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熙晟能源】為全球海運減排提供“中國方案”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釋出的《2021年世界海運發展評述報告》指出,未來幾十年航運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能源轉型和與之相關的脫碳目標。

【熙晟能源】為全球海運減排提供“中國方案”

海上航運作為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的支柱,佔世界貿易量的80%以上。但是海上貿易每年帶來數十億噸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氣候變化造成持續威脅。為此,國際海事組織宣佈了一項減少海運溫室氣體排放的“初步戰略”,設定了到2050年與2008年相比減排50%以上的目標。

11月26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牛頓高階學者劉歡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實現該目標不僅要依靠全球船隊技術迭代,一個有效和穩定的減排機制同樣重要。

尋求新的全球海運減排框架

數十年來,政府組織、學術界、產業界等都在探索海運排放責任分配方法,但由於國際船舶的流動性和運營的複雜性,單一強制的責任分配難以保證公平性,因此國際海運溫室氣體排放尚未納入《巴黎協定》。海運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設定以及責任分配的不可行性對尋求新的減排框架提出了迫切需求。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下,我們團隊透過研究,創新性地開發了海運貿易排放評估模型的複合技術框架VoySEIM-GTEMS(以下簡稱技術框架),首次實現海運排放與全球貿易的定量關聯,挖掘了隱藏的可觀海運減排潛力,推進海運全球減排框架的新設計,為引導國際合作促進海運減排提供了方法學基礎和量化模型支撐。”劉歡說。

劉歡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環赤道走廊,特別是在東亞、東南亞、中東和歐洲水域,船舶溫室氣體排放量密集,航線二氧化碳的最高排放強度高達每海里2。21萬噸,位於連線東亞和歐洲的主要通道——馬六甲海峽附近。

促進高效低排的海運技術發展

“我們的研究首次在全球尺度實現了海運排放與貿易驅動力的定量關聯。傳統的國際海運排放評估只反映船隊效率,難以提高貿易國這一利益相關方在海運減排上的積極性。技術框架研究提出了國家貿易視角的海運排放效率,將評估物件從船舶轉移到貿易國,有助於推進各國尋求高效低排的海運技術方案,為先進技術營造市場需求,從而促進海執行業減排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劉歡說。

近年來,國際海運業也在持續改進船舶技術和運營措施以實現船舶脫碳。但碳削減量難以抵消海運需求增量,實現2050年減排50%的目標依然困難重重。

劉歡說,技術框架研究表明,在不改變各國進出口基本量的情況下,僅最佳化國際貿易伙伴一項措施就可取得38%的總減排效益,潛力巨大。“研究獲得的定量結果,有助於提振海運業脫碳信心,更重要的是,在海執行業內部調控策略之外,有助於促進國際社會尋求多角度系統性的海運減排,比如由出口國—船舶—進口國形成綜合體,共同承擔減排等。”她說。

“該研究構建的綜合模型系統可作為基準工具,支援系統解決方案的重新構建,支援海運業和全球貿易網路共同努力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