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認親了,相隔十四年的擁抱卻是遺憾一場

其實,一直以來關於拐m兒童的影視題材作品有很多,但迄今為止讓我記憶最深刻的還屬《親愛的》。

記得當年看電影的時候,就哭到泣不成聲,雖然未曾結婚生子,但很多場景都不由自主地代入了主人公們的情緒,感受著那些丟失孩子的父母們,內心的悲涼。

如今,《親愛的》原型孫海洋丟失了十四年的兒子終於找到了,很多人線上暴風哭泣。看著影片中父母和兒子緊緊擁抱在一起,那種百感交集,再濃厚的血緣都因著十四年的分離而變得不敢觸碰。

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認親了,相隔十四年的擁抱卻是遺憾一場

01

也許他們設想過種種重逢的場景,但是當這一天終於到來的時刻,似乎除了泣不成聲地流淚,再多的情緒都轉化成說不出口的痛。

從4歲到18歲,可能一個孩子關於親生父母的所有記憶都被這段被迫分離的時光扼殺了。十四年,拐走的不光是小孩,還有小孩的記憶和感情。

身為旁觀者,有些東西我們似乎看得更加清晰,爸媽泣不成聲地時候,孩子其實很尷尬,不是不感動,而是這段記憶對他來說根本就不存在。失去他的這些年,父母有多痛苦,似乎除了影視作品的呈現,他無法直接去感受,這就是人販子最可惡的地方。

中國有句俗話,生的不親,養的親。有些人對於孫卓即便認回了親生父母,但依然選擇留在養父母身邊的做法表示不理解。雖然我也覺得這對於他的親生父母而言,絕對是認回兒子後得到的第一個噩耗。

對於曾經牽動無數人的心的兒童拐m代表性事件,如今孩子能找回來本是天大的喜事,作為旁觀者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可以離開所謂的養父母,回自己親生父母身邊。可是換位思考,假如有一天有個人告訴我,說我不是爸媽親生的,而是買來的,讓我跟他走,我可能也做不到。

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認親了,相隔十四年的擁抱卻是遺憾一場

人有時候就是很奇怪,口口聲聲抱怨自己一路走來原生家庭有諸多的不如意,但是當給你一個選擇擺脫原生家庭,離開從小把你養到大的父母,然後叫別人一聲“爸媽”,真的很難。

事情沒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永遠也無法感同身受當事人的糾結與痛苦,道理都明白,但選擇很難。

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認親了,相隔十四年的擁抱卻是遺憾一場

即使心裡清楚,沒有買,便沒有拐,養父母的做法說白了就是天下間無數人販子的溫床。

我個人覺得,從供需關係的角度來看,應該是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反作用於需求,需求才是這裡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買家的罪過並不比賣家小,這也是網友們聲討養父母的原因之一。

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認親了,相隔十四年的擁抱卻是遺憾一場

02

為什麼大部分被拐的小孩兒大都選擇留在養父母身邊呢?

其實真相大白的時候,最痛苦的莫過於孩子了,清楚親生父母找自己有多辛苦,最後也只是會兩邊都心存芥蒂而已,一邊覺得養父母家也不是家了,一邊覺得親生父母那因為沒有感情也不是家了。

道理都懂,但到底也是很難恨養父母吧,畢竟從小都以為是親生父母來的。感情這個東西,理性很難去控制。而那邊雖然是親生父母,但很陌生,這才是失而復得最大的痛苦。

這件事情中,看到很多網友不解:為什麼不回親生父母那邊都要繼續跟著所謂的“養父母”啊?親生父母堅持找了十四年,真就一點都不心疼嗎?

人心都是肉長的,怎麼可能一點觸動都沒有!只是對於一個18歲的孩子而言,4歲之前的記憶大概早沒了,他這些年記著的也只是和養父母在一起的時光,這不僅是一場認親,也是一場較量。

所有的事情,我們看到的都是表面,我們有討論的權利,但決定命運的是當事人自己。

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認親了,相隔十四年的擁抱卻是遺憾一場

對待一件事情誰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道理,心疼歸心疼,理解歸理解,歸根結底也只能說我們都是看客,不管他們如何決定,以後選擇什麼樣的生活,都是尊重。

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認親了,相隔十四年的擁抱卻是遺憾一場

誠然,能理解所謂的有十四年感情,但歸根結底是他們把孩子強行從親生父母身邊分開的,這對其實父母而言,確實殘忍。

有人說,看到他們一家三口擁抱哭泣的場面,感動之餘更多的是遺憾。尋找十四年,電影都上映了幾年,兒子終於找到,原本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可是找到的兒子說:他們找了這麼多年,是很疼我的。我也謝謝他們,他們一定很辛苦。但是,我不會留到親生父母那邊,他們應該會很失望吧。養父母不管怎樣,都養了自己十幾年。現在多了一個家,這邊是我的父母,那邊也是。

有人說,一個經歷過拐m的孩子,內心依然充滿感恩,養父母把他培養得很好,否則他也不會說出這番話,孩子很不幸,卻又很幸運。

考慮到孩子的情感立場,輕生父母甚至不會主動追究養父母的責任,又一次情與法再次碰撞……所有的痛苦和委屈,親生父母都嚥下了,為了孩子……

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認親了,相隔十四年的擁抱卻是遺憾一場

而且這些年孫海洋有了第二個孩子,尋找丟失的大兒子成為一種習慣。這看似皆大歡喜的兩全,其實是一場莫大的遺憾。

03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的失蹤兒童數量達數萬,找回來的機率不到0.1%。人販子把孩子拐走,多半會對孩子進行殘忍的傷害,讓孩子忍受人世間最悲慘的事情。

當年看《親愛的》,總覺得對那些丟失孩子的父母而言,現實太過殘酷,張譯飾演的韓德忠更是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中。

他牽頭組織大家萬里尋子,一個個孩子被艱難找到,原本以為鵬鵬是自己丟失的兒子,可沒想到其實黃渤飾演角色的孩子,那種不甘與內疚成為雙重摺磨。

他對著酒櫃的那段哭泣,把人物內心的掙扎與咆哮都演繹了出來。不僅僅是張譯,黃渤、郝蕾都貢獻了教科書般的演技,《親愛的》是直面現實的電影,拐m兒童,數年尋人,日日夜夜的煎熬,放棄心裡不安,不放棄又不知道未來如何,普通人會同情他們的遭遇,但無法完全理解那份心情。

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認親了,相隔十四年的擁抱卻是遺憾一場

就像張譯說的,願天下無拐,願所有人平平安安。

彼時看電影以為對於失去孩子的父母而言,找到了就是一種救贖,可是人畢竟不同於物件,是有自己的感情的。被迫分離的日日夜夜裡,旁人永遠都無法體會父母和孩子的人生都經歷過怎樣的煎熬。

也不會知道,當有一天能夠重逢,擁抱的那一刻是失而復得還是愛而不得;是滿心歡喜還是滿腹遺憾。

一邊是哭的撕心裂肺,失而復得的父母;一邊是疏離陌生,沉默的孩子。十四年太長了,人販子偷走了孩子,也偷走了孫海洋夫婦的十四年。

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認親了,相隔十四年的擁抱卻是遺憾一場

和那些悲慘的孩子相比,或許孫卓的經歷還算幸運的。他被幾塊糖就從父母身邊騙到了另一個家庭,固然經歷了骨肉分離,可還有認親的一天,還有選擇的權利。

而那些找不回來的孩子便沒那麼幸運了,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好防範,出門在外一定不要讓孩子脫離自己的視線。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交流,不要拿陌生人的東西等等。

切記,事關孩子的事情,除了自己不要假手於他人。

END

愚笙未夏:文風多變,喜好單一,知道你會來,所以我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