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心理學:大多數人的戀愛模式,基本在3歲前就已經定型了

所謂的戀愛,其實就是在找媽,親密關係就是母嬰關係的翻版。

戀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一件讓人身心愉悅的事情。但對於王先生而言,這是一件蠻痛苦的事情。現在的他,寧願一輩子孤獨終老,也不願意戀愛了。為什麼呢?這要從她的女友說起。

王先生和女友是同事,因為平時有工作之間的聯絡,時間長了,日久生情,便在一起了。在一起後,倆人度過了一段很快樂的時光。但後來,矛盾越來越多,爭吵越來越多。王先生倒是不怕吵架,在他看來,吵架也是一種增進彼此瞭解的一種方式。只要吵完,做好覆盤,避免下次發生就可以了。

心理學:大多數人的戀愛模式,基本在3歲前就已經定型了

親密關係就是母嬰關係的翻版

但女友的做法的有些讓他接受不了,因為每次吵架之後,女友為了讓他心疼,都會做一些自己傷害自己的事情。王先生告訴她:“你可以生我的氣,但做人的底線,是不能傷害自己。”話雖如此,可她還是會傷害自己。

王先生雖然不滿,但一看到她傷害自己,便趕緊制止,給她道歉。畢竟,他是真的怕她出事。與此同時,王先生也有點害怕。是得,心疼且害怕。

因不想讓對方離開自己,從而透過傷害自己,獲得同情、關心,以及對方的愧疚。這樣的事情,在戀愛和婚姻中並不少見。

好好的戀愛不談,為什麼要自我傷害呢?原因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無論男女,所謂的戀愛,其實都是在找媽。因為心理學上有一個被驗證數次的一個定律:任何親密關係都是母嬰關係的翻版。也就是說,在3歲之前就已經定型了。

心理學:大多數人的戀愛模式,基本在3歲前就已經定型了

親密關係就是母嬰關係的翻版

1、為什麼說所謂的戀愛,就是在找媽?

戀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會愛上對方?對方什麼優點讓你覺得非他不可?有的人說對方體貼、溫柔,亦或是成熟、穩重,可以在關鍵時刻出現。有些人的答案更簡單,不知道喜歡啥,就覺得挺好。

那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會喜歡這種型別的另一半?為什麼那麼多同類型的,偏偏喜歡他?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承擔了早年媽媽的功能。當年,媽媽沒有給你的,他給你了,所以你愛上他了。

2、任何親密關係都是母嬰關係的翻版

當我們還是個嬰兒的時候,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此時,我們把自己的依賴都給了媽媽。媽媽就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人,沒她,我們就要掛了。為啥不是爸爸呢?因為他沒奶,嬰兒也很現實的。由此可見,媽媽這個角色是多麼的重要。

心理學:大多數人的戀愛模式,基本在3歲前就已經定型了

親密關係就是母嬰關係的翻版

這裡科普一個很小的知識點,有助於下文的理解。很多人低估了孩子,覺得他們在3歲前不記事,什麼都不知道。但其實,孩子們都在心裡記著賬呢。孩子在1歲之前就已經有記憶了,只不過以情緒記憶為主。

意思就是,你說的,他不會直接給你反饋,但他都知道。此外,0-3歲是安全感和被接納的重要心理發展階段。

★被媽媽照顧得很好的孩子

若這個階段,媽媽給予孩子很好的照顧,例如,在需要吃奶、換尿布、哭鬧的時候,媽媽能及時出現滿足孩子的要求。那孩子會覺得: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媽媽很關心我,他是愛我的。這樣的孩子很有安全感,也肯定自己的價值。

長大之後,在親密關係中,他們相信自己是安全的,是值得被愛的。對待愛情是積極、樂觀的,屬於安全型依戀風格的感情模式。

心理學:大多數人的戀愛模式,基本在3歲前就已經定型了

親密關係就是母嬰關係的翻版

★沒被媽媽照顧得很好的的孩子

若在這個階段,媽媽沒有給予孩子很好的照顧。例如,吃奶、尿褲子、哇哇大哭,需要安慰的時候,媽媽經常性的、沒及時出現滿足孩子的需求。

那這樣的孩子,會形成兩種情況。第一種嬰兒會表現得很冷漠,感覺並不需要媽媽似的。此時,他們的內心想法是:我不需要你,你便沒有機會拋棄我。長大之後,會變成迴避型依戀的感情模式。

第二種是很糾結的表現,嬰兒即想親近媽媽,又因為生氣故意不理媽媽。是既渴望愛,但又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這樣的愛。長大之後,會變成焦慮型依戀的感情模式。對待另一半很愛,但故意不表現出來,很擰巴。

心理學:大多數人的戀愛模式,基本在3歲前就已經定型了

親密關係就是母嬰關係的翻版

綜上所述,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大多數人的戀愛模式,基本已經在3歲前定型了。個體在戀愛期間,心理上會無意識地退化到嬰兒時期。所以在情感上,會把另一半當成心理上的媽媽,以滿足嬰兒時期被忽略的自己。

3、啟示

作為父母,應當在3歲之前好好照顧,滿足他們的需求。讓他們可以有安全感和自我認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這有助於他們形成健康、良性的情感模式。

作為成年人,察覺到自己是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感情模式的人,要學著慢慢改變。必要時,可以看醫生。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