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人最好的狀態:放空自己

假期結束,朋友吐槽起自己的媽媽。

每年春節媽媽都是忙裡忙外,洗衣做飯、打掃房間、購物、串親戚,馬不停蹄。

今年不用串親戚,也不用每天一大家人聚餐了,想著她也能好好休息,結果還是給自己找出一堆活兒幹。

叫她一起看冬奧會開幕式,她急著洗碗;想睡到自然醒,她也永遠在7點鐘叫你起床吃飯。

“有些人為什麼就是閒不下來呢?不讓她做點什麼,比讓她上班更難受。”

聽著“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的口號長大,我們很怕虛度光陰、浪費時間。

哪怕並沒有要緊事等著你去做,只要一閒下來,就會有罪惡感。

作家馬丁·柯廷有一句名言:讓你感到很享受的“浪費時間”,並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

高質量的休息,才有高質量的工作狀態。

無所事事,感受當下,全然地享受當下,同樣是一種能力。

在《無所事事的藝術》一書中,作者薇若妮卡·魏納提出:“深呼吸、發呆、打瞌睡、沐浴、品嚐宇宙萬物的美妙滋味……都是超脫於生命軌道之外的最奢華的享受。”

人最好的狀態:放空自己

人最好的狀態:放空自己

發呆的藝術

卓別林說:“我喜歡無聊的話,因為它們讓沉睡的腦細胞甦醒。想入非非是生活的必要佐料,就像從望遠鏡的另一端來看生活。”

最上乘的思想,往往是在意識安歇時出現的。

神經學家馬庫斯·萊希掃描人腦進行研究的時候,偶然發現了預設網路。

他發現,躺在磁共振成像儀裡的人,明明不需要也不能做任何事情,卻仍然激活了一個腦網路。

哪怕你在睡覺,大腦依然在清除各種代謝廢物、強化記憶力,就是因為它處於預設網路模式。

當你什麼都不做,注意力向內部集中時,你的大腦其實異常活躍。

很多有趣的靈感會在腦海裡產生,平日裡想不出辦法的難題也忽然有了絕妙的主意,這不是巧合,而是預設網路正在執行,它激活了你的創造力。

人最好的狀態:放空自己

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不妨把思緒從外在事物上拉回來,讓自己發一會兒呆。

你可以一個人在房間裡小坐,任由家人聊天的聲音像浪潮般沖刷過你的身體;或者等孩子們都入睡之後,窩在自己最喜歡的沙發椅裡,品嚐夜晚的靜謐。

當你不帶有任何目的地發呆時,就會從全新的視角去觀察以前沒發現的事:比如燈罩的內部、書架最下層那些舊書的書脊,或是花瓶裡已經枯萎了的花、窗臺上早已斑駁的油漆……

人最好的狀態:放空自己

品嚐的藝術

細嚼慢嚥的人,通常動腦比動胃多,品嚐食物的滋味,是啟用思想最愉悅的方式之一。

試想你在什麼時候吃飯速度最快?

餓了一天,肚子咕咕叫;生了一肚子氣,要吃一頓好的補償自己;又或者在感到抑鬱、焦慮、無聊的時候,用一頓大餐來提升情緒。

吃飯的速度,其實就是生活的速度,也體現了你當下的心境。

狼吞虎嚥的人,大多被瑣事纏身,焦慮、急迫;

而細嚼慢嚥的人,無論外界的節奏有多快,都能讓自己的步伐從容緩和。

人最好的狀態:放空自己

“吃”能滋養身體,但“品嚐”美食則能充分滿足我們的心靈。

每一口送進嘴裡的食物所散發的香氣及滋味,都是對心靈的滋養。

你需要花不到一秒的時間,鼻子和舌頭就能總結食物當中每一個分子的訊號——從香氣中的酚類,到令我們流口水的乙醇醋酸。

大腦皮層瞬間就能吸收由500萬個嗅覺及味覺細胞所提供的資料,並將其色彩、形狀、溫度、質感及咀嚼聲結合在一起。這一連串意料之外的感受,就是科學所定義的“味道”,它們會永久儲存在我們的記憶庫裡。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嚐了一小口茶糕,卻意外回想起一些童年記憶,於是就寫出長達12卷的意識流傑作《追憶逝水年華》。

當你坐在一堆美食前,不妨花點功夫探索一下哪些食物的肌理:硬度、脆度、嚼勁、黏性、色彩、彈性等等。

舌尖是嘴裡唯一能清楚記錄甜味的部位,所以你必須十分專注,才能真正領略食物的滋味。

人最好的狀態:放空自己

等待的藝術

現代人最無法忍受的活動,非“排隊”、“等待”莫屬。

被裹挾在人群裡,不知道多久才能排到自己,忍不住每五分鐘就要看一看手機,這揭示出我們最大的恐懼之一,就是當全世界都在朝目標火速前進時,我們卻慢吞吞的、被落在後面。

俗話說,心急水不沸,等候的時間總顯得特別漫長。

不同的研究顯示,當人們被迫等候時,即使只等了幾秒鐘,感覺上都像是蝸牛爬行那麼緩慢,在那段時間裡,一小時就像是100分鐘一樣漫長。

等待,就是被卡在“當下”,你必須耐心等候通往未來的下一列班車。

實驗證明,等待的時間如果能不間斷地接受一些外來的刺激,我們的時間感就會大大縮短。

如果你等候的人遲到了,不要只顧著對照時間、檢查對方遲到了多久。

不妨來回溜達一下、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傻事,比如數一數水晶吊燈上有多少隻燈泡,看看地面上的花紋,透過瓷磚的數量計算房間的大小……

一些不正經的小事,就是瑣碎生活裡的詩和遠方。

人最好的狀態:放空自己

一項刊登在《消費者研究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如果沒有人陪伴,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不想 一個人出現在公眾場合,比如電影院或餐廳。

人們很在意獨自外出會不會覺得無聊,也介意他人異樣的眼光,所以他們寧肯待在家裡,隨便上上網、追追劇、刷刷朋友圈。

這些活動看起來是休息、放鬆,但我們的思緒從來沒有停下來,放在自己身上。

我們跟著影片或哭或笑、被各種奇葩新聞攪擾得思緒混亂。

薇若妮卡·魏納說:“寧靜的心,並不是生在荒島或絕壁上的奇花異草,你無須漂洋過海去尋找它。’放鬆’其實是長在你家後院的植物,稍加留意就能獲得。”

每當你呼吸、等待或傾聽的時候;飯吃到一半或被塞到車流中的時候;或者趕飛機、拼結束報告的焦慮時刻,都可以學著讓自己放鬆下來。

無所事事並不意味著消極怠惰,而是正在做一件無法給它名字的事。

那些無所事事的時光,恰恰是感知自己的存在、品味生活滋味的良機。

練習“無所事事”,不論你正在廚房忙碌、正在講電話,或是正趕著赴約,都能讓你擁有童年時感受過的安詳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