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寬恕和原諒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美德

當“都是朋友”的緩和衝突變成剋制情緒的鎮定劑,當“給個面子”的求情寬容變成關係攀附的通行證,中國式原諒的初衷已從善良變成了偽善。人性的寬容被語言的枷鎖束縛成道德的評判標準,原諒的底線便成為了沒有界限的深淵。原諒和寬容不是所有衝突的潤滑油,紫羅蘭花瓣被踩碎的時候也未必是花香四溢,在小爭端面前諒解,在底線問題上不放過,才是為人處世之良道。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寬恕和原諒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美德

對於無關原則的小事,無論是自己選擇寬容或是勸別人選擇寬容,在不違背雙方意願的前提下應是無傷大雅。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寬恕和原諒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美德。“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更是深入人心,所謂的中國式原諒無一不是由息事寧人的初衷產生,從常理上來說本就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選擇寬容大度是我們和善的表現,但選擇寬容與否應由當事人進行決定,與旁觀者自身並無多大聯絡。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爭端,中國式的原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和衝突和潤滑關係的作用,可以試想,倘若沒有進行勸慰調解的人在衝突中斡旋,矛盾雙方可能就會糾纏不休,若社會變成錙銖必較睚眥必報的社會,那麼這個世界還有何真善美可以言論?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寬恕和原諒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美德

堅守正確的原則底線,莫將寬恕作為道德綁架的標準而放縱容忍,從而使原本作為美德的寬容變成傷害的利器。“都是孩子”不是可以容忍過錯的的藉口,“都不容易”不是可以接受劣質的託辭,“來都來了”更不是勉強自我的妥協,孩子做錯事情應該讓他承擔起犯錯的責任,外賣延誤超時的投訴也是正確維權的做法。沒有人與生俱來擁有寬容原諒的能力,也許在每次受他人言語影響勉強自我原諒的背後,都藏著一份過往的辛酸,消磨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社會場景的複雜化促使著維護感情的溫和言語卻被濫用,變成了指責他人的利器。要知道真正的寬容不是無原則的漠視,有些錯誤一旦發生,絕不能讓“中國式的原諒”貽誤戰機,該較真時就較真,把錯誤扼殺在萌芽之中。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寬恕和原諒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美德

身處人情世故的網中,要學會合理地替他人考慮尋找矛盾的平衡,即使在理性說理中也要擁有溫情柔軟的觸角。寬容不應該是逃避問題和得過且過的收容所,更不應該成為道德綁架和權力讓渡的制高點。盲目的善良、沒有原則的大度、毫無邏輯地干涉,都不是替雙方真正著想的態度。在原諒的一方多加勸解緩衝怒火,在被原諒的一方督促行為的改正,這樣才是真正合理的勸和方法,雙方積壓的情緒才有可能在這時得到釋放。我們追求的寬容是給予生命應有的平等,是尊重他人選擇的自由換位思考。往往身處於旁觀者姿態的我們,應該盡力去將勸和的心靈雞湯調得濃厚香醇,而不該橫插一杆成為積壓情緒的導火索。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寬恕和原諒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美德

中國式原諒的圈子讓深陷其中的我們力求問心無愧,但卻總是被人情所拖累。無論是誰,在矛盾中處於何種的角色,都應該秉持著“小爭息事,底線莫失”的原則待人接物,善用自身原諒,善待他人原諒,社會才會在各方的努力下少一份矛盾,多一點和氣。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寬恕和原諒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