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人生那麼長,時不時地來個儀式

文/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

來自網友提問:

對傾聽師產生了移情,依賴熟悉的陌生人

產生依賴的表現

1。時不時看一眼傾聽師是否線上

2。經常因為一點小事情就想打電話,甚至沒什麼事也想聊天

3。如果自己的動態被對方點贊評論會很高興

為什麼會產生移情和依賴

1。喜歡傾聽師的風格,多次參與1V多傾訴室,逐漸熟悉,並被認同。

2。貪戀被看見被關注的感受,並且還是熟悉的陌生人,有安全感。

3。傾聽師的迴應具有即時性,在交流中能獲得情緒價值。

4。一直以來情感獨立的性格,被無條件的接納抱持住了。

矛盾:1。經濟支撐不起。一名學生已經在傾訴訂單中花銷近兩千萬,兼職也經不起這麼造。2。自知對心理成長並不利。3。非必要的通話時間多,帶來的心理思考壓力大,容易產生心理耗竭。

想到的辦法:1。解除安裝(了還會裝回來)。2。將通話頻次資料實時視覺化(看見了可能還是會忍不住)。3。有個老師建議皮筋療法。4。向現實生活尋找情緒價值(目前很長一段時間不會有)。

自知不對還去做,怎麼能減少/避免依賴呢?

人生那麼長,時不時地來個儀式

你好呀,給你一個360度的擁抱。

看了你的問題,你的表述非常的簡潔,非常的有條理,有表現,有原因分析,有糾結矛盾的地方,有嘗試過的解決方法,屬於我啥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

其實這種情況很正常,第一個正常的是對傾聽師的移情。

傾聽師的傾聽技巧,共情等會讓來訪者覺得很安全,被包容,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關係。

但這種關係是在一定的設定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說得直白點,就像是象牙塔,有很多的不真實。

這種關係更像是陪伴的關係。我拿諮詢師跟來訪者的關係做類比,諮訪關係是一種有固定設定的治療聯盟的關係。

人生那麼長,時不時地來個儀式

就是說,諮訪關係的最終目的是讓來訪者,可以把在諮詢中學到的新經驗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果來訪者好的體驗只停留在諮訪關係中,只停留在諮詢室,出了諮詢室,一切照舊,這樣的諮詢其實是非常失敗的。

從你的描述中來看,現階段你似乎並不想走出諮詢室,而是想在諮詢關係或者傾聽關係中多呆一段時間。

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很正常,畢竟,這麼溫暖的關係,誰都想一直擁有。但現實情況,不允許我們一直呆在裡面,比如要一直花錢,比如,一直依賴傾聽師也不是事呀。

傾聽的關係,或者是人為設定的關係,是一個短期的,有期限的關係。就是說,它應該是有一個結束的時間,就像在心理諮詢中,在諮詢的開始,就要設定好諮詢的次數,比如10次,12次等等。比如焦點解決短程療法,設定的諮詢次數就是10次,不能增加。諮詢師認為,如果10次還沒有效果,那來訪者最好是換諮詢師。

所以,我的建議

,你可以舉行一個儀式或者標準,來讓自己告別傾聽師的陪伴。

人生那麼長,時不時地來個儀式

比如,你可以設定花錢的金額,花到多少錢,就不能再往裡面去投錢了。可以算一算還有多少次的機會,怎麼去用好這些機會。錢花到位了,就是到了說再見的時候。

再比如,可以去寫個總結覆盤,回憶自己的傾聽經歷,最後總結。可以把覆盤公開,發到朋友圈,或者是自媒體平臺。總之公開讓其他人知道,你的傾聽已經結束了。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刻意地去觀察。比如,當你想要找傾聽師的時候,把你當時的想法,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想聽到傾聽師怎麼說等等,把這些內容都記錄下來。當然,你依然可以去找傾聽師來疏解你的情緒,但麻煩你把這些刻意觀察的內容記下來。

總的來說,對傾聽師產生移情是種很正常的情況。如果想要跳出這個舒適圈,可以設定一個儀式或者標準來結束關係。如果暫時無法結束,那麼記得去刻意觀察。

也許你也可以找個心理諮詢師聊一聊。現在的大學都是心理諮詢老師,這是必須要有的。而且對學生是免費服務的,通常是六次的免費諮詢。你可以去找一找你們學校的老師。

我是經常又佛又喪,偶爾積極上進的心理諮詢師,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