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俾斯麥與德國統一前後

俾斯麥與德國統一前後

很早時候就想寫一篇關於俾斯麥的介紹,很早時候就看過他的傳記,看的書都翻爛了。羨慕他的性格,敢想敢幹,自制又自知。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就不再是單純的兩國之間的事了,而變成了李鴻章所說的的“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開始有了現代外交的雛形。而與大國之間的關係處理的好,可以使自己的國家每次與敵手較量的時候都處於力量的多數。

先說說當時的世界格局,普魯士在統一德國以前,屬於一個二流國家,在他周邊有法國、英國、俄國、奧匈帝國四個一流強國,這四個國家連同普魯士德國沒有一個省油的燈,都是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基本上左右了整個世界近代史。俾斯麥要做的就是怎麼從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眾多二流國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強國。

德國本來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可在歷史上因為某些原因德國分裂了,格林童話上故事中,動不動就一個國王,一個公主說的就是德國境內的故事,小城邦、小王國太多了,大大小小兩千多個。國家一旦統一,便意味著由原來的沙子變成了岩石,力量發生了質的飛躍,打破了原有格局,所以談何容易。

在統一過程中,他以普魯士的鐵血為基礎,同時又表現出了超強的耐心,他有句名言:“國家是時間河流上的航船。”什麼意思?就是我們要順著時間走,只要時間允許,德國一定會崛起。所以在時間的河流上航行時,我們要看大趨勢,看時間站在哪一邊,在這個過程中去尋找德意志帝國生存的縫隙,而不是主動挑起戰爭,這是他的一個思想。透過高超的外交手腕,再加上三次戰爭,最終順應歷史趨勢統一了德國。

德統一後的戰略環境是非常惡劣的,它處於整個歐洲的中間部分。西邊是世仇法國,因為1871年德法戰爭你把法國打敗了,然後又把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塊領土給割走了,法國人一直想復仇,所以這是一個敵人。東邊是龐大的俄羅斯,這個國家雖然不發達,但是它的人口、土地和規模,導致它的戰爭潛力幾乎是無窮無盡的。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後來的希特勒,都吃過虧,俾斯麥這點非常清楚。英國隔海相望,老是弄大陸平衡,誰厲害就打擊誰,他又有巨大的海外殖民地,幾乎不可戰勝。奧匈帝國由於民族成分複雜,實力稍弱些。他透過一系列的條約,一系列的結盟,讓所有國家都跟他有點兒共同利益,俾斯麥的戰略思想就是確保德國在一種非常模糊的戰略狀態當中,保持一個優勢的位置。

在俾斯麥執政的這20年間,無論發生什麼樣的危機,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第二次巴爾幹戰爭……,都處理的很好。唯一缺點就是他的外交戰略佈局過於複雜,導致在他之後別人無法全部接下來,因為不能保證後來每一代都出一個像他那樣的能人。

俾斯麥與德國統一前後

1890年,威廉一世國王去世了,威廉一世國王的兒子登基,沒多久也去世了,然後威廉一世的孫子威廉二世上臺。這個年輕人多少無法理解他,他覺得這個老頭天天在歐洲大國之間鬼鬼祟祟地搞一些陰謀詭計幹嘛啊。德國多強大啊,我不想按照你的想法搞什麼大陸政策,我們要追求所謂的歐洲政策之外的世界政策,我們德國要稱霸,我們也需要陽光下的地盤啊,憑什麼全世界的殖民地都被英法兩國瓜分了,我們也要來一點啊。所以,俾斯麥在他眼裡就越來越礙眼,終於於1890年不得不卸任,最後他在自己的莊園裡度過了非常落寞的八年。

俾斯麥一走之後,德國的命運就掌握在了威廉二世手裡。在他執政之後,德國的政策突然從模糊轉向明確。德國整個外交策略漏洞百出,那種艱澀的行文和僵化的做法也到了讓人“歎為觀止”的地步。所以俾斯麥1890年卸任的時候,英國人畫過一幅漫畫,大概意思是,領航員俾斯麥離船了,得意洋洋的船長威廉二世站在船上看著他。後來很多德國人都評價說,俾斯麥使自己變得偉大,但他讓德國民族變得渺小。

威廉二世上臺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把俾斯麥模糊的那些東西清晰化,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事得弄清楚啊。你說跟俄國到底是朋友還是敵人?他跟我們的小兄弟奧匈帝國之間經常搞摩擦,跟法國又眉來眼去,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呢?所以後來,德國人決定不再續約“三皇同盟”,這就導致了兩個結果。第一個結果就是:俄國一下變得特別孤立,所以它必須跟別人結盟。跟誰?就是歐洲大陸上另一個被孤立的大國法國。於是德國徹底淪入了兩面作戰的戰略環境。第二個結果就是:因為奧匈帝國是德國的朋友,所以從此奧匈帝國幹什麼壞事,你這個當主人的都被綁上了戰船。說得不好聽一點,你家的狗出去咬人,掏錢賠的就是你。所以,一個小國綁架一個大國的悲劇就這樣發生了。此時此刻,一次大戰也就無法避免,德國和威廉二世的悲劇也無法避免。

俾斯麥與德國統一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