減少無關的選擇項,能夠幫助我們更容易地進入心流狀態。

書桌一在工作用的書房,是一個相對而言有儀式的閱讀;書桌二則可以在任何地方,譬如陽臺,譬如臥室床上。根據不同的任務,不同的書籍型別,以及不同的時間和心情選擇地點,一天也可能多次更換場所,因為環境的變化會帶給人新鮮的刺激,有助於精力恢復(參見樺澤紫苑《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

書桌三則是正式的工作臺。這是為了方便整理筆記、複習筆記的階段。這一階段需要進行大量的編輯工作,還是在電腦、顯示屏、全鍵盤乃至話筒的加持下才更加高效。

以上介紹了我在家中給自己設定的適宜於閱讀的物理環境,也介紹了一些硬體裝置。當然,裝置都只是工具而已,能切實符合自己的需求,帶來方便和幸福感的工具都是好工具。重點是讓工具切合自己的使用場景,融入自己的系統中去。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我使用軟體工具。

軟體環境

電子化的閱讀和筆記自然離不開各種軟體。在這篇文章中我曾詳細介紹過我使用的軟體。它們依舊是我的心頭好。不過,這幾個月裡,有不少朋友給我介紹了新的軟體,且各種軟體都有不小的更新,我也在一定程度更新了我的 Workflow。

簡而言之,對於閱讀過程是「減法」式的更新,而對於筆記過程則是「加法」和「歸一」式的更新。

對於我的研究主題非直接相關,或者參考價值不是特別高的文獻,我不會再花時間把它們都掃描成電子版,而是直接在紙質書籍上閱讀,並在筆記上記錄版權資訊和相應頁碼;

對於 Mac 和 iPad 上電子版文獻的閱讀,我減少了各種閱讀軟體的使用頻率,而優先使用 DEVONthink 和 DEVONthink To Go 3 進行;

對於筆記記錄我仍舊歸總於 Obsidian,但是在歸總之前,適用不同的場景,搭配使用不同軟體,著重優化了記錄的便利度。

這裡,我想首先著重介紹一下第二點,DEVONthink。

DEVONthink to Go 3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原本,我主要依靠 Mac 上的 DEVONthink 作為我的管理站,而閱讀電子文獻則要在借用其他的 App,讀完後再彙總回管理站。如今,得益於 iOS 版 DEVONthink To Go 3 的釋出,這使得 DEVONthink 在 iPad 上真正具有可用性,因而給我們提供了新的選擇。我選擇它作為我的主要閱讀器的理由如下:

Mac 版和 iOS 版的軟體間可以透過 local sync 同步,保證文獻庫在兩者之間同步的同時,節省了網盤容量的費用。而 iOS 版自帶的閱讀器的標註效果符合我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做到文獻管理和閱讀 All in One。這一點優於 MarginNote。(我至今捉摸不透如果不用 iCloud ,那麼匯入 MarginNote 的檔案被儲存在哪裡,如果有知道的小夥伴請賜教。)

夜間模式下,PDF 背景也自動變成黑色,這一點優於 Highlights 和 LiquidText。

魔術棒劃線可以自動變成直線。

最最重要的一點:高亮和標註的筆記內容可以直接匯出為帶頁碼連結的 Markdown 文字。有了這個功能就完全不需要每月付費的 Highlights App 了。(實踐中發現日語豎排版的高亮有點問題,不過就我而言,我認為除了日後要用的引文之外,最好用自己的話記筆記,而非匯出大量高亮,因此可以用劃線代替。)

其他的閱讀媒介和 Fleeting Notes 捕捉

基於上述原因,DEVONthink To Go 3 成為了我目前的主要文獻閱讀工具。當然我指的是和研究相關的精讀文獻。至於一些休閒類書籍,我在用微信讀書(BOOX 上也有墨水屏版)。這類書籍我秉承只高亮重點部分,最後匯出高亮,加上總結即可的原則進行閱讀,很多書其實是靠做家務時聽書聽完的。

當然,我並沒有完全拋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t。我依舊用前者讀大部頭的英文書籍,用後者做多篇論文的主題式閱讀。

對於紙質書或者 BOOX 上的閱讀,我除了會隨手劃線之外,也會邊讀邊開啟 iPad 上的 Drafts 5 進行記錄,這個軟體的免費版就足夠用。重點在於方便,每次記錄一條,而後可以彙總成一個筆記匯出為 。md 格式的檔案直接儲存到 Obsidian 的收件箱中。手邊連 iPad 都沒有時,我會用手機上的 Drafts 5,或者 flomo 的微信客戶端記錄。最終這些筆記都會進入 Obsidian 等待進一步的加工。

閱讀和整理筆記的步驟

以下,在介紹筆記軟體之前,我想以對我來說最常見的閱讀場景為例,介紹一下我的閱讀和筆記流程。

一篇密度很高的學術文章吸收起來可能沒那麼容易,以下的步驟或許可以幫你高效整理吸收。

Step 1:在 iPad 上用 DEVONthink To Go 進行閱讀,高亮文章結構性內容,和對自己來說有意義的內容。這時注重閱讀的連貫性。如果有點子怕忘記,就可以隨手加入一條 Fleeting Note。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Step 2:讀完全文後複習總結高亮部分。集中於理解當下的閱讀內容時很難同時記住前面的內容,讀完了可能對文章的結構並不清晰。這時從頭回顧,只看高亮,用自己的話總結結構框架。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Step 3:開啟電腦,PDF 檔案已經被自動同步了,在 Mac 版的 DEVONthink 中提取自己做的標註筆記為 Markdown 檔案,並轉移到 Obsidian 中,這時就形成了筆記初稿。具體做法是:Tools → Summarize Highlights → As Markdown。這時會形成一個新的 md 檔案。可以看到,軟體自動形成頁碼和連結。將它傳送到 Obsidian 中即可。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Step 4:新增書目資訊,梳理筆記,梳理文章邏輯結構,區分作者的主張和自己的 Idea。這樣下來對這個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Step 5:隔幾天之後重新開啟這個筆記,複習,高亮筆記重點,然後在最上面的寫下自己的簡要總結和感想。

Step 6:為筆記新增關聯筆記,連結到相關研究或者自己的 Permanent Notes。筆記中可以單獨抽出利用的引文或內容及評論可以利用 Note Refactor 這個外掛將內容提取為一個單獨的文獻筆記。注意區分自己的 Idea 筆記和文獻筆記,我的方法是新筆記命名時,自己的 Idea 筆記前加 ,文獻筆記前加上 ,這樣一目瞭然。寫文章運用時不會誤把他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發現。

Step 7:可以為筆記新增下次複習的時間,或者依靠下次寫相關筆記時進行關聯的步驟進行復習,抑或聽天由命地靠 Random Note 外掛玩耍,期待下次相遇。

P。S。: 如果電子書籍是用 DEVONthink To Go 3 以外的媒介閱讀的,讀過的材料上可能只有劃線和簡單的幾個字。這時我會用老方法,同時開啟 DEVONthink 中的 PDF 和 Obsidian,邊回顧邊用語音輸入法進行總結,作出文章的結構式筆記,然後再把之前做的 Fleeting Notes 筆記插進去,形成一個完整的讀書筆記。為了方便插入 Page Link 和引用文,我使用 Keysmith,Alfred 3 和 Obsidian 中的 Workbench 外掛聯動,透過快捷鍵,一鍵複製插入。(不會插入影片,這個如果有人有興趣,我有機會再寫教程。)

我的讀書筆記是什麼樣的?

如前所述,讀書時是否要做筆記,筆記做得精細度如何是因閱讀材料的難易和價值而有所不同的。所謂難易和價值也是相對個人而言的判斷基準。如果閱讀的內容對自己而言是全新的領域,那麼必然知識的盲點會更多,這時還在初始的學習階段,筆記不防更加細緻一點。一旦對某個領域熟悉起來,那麼閱讀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關注點也會跳過常識,去關注這篇文章的創新點和問題點何在。這時也就慢慢進入研究的階段了。

這兩年關於筆記方法的文章和書籍層出不窮。譬如卡片盒筆記法,漸進式閱讀,Evergreen Note 等等。其實都具有相通之處,可以融會貫通,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以選擇利用即可。

筆記的精細度和精簡度

譬如卡片盒筆記法要求筆記的原子化,也即,每條筆記儘量簡短,一條筆記只記錄一個知識點或想法。然而我在讀書做筆記時更喜歡整體性把握文章的邏輯結構,因此不喜歡把筆記作成一個個分散的知識點卡片。因此有時讀書筆記會長的驚人。譬如這篇筆記有一萬八千個字。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這當然也無妨。這是因為:

在 Obsidian 中不但有頁面引用,也有塊引用,節引用,因此完全不妨礙在新筆記中按照不同的粒度進行使用。

對閱讀材料的把握會因閱讀者的知識水平和問題關心不同而不同。相信大家都經驗過,一篇讀過的文章在第一次讀時沒什麼感受,時隔幾年再次讀時,卻驚為天人。由於在於學習初期,對領域的理解不足,很難說一次閱讀就能摘選出日後的自己也覺得是精華的東西。那不妨在初期把筆記做得精細一點,不要丟失太多上下文,儘量保留作者的邏輯脈絡。這樣的筆記才是日後真正能幫助自己的筆記。

我讀的書大多是日語文獻,即使日語水平再高也不如讀中文快。對於花工夫精讀下來的文章,不詳細記錄有點可惜。而一旦記錄了,意味著我今後基本上可以依靠筆記,如果需要追溯原文時,則可以透過前述的 DEVONthink 中的 Page Link 簡單跳轉。

筆記並不是一次做完就扔進倉庫再也不看的東西,而是要在不斷地複習中進行更深層次的加工。可以在複習時,發現其中某一處內容可以分離出單獨的筆記時,可以在那時再將它摘出,這樣在原文處的結構也不會被打破。

綜上所述,閱讀好的文章,在筆記的精細度和精簡度發生衝突時,我會有限保證精細度。因為精簡度可以在日後的深加工中進行彌補,而精細度在一開始喪失了,除非重新花時間閱讀原文,否則是不能彌補的。

筆記的層級

漸進式閱讀的方法提出筆記可以有多個層級,這一點我完全將它吸收到我的筆記系統中了。譬如下圖左右是同一篇筆記,左邊是從微信讀書中直接匯出的高亮。在第一遍整理中,我將它用小標題進行歸納,然後進行高亮。第二遍複習時為在文章上方新增簡短的要約和自己的評論,像右邊展示地那樣。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

一個筆記在筆記系統的是有上下文的。

我為讀過的書們做了目錄,書籍頁也有各章的目錄。這是某一個筆記的父級筆記。向下圖這樣:

思想史博士的厚積薄發之路:我的閱讀與筆記方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