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活埋79歲母親,抽打癱瘓父親:作為父母,別隻做感動自己的教育

前幾天,男子活埋79歲母親的案子已經塵埃落定:兒子被判刑12年,而母親已經去世。

今年5月,男子馬某用手推車將79歲的母親拉到廢坑裡活埋,而他活埋母親的理由僅僅是:母親經常大小便失禁,家裡臭烘烘的,給他造成了心理壓力。

活埋79歲母親,抽打癱瘓父親:作為父母,別隻做感動自己的教育

無獨有偶,“兒子用拖鞋抽打癱瘓父親”的新聞也曾被頂上熱搜。父親癱瘓,兒子照顧父親時因為父親沒有配合翻身,拿拖鞋多次用力抽打父親,父親發出痛苦的哀嚎。

活埋79歲母親,抽打癱瘓父親:作為父母,別隻做感動自己的教育

影片拍攝者試圖制止,但他對影片拍攝者叫囂道:“我要是不打他,他不會好,你看他裝!”最後,男子被警方行政拘留,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孩子生病時父母精心照料,而父母生病時,卻得不到孩子的體諒和照顧,這是多麼令人寒心的一幕。

這不禁讓人想起《安家》中的嚴老夫婦。他們在上海以賣包子為生,辛苦幾十年湊到了上百萬給兒子買房,誰知身為父母,卻住不進兒子的家裡,還要遭兒媳嫌棄。

對此嚴老夫婦不禁感嘆:“賣了一輩子包子給兒子買了套房,現在咱住不進去,親家倒是一分錢沒出住進去了。”

藝術源於生活,“養兒養成白眼狼”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北大博士十幾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寫了數萬字長文數落父母干預自己的生活。博後國外失聯20年,母親病重也不願與之相見。

從呱呱墜地到博士畢業,父母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恨之入骨。

像這樣的不知感恩的白眼狼的養成,和父母的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

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在教育裡,最可怕的是,你為自己的愛沾沾自喜,孩子卻感覺如履薄冰;你費盡心血感動他,結果卻只感動了自己。

01 愛要聲張:讓他知道你愛他,他才會明白愛

有一位家長曾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能理解我的苦心?”我問她:“你有沒有告訴過他,你為他做過什麼?”家長一愣:“我每天為他辛苦工作,在家忙東忙西,他都應該看在眼裡呀!”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知道,但他們還小,不是每個孩子都善於觀察。愛,是需要聲張的。告訴孩子你愛他,要直白,也要落實到行動。

聲張不是綁架孩子的思想,不是向孩子訴苦。

活埋79歲母親,抽打癱瘓父親:作為父母,別隻做感動自己的教育

“我這麼辛苦工作,還不是為了你!”“你怎麼這麼不爭氣,白費了我對你這麼好!”

這不是聲張愛。父母在給孩子倒苦水,抱怨自己的不容易。父母在逼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好意,卻從來不關心孩子願不願意。

愛不是為了感動誰,而是一種本能。它沒有目的性,就像口渴要喝水一樣,自然而然。但愛也需要有迴應。

只有讓他知道你愛他,他才會明白愛。

想想你陪孩子做過什麼,而不是你為他做了什麼。

“媽媽,我非常的想念你,非常的愛你。我即將長大成為一個優秀的男孩。晚安,媽媽。我非常的崇敬你,你看起來像20歲的樣子。”這是孫儷孩子等等7歲時寫過她的信。

從信裡,我們不難看出,孫儷平日裡對孩子“愛的聲張”做得很到位。因為只有父母常常表達愛,才能讓孩子也習慣表達愛。

活埋79歲母親,抽打癱瘓父親:作為父母,別隻做感動自己的教育

孫儷聲張愛的方式,是高質量的陪伴。和孩子等等一起把鄧超爸爸堆成稻草人,陪孩子孵雞蛋,見證生命的成長;去海邊旅行,陪孩子擺拍孩子喜歡的造型。

孫儷從不對孩子抱怨工作上的忙碌,只要有閒暇時間,一定是陪孩子、陪愛人去享受生活。她用無聲的語言告訴孩子:“我愛你,所以會竭盡所能陪你。”

孫儷說:“我們對愛的理解就是在一起,陪伴,傾聽,相互尊重。讓孩子感受到愛,讓他們在愛的環境裡成長。”

如果做不到把愛說出口,那至少用心陪伴,用行動讓孩子感受到愛。

無論是無聲的聲張,還是有聲地示愛,刻意讓孩子看見你陪他做的一切,他才會知道:原來,媽媽這麼愛我。

02 愛要剋制:擺正你的位置,才能走進孩子內心

愛要聲張,也要剋制。

有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

很多父母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試圖按自己內在的小孩模樣來塑造孩子。表面上,他在滿足孩子,實際上,他是在滿足自己。

活埋79歲母親,抽打癱瘓父親:作為父母,別隻做感動自己的教育

有一天,我在外吃飯,一對母子坐在我對面。母親問孩子:“你想學什麼樂器?”孩子興奮地說:“媽媽,我想學吉他!”

“可是我覺得鋼琴還不錯,你看學鋼琴的人在學校都很受歡迎。”“可是我想學吉他。”

“你看你朋友也在學鋼琴,一起學會很有趣。”“可是我還是想學吉他。”

“你怎麼這麼倔!就學鋼琴了,學好了鋼琴你再學吉他,行了吧?”故事的結尾,以小孩的沉默和母親的嘆息結束。

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也有個類似的例子,女兒想吃香草味的冰淇淋,但母親卻堅持要買草莓味的。

活埋79歲母親,抽打癱瘓父親:作為父母,別隻做感動自己的教育

武志紅認為:父母喜歡否認孩子的感受和判斷,並給孩子強加上自己的意志。這是對孩子的暗示:你的想法、選擇、判斷,是錯的。你不瞭解你自己,只有我瞭解你。

父母不擺正自己的位置是可怕的,為了自己“內在的小孩”,很多人捨棄了孩子的真實。

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陪伴在孩子身邊,替他做好每一個選擇。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讓他在自我摸索中成長。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產生的兒女。他們經由你出生,但不是從你而來,雖然在你身邊,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我們應成為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牽引者。未來的路,還是得靠他們自己慢慢走。擺正自己的位置,傾聽孩子真正的內心訴求,你才能走進孩子的心。

03 愛要有方:教會孩子感恩,才是教育第一步

泰國公益廣告《榜樣的作用》曾火遍網路。小學老師芭作,為了照顧患有老年痴呆的母親,把母親帶去學校上課。

活埋79歲母親,抽打癱瘓父親:作為父母,別隻做感動自己的教育

家長們認為這樣會讓學生分心,紛紛投訴芭作。校長也找芭作商量,希望他放棄這個舉動,找專人照顧母親。芭作拒絕了,他說:“媽媽給了我生命,我不能丟下她。”

在談話的時候,芭作的母親不見了。學生們聽到芭作的呼喊,放棄了放學回家,自發地去尋找芭作的母親。

芭作對母親的感恩,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了孩子。有的孩子會對母親說:“等我長大了,我也要給你開車。”有的孩子一見到媽媽就擁抱了她,緊緊牽起媽媽的手,就像芭作對母親那樣。

活埋79歲母親,抽打癱瘓父親:作為父母,別隻做感動自己的教育

教《養育感恩孩子》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自己的內心充滿了自私,我們就無法幫助我們的孩子培養感恩之情”。

成年人的榜樣作用在教會孩子感恩裡是極其重要的。

感恩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當服務員上菜你說一句“謝謝”時,孩子就明白了,對他人的勞動,要給予感謝;當你孝敬自己的父母時,孩子懂得了,愛,要付諸行動。

感恩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不是簡單粗暴地“給父母洗腳、磕頭”,也不是機械地喊著“爸爸媽媽我愛你”的口號。

只有孩子在家長潛移默化的教育下懂得了感恩,你的付出,才不會成為溫柔的陷阱,才不會只感動了自己。

告訴他,你愛他,用心去陪伴他,不過度干涉孩子選擇的自由,擺正好自己的位置。

感動了孩子,也感動了自己的教育,才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