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依靠「觀心筆記」,我把雜亂思緒提煉成創造力

Matrix 首頁推薦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我們為什麼需要「觀心」

我們日常都在追求生產力、追求高效,為此,我們也不斷地想辦法去發掘趁手的工具,去構建自己的系統。然而,在忙碌和重複中,我們往往會忽視了自己情緒和思緒,而當這種狀態未被察覺,情緒和思緒的負載長期存在時,我們常常會感到疲憊沮喪,缺乏創造力。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經歷過這種時刻。而且,這種疲憊和創造力的缺乏並非是自我鞭策的努力或者單純的休息就可以解決的。為什麼我知道呢?因為在論文寫不出的艱難歲月裡,我常常有這種時刻:有時嘗試放鬆下來去休息,然而一邊休息一邊自責;有時在沒有幹勁時,也逼迫自己去讀書,去看其他先行研究,然而更加陷入一種「為什麼好的想法都已經被別人論述過了?」「為什麼這些人可以這麼有創造力,我卻什麼都想不出?」的沮喪之中……

難道真的是因為我們還不夠努力?或者是因為自己愚蠢,沒有創造力,缺乏想法嗎?我想告訴和我有一樣困惑的你:其實並非如此,我們從來不缺乏想法,我們缺乏的只是向內的觀察、覺知和表達。

審視一下自己就會發現,我們的大腦中時時刻刻都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或是學習工作的具體內容,或是對生活的憧憬或煩悶。有一些或許是可以被清晰感知到的,但大部分都是混混沌沌,不知其所是卻始終盤踞在思維深處。反而,能內心清明,一念不生的狀態是極其難得的。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臺電腦,這其實意味著我們 CPU 始終被這些混沌無序的思維所佔據,那麼能留給我們專注於當下工作中的運算能力就會大打折扣。不但如此,大腦中萬千思緒中真正有價值的部分可能也會和其他雜亂無價值的思緒攪在一起無法被識別,因此我們的創造力也會被大打折扣。

如果問題是出在這裡,那麼,我們的解決之道就是暫停向外的尋覓,回到自身內部,好好觀察和聆聽自己內部的聲音。因此時常的「觀心」就十分有必要。

何謂「觀心筆記」

所謂「觀心」,就是時常有意識地觀照自己的各種思緒。

人的大腦裡總是充滿各種思緒,而這些思緒,既不具體又不固定。這些不斷流轉的、非具體的念頭要如何才能觀察和把握呢?

其實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也有許多傳統的解決方法。譬如佛教的打坐,禪坐;儒家的靜坐,「正心誠意」;當下流行的冥想(meditation)。無論哪種,都是把腦中的這些雜念沉澱下來,如同靜置一杯濁水,待它沉澱澄澈。思緒紛飛的時候,確實需要一些這樣的靜定訓練。

蔣勳在《孤獨六講》裡也提到這種體驗:

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靜坐或冥想有助於找回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裡面或外面,雜質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澱,雜質沉澱之後,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所以當心裡太繁雜時,我就會建議試試靜坐,不是以宗教的理由,而是讓自己能夠得到片刻的孤獨,也就是莊子說的「坐忘」。

不過,今天的年輕人打坐能坐的下去的恐怕不多,而且沉澱也是一時的、被動的,即便靜坐的當下做到了一念不生,達到了一時的待機狀態,但也不過是片刻的休息,一旦起身,思緒又會一併重啟。

所以真正達到「坐忘」不容易,馬上寫出好文章也不容易。但是,稍稍靜下心來,寫一些只給自己看的文字,其實並不太難。那麼,不妨將靜坐觀心和作筆記結合起來,來寫一些關於思緒的「觀心筆記」。

靜坐觀心,第一步是諦觀。

深呼吸,放鬆下來,首先感知到思緒。它在最初可能是模糊混沌的,沒關係,不要放走它,觀察到它才是第一步。

可以試著問問自己:我現在是平靜的還是煩惱的?充滿力量的還是疲憊的?快樂的還是委屈的?我想去實現些什麼還是想擺脫掉些什麼?

第二步是記錄。

慢慢地進入,看到了什麼就盡力把它表述出來。用語言、文字,不用思考邏輯結構,就是將抓到的一些思緒記錄下來,作為一個筆記而已。可以用紙筆,可以用鍵盤,或者錄音、語音輸入。

這麼做有兩個理由:

只是觀照是不足的,因為未經訓練,我們不能只通過直觀觀照就清晰地把握到思緒本身,我們需要一些工具來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而語言和邏輯就是接近這些思緒的思維工具,我想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說,不同的語言和語法結構是會導致不同的分析結果的。我們就用自己的母語,嘗試記錄。在記錄中,我們一點點接近思緒本身。

思緒如同流水,是不斷流動變化的,佛教中講「一念三千」,是說一個念頭間便有三千思緒在流轉,因其流轉而無定型,所以是難以被記住的。我想我們都有很多這樣的經驗,常常有些靈光一閃、豁然開朗的感悟,這種時刻內外通透愉悅,然而下一刻,可能我們就開始沉浸於愉悅的感受中,忘記了剛才的感悟是什麼。因此隨著思緒進行記錄,也是一個備忘。

第三步,梳理和表述。

當靜坐和記錄完成後,不妨趁著自己還看得懂自己寫了些什麼,將剛才捕捉到並表述下來的思緒用確切地語言進行重新梳理和表述。這個過程也是運用我們的思維工具對其進行觀察和分析的過程,是與我們思緒進行的二次對話。

重新看第一次的記錄,似乎自己都會覺得可笑,因為思緒間的跳躍,可能絲毫沒有邏輯和章法,像是小兒囈語。但這才是初級思緒的本質,它是前邏輯性的靈感。如果我們只能運用邏輯手段,那麼所有的想法都是在已知的框架中發展,很難有創造性的發現。藉助一些前邏輯的靈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然而只是小的靈光乍現,不足以稱之為一個「創造性的發現」,將其再次明晰表述的過程,是將小的靈光乍現與思維中固有知識進行結合和拓展的過程,透過重新梳理結構,新增語句,對靈感的捕捉才開始有了可讀性。

經過上述三個過程,捕捉、記錄、重新表述,我們就得到了最原始的一些材料。無論精粗,它是從我們自身產生的,是自己思維過程的記錄。如果未來可用,那麼他們就成為我們未來寫作時的一些原子材料,讓我們不必從零開始。即使不可用,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訓練和記錄,最真實地反映了我此時此刻所思所想。作為「一顆會思考的蘆葦」,我們生存的意義不就在於這些記憶嘛。

而跳出可用不可用的目的,當下一刻的澄澈心境才是究極,無論是知識性的洞見也好,內心的煩悶糾結也罷,透過這一番的聆聽和傾倒,我們的心才會回到澄澈空靈。不經過這一番「時時勤拂拭」的訓練,又怎能保持「本來無一物」的靈臺清明呢?只要嘗試一次,就會發現,這樣的「靜坐觀心」是極其舒爽的一件事情。

具體的工具和方法

如果你看完了上文,應該會明白其實工具並不重要,什麼樣的工具都可以作為觀心筆記的載體。但我還是姑且將自己所使用的工具作為例子分享出來,希望有所幫助。

隨時記錄:flomo

對我而言,「觀心筆記」並不是每天都需要也都有時間寫的。大部分時候,我是在感覺到思緒雜亂、煩惱時,或者心中有所感悟卻並不明朗時,就會有意識地停下來,先坐上幾分鐘讓自己安靜下來,然後開始觀察和寫作。因為這種時刻不一定會剛好坐在電腦前,因此為了方便收集,我會用 flomo 來進行臨時的記錄。我很喜歡 flomo 記錄川流思緒的理念。少數派中已經有不少介紹 flomo 的文章,譬如這一篇,我就不再多加贅述。

依靠「觀心筆記」,我把雜亂思緒提煉成創造力

我的 flomo 頁面長期的習慣養成:Obsidian

不過,這種有意識的隨時省察是一個需要培養的習慣。在忙亂中忘記觀心才是最初的常態。所以,我也將這個習慣放入我每日的 routine 中,每天早起開始工作前,第一眼就能看到它,作為提醒。這時,我使用的就是我工作流(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中的核心應用 Obsidian。

我的 daily notes 模板如下。每天早晨我都會開啟一個新的頁面來開始一天的工作,這意味著,每天早晨我都會先被提醒一次:要將注意力收攝回自身內部,對自己的思緒有所省察!

依靠「觀心筆記」,我把雜亂思緒提煉成創造力

我的 Obsidian 中 daily notes 的模板

具體而言:

最下方的「journal」是時間戳間隔日記。每天早晨開啟一個新的當日筆記,第一件事就是記錄開始工作的時間。(透過設立一個時間戳模板,即在一個檔案中只寫上{},作為模板隨時插入,就可以方便地打上時間戳。此外,我還在 Alfred 中用了一個名為「Obsidian Utilities」的外掛,來方便地打上時間戳。因為要隨時記錄,所以將它放到最下面。)

然後開啟前一天的日記進行回顧,對前一天的工作進行回顧,將未完成 todo 列表轉移到新的一天中,同時確定第二天的工作內容,將其都記錄到「#todo」標題下。(這個標題下的前幾項是每日打卡的內容。加上「#」是為了使用「checklist」這個外掛來將其顯示在右邊欄中,當然第二天回顧時會將「#」刪除。)

接下來,就以「觀心筆記」來作為新的開始,提醒自己檢視一下目前是思緒紛飛的狀態還是頭腦清明可以直接開始工作的狀態。

為了區分一個想法是從自己內部觀察到的還是從外部攝入的知識中得到的啟發,我又增加了「fleeting-notes」的標題,同樣加上了「#」,記錄的是和學習有關的臨時idea。當臨時的 idea 得到了二次加工,則會刪除「#」。

一天結束後,我會將當日完成的任務寫到「今日總結」的列表中。看看自己每日成就的部分,會有一些成就感,算是生活中的小確幸。

Obsidian 的「觀心筆記」這一部分也是所有有關思緒的筆記的集中儲存地。我會將 flomo 中臨時記錄的重要的感悟也貼上回這裡。這是為了方便日後的回顧,因為某一個思緒或對一件事的感受可能是一個長期的、變化的過程,透過「Calendar」的外掛及打上的標籤可以方便地進行回顧和梳理,來更清晰地看到思緒流轉變化的過程。

其他的 Tips

「觀心筆記」是結合了靜坐和筆記的自我省察法,實踐時最好能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和相對稍微充裕的時間,同時還要有足夠自我省察的心力,我的經驗是清晨最為合適。對我來說,記錄「觀心筆記」帶來的舒適感和成就感,足以成為一個說服我早起的理由。

對於筆記而言,能快速便捷地進行記錄也十分重要。因此記錄時,我常會用到搜狗的語音輸入法。尤其是外接了 Blue Yeti 的話筒,感覺輸入更加順滑(可能是心理作用)。

記錄時不需要考慮讀者,只專注於自我表達和對話即可。而事後的回顧則能對自己的筆記進行最大化的利用,一則提取其中靈光一現的 idea,二則梳理自己思緒變化的過程,對自我成長有所覺察。

結語

本文其實就是在一篇「觀心筆記」的基礎上所做。「觀心筆記」的內容五花八門什麼都有,都只是當時當刻的所思所想。記錄的密度,以及記錄時的感情色彩皆有不同,在回顧時,它們都成為了客觀呈現自己狀態變化的證據。通過幾個月的實踐,我發現我記錄下了許多有趣的想法,也透過這個過程梳理了自己在一些自我成長方面的困惑。

其實這個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一種久違的找回自我的感受。觀察、記錄、回顧、整理,這都是在變換視角與自己進行對話。透過將自我的一部分化作一些文字,才將其作為客體來進行另一個視角的審視。同時,透過這樣的練習,我感覺到我對於自己的思緒和情緒的感知更加敏銳,也透過情緒的「被看到」得到了很大的治癒。

佐藤傳在他的《晨間日記的奇蹟》中說:

就算念再多的書、上再多的課程或參加再多的讀書會,假如無法面對自己的真實內心,那麼內心的空虛感和焦躁不安感絕對無法消除。

對此我深表贊同。世上的道理、知識千千萬,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真正重要的不是道理或知識本身,而是它們之於自己的意義。從他處聽來的道理只是道理,你還是你,自己感悟到的道理才真正具有意義。畢竟,人活一世,重要的永遠是自己親身的感悟和體驗,問題是,你是否真誠地面對了自己?

本文的題目是「如何保持創造力」,其實「保持創造力」是「觀心筆記」帶來的一個結果,但如果只盯著結果,反而會緣木求魚。能夠時時省察內心,就會發現自己才是一切意義的核心,自己才是一切創造力發生的原點。

凡人求果,菩薩溯因,自我的挺立才是創造力的核心,隨時有「主人公」的在場,才能與這個世界建立關係。這篇「觀心筆記」以及其中介紹的所有方法工具,無非是一個「指月」的手指,希望它能完成它的使命,希望困惑中的你能看一看它所指向的「因」,不要糾結於這根手指~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