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一、前言

之前寫P120的時候,我的發光RGB線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其實當時我也交代過了這是什麼產品,不過由於那篇文章是機箱測評,篇幅有限我沒細說,而且這線看起來簡單但攤開來說還是有些門道的,所以這次就單獨開一篇和大家好好聊聊這款產品吧。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二、產品&細節

這應該是聯力的第二代霓綵線了,包裝方面依舊是沿襲了之前純黑的產品包裝,包裝上有一些彩色線條點綴,寓意鮮明。包裝正面的那句Unlock your imagination也很應景,畢竟在聯力沒有做霓綵線之前很難想象供電線纜也能被RGB覆蓋。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開箱後內部配件大致如下,瘦長的包裝盒中包含了霓綵線2代顯示卡8X2供電一根、說明紙片一張、以及一根標準ARGB口轉接線,而比較胖的包裝盒內則是霓綵線2代主機板供電一根、專用控制器一個以及相關的同步線與供電線。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來看看產品吧,聯力霓綵線2代本質上其實是一段覆蓋了ARGB模組的供電延長線,如果你是模組電源使用者,大可不必再去額外定製線纜,直接用原裝線纜加上這段延長線就可以達到美化倉內線纜的目的。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這就是聯力霓綵線2代產品了,上手之初我便頗為驚喜,因為這代線材的柔軟度相比於上一代產品真的是好了不少,上一代產品因為線材過硬其實在走線時是有一些不便的,二代產品徹底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我大致總結了一下,二代線之所以能做這麼柔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點,第一點就是供電線纜的更換,二代線由一代線的套網線更換為了更加柔軟的鍍銀線材,整個結構中的大頭供電線變得更加柔軟,自然整體就會更加柔軟。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其次是二代線纜優化了結構,這次的線纜大致只有兩層結構,所以僅使用三個卡扣就能完成整體的塑形,而上一代線纜的卡扣多達5枚,過多的卡扣會將多層線纜鎖死,進而難以彎曲。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第三點是卡扣的線梳經過了重新設計,這一代線梳沒有直接套線上材上,而是採用了C形口設計,線材可以自由的取出或壓入,並且壓入後線纜與線梳有一定的間隙,另外由於這次的線纜是鍍銀線,鍍銀線的外皮本身具備一定的自潤特性,這兩點結合讓線梳可以更順暢的線上纜上滑動,當我們彎曲霓綵線時,線梳沒有卡死線材,而是一直處於滑動調整中,彎曲起來自然更加柔軟。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為什麼柔軟的問題探討結束了,讓我們來看看這款線的具體結構吧,之前我也說過了霓綵線本質上就是延長線+ARGB模組,延長線很常見,那我們拆開來看看這個模組吧,它本身固定在兩端的線梳之間,再透過榫卯結構與固定線材的另外兩片線梳固定。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兩者錯位滑動即可脫開連結,得益線梳與線纜之間有著不錯的滑動性,這個過程非常順利。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固定ARGB模組的線梳同樣透過C形卡扣連線在24pin供電的上層12根鍍銀線上,這裡稍微用力拉一下就可以把線梳從線上取下來,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中間的卡扣其實就只是與下層12根鍍銀線固定的單層線梳,與ARGB模組的固定相對簡單。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稍微用力即可分離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另一段的雙層線梳與之前一樣分離即可。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到這ARGB模組就拆下來了,還挺簡單的不是麼。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對了,由於所有的線梳都是C形卡扣,所以在供電線上的線梳也是可以完全拆下的,如果你手裡恰好有相似規格的鍍銀定製線,完全可以將ARGB模組拆下裝到自己的定製線上。這相比於一代霓綵線有著絕佳的優勢,畢竟用延長線總歸沒有一根原裝線來的簡練。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我也大致測量過了,鍍銀線線徑為2。1mm左右,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按這個規格去定製。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好吧讓我們來看看ARGB模組吧,這是霓綵線2代的核心部分。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實際上這個ARGB模組是由6條燈帶並列組成的,每根燈帶上有兩條嵌入的光導纖維。總計12條光導纖維在亮起後可以讓你產生線材本身在發光的錯覺,實際上的線被他藏在了內部。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發光模組的背面還能看到12個溝槽,這些溝槽可以將鍍銀線上層的12條線纜埋入其中,這種設計既能起到固定線纜的作用,也能讓整個霓綵線看起來更薄一些。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6條燈帶與兩端的線梳貌似是採用了一次性的方式固定在了一起,看了一下應該不能無損拆解,不過透過縫隙我們還是能看到在每個燈帶內部都有柔性電路板FPC,FPC上還有三排觸點,所以其結構已經很明瞭了,這就是6排可定址ARGB燈帶。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從端頭處用微距鏡頭我拍下了如下的畫面,可以看到FPC基板上的燈珠都是朝內部的,背向的燈帶可以讓RGB燈光在空腔內部充分混合,再透過白色的內壁傳導到正面的光導纖維上,由此可以獲得極好的柔光效果。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ARGB模組的控制線纜這次也比較特殊,整個排線多達8個端子,結合前面看到的6條獨立的FPC可定址燈帶,這8個端子應該是一條5V供電一條接地外加6條獨立的訊號線,所以實際上這個ARGB模組不是燈帶而是一面6X20的點陣螢幕。

Tips:20是每個FPC燈帶上的燈珠顆數,由聯力宣傳的一共120顆燈珠推算而來。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要知道下面這個一代霓綵線僅僅只是透過12顆燈珠加上對應的12條光導纖維構成的,而二代直接將燈珠顆粒提升了十倍,從單線發光升級到了面發光,成為了一面點整螢幕,這個升級不可謂不大。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由於這個RGB模組的性質比較特殊,如果只是單純地使用主機板同步肯定是不能展現它這種點陣顯示的特性的,所以聯力也附送了一個專用控制器來達成一些比較特殊的玩法。控制器整體是一個扁平的立方體,正面上半部分有四枚按鍵,透過查閱說明可知M1是模式選擇、S是變化速度控制、L是燈光亮度調節、M2是顏色選擇(不應該是C麼?)。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背面是個光板,從實際使用的角度來看我建議聯力可以把背面做成那種帶磁性的,這樣在機箱裡可以輕鬆佈置。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控制器的下邊有三個介面,分別是RGB主機板同步口、RGB擴充套件介面、以及供電口,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防止使用者差錯,聯力特地將三個介面都用了不同的膠殼模組,只有對應的線才能插入對應功能的孔中。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另一端是霓綵線的介面,具體功能與連結方式我就不贅述了,這張說明紙上介紹的非常清晰。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具體的燈光模式與控制按鍵在背面也有詳細的表格介紹,對了120顆燈珠在白光模式下會全功率輸出,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熱量,對此所產生的風險在說明書紙上也有著明確的提醒。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我們接著來看看顯示卡線吧,顯示卡線相比於24pin主機板供電要更長一些,所以中間過渡用的卡扣也相應的多了三枚,其餘結構基本一致。供電方面聯力這邊直接標配了8+8,實際上你也可以根據需要去組合出6+8、單8或者是單6的插口。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線材入手大致看了一下我就知道我要把它拆掉了,因為插頭卡扣的方向與顯示卡方向不一致,需要調整,值得慶幸的是得益於全新的設計,新款線材上這一調整的工作量並不大。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由於我的顯示卡只需要8pin供電,所以我乾脆拆掉了一根8pin供電,直接將僅需要的一根8pin卡在了RGB模組中間。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顯示卡霓綵線裡並沒有標配控制器,所以包裝內提供了一根轉接線,這根線可以讓顯示卡霓綵線直接與主機板或第三方控制器同步。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不過!顯示卡線同樣是點陣屏所以我個人還是建議搭配聯力自家的控制盒使用,因為一些特殊的光效只有這枚控制盒可以做到。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三、安裝

線材也介紹完了,那就裝起來看看吧,我這裡用的是安鈦克的P120機箱,這款機箱是前面板與側面板都是玻璃材質的,並且這兩處都沒有五金結構,沒有任何遮擋,拿來展示霓綵線這種RGB裝備我感覺特別的合適。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除此之外這款機箱的設計對顯示卡也比較友好,在上置電源後底部的面板就給顯示卡讓出了完整的風道,我們可以在這裡安裝一些進風的扇子,這些扇子可以直接給顯示卡提供從箱外泵入的冷風,從而提高了顯示卡的散熱效率。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另外P120這個上置的電源倉底部有走線的專用開孔,我們可以直接把顯示卡供電從電源倉底部的開口處垂下來插到顯示卡上,利用這種奇妙的走線,充分的展示霓綵線的魅力。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安裝方面由於霓綵線的線梳卡扣配置比較靈活,所以我們完全不用拘泥於線與燈一定要連在一起的思路,比如我這裡看起來是直通安鈦克P120的天花板了。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但其實從側面可看到線材半途中已經進入了P120位於上端的電源倉中,到天花板的只有ARGB發光模組罷了。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主機板供電線相對而言就比較常規了,經過180度彎曲後直接進入背線區域,這代霓綵線非常柔軟,安裝起來也沒費什麼功夫。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最後由於這款控制器比較特殊,為了方便控制,我選擇將他安裝在了機箱頂部,P120原來這裡是用來放硬碟籠的,不過由於這款機箱的側面是支援360水冷的,我在安裝360水冷時就拆掉了硬碟籠恰好留下了一片托架板,利用磁吸貼片,我把控制器吸在了頂部。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四、燈光模式展示

雖然我使用過霓綵線一代,但二代霓綵線在點亮後依舊讓人感到震撼,這種震撼主要來自於二代線的變換相比於一代更加直覺化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以主機板同步中最常見的流光模式為例二代霓綵線可以讓彩光沿著線的走向流動,而不是線上與線之間流動,這種跟隨電源線走向的流動,彷彿讓我感受到了電源在給主機板與顯示卡充能一般,讓人聯想豐富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當然與主機板同步並非是二代霓綵線的唯一賣點,依託於專屬控制盒的專屬光效同樣讓人耳目一新,我這裡也將燈光控制盒所能展示的一些光效都錄製了下來,需要交代的是除了以下的展示之外,在每種動態模式下,控制盒還能對燈帶另外的三個維度進行調節,分別是亮度、變幻速度以及顏色。

▽雨滴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恰恰舞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迴旋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頻譜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橫向波浪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流星雨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平行移動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樓梯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相互跑動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貪吃蛇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雙龍對撞模式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改變顏色展示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燈的模式也介紹的差不多了,再來聊聊我個人使用後的一些看法吧,首先是升級後的霓綵線2代在亮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以至於不少人可能用相機均衡測光去拍都會過曝,這個提升其實本質上就是這次燈珠數量10倍暴增帶來的結果。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不過過曝僅僅是拍攝的問題,實際上人眼去看是完全處於正常範圍內的,並且亮度提高後還解決了初代霓綵線白天存在感不強的問題。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另外燈珠數量多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霓綵線2代的燈光可以做的更加的均勻,因為燈珠多所以可以將燈珠排列的更加密集,再加上之前提到的背向燈珠的設計,兩者結合之後帶來了均勻度非常好的視覺體驗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對了其實在體驗了控制器模式後我還有些意猶未盡,雖然聯力已經提供了很多不錯的預設模式以及豐富的色彩選項了,但燒錄進控制器的預設模式畢竟是死的,我覺得個人的創意是無限的,期待聯力可以開發出一款USB介面,可以讓玩家自由設定的控制器來,來進一步解放這款線材在自由度上的束縛。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

總結

總的來講這次霓綵線2代的升級確實是一次實打實的大版本更新,在解決前作的柔軟度與亮度問題的同時,還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可玩性,我覺得喜歡RGB的朋友,大可省下做定製線的錢直接加強上這個延長線,來提高自己機箱的個性化。

比創新更難的是不斷創新—聯力霓綵線2代體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