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怎麼判斷一個人三觀正不正?滿足這兩個原則,才是關鍵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三觀不正”,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或者不正確的,那如何正確評判一個人的三觀呢?今天的內容給一個全新的判斷標準。

怎麼判斷一個人三觀正不正?滿足這兩個原則,才是關鍵

前面一期內容,今天我們介紹了觀念和價值兩個重要的概念,簡單來說,觀念和價值是一體兩面的,觀念是價值的載體,觀念裡面蘊含有價值。

觀念的價值如何而來的呢?

是透過它滿足我們慾望而來的,而人的慾望有四個層次:

生存慾望、群體依戀慾望、自我實現慾望和精神慾望。

我們也分享了一個人的幸福感和快樂的來源,慾望的滿足可以帶來快樂,但只有跟價值結構一致的行為,才能獲得幸福。慾望層次越低,滿足方式越單一越固定;慾望層次越高,滿足慾望的方式越靈活,越多樣,如果你有強烈的精神慾望,那麼你就可以獲得思辨的所帶來的幸福感。

那今天我們利用這個思維框架,來分析一個好的人生觀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點,大多數人認為三觀要正?但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呢?我先來講一個故事,有一天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問一個路人。

他說:道德究竟是什麼?

那個人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蘇格拉底反問:為什麼和敵人作戰時,我們的將軍卻千方百計去欺騙敵人呢?

那人回答,欺騙敵人是道德的,而欺騙自己人才不道德。

蘇格拉底又追問:“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

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是道德的。

於是,蘇格拉底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那究竟用什麼來說明呢?

最後,年輕人才恍然大悟,要明白了首先道德是什麼之後,你才有可能做一個道德的人。這就是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你沒有關於美德的知識和觀念,就無法做一個有美德的人,也就沒辦法體會美德行為帶來的幸福感,只能滿足於低層次的快感。

怎麼判斷一個人三觀正不正?滿足這兩個原則,才是關鍵

其實不管是道德觀、人生觀還是世界觀等等,都是一些觀念的集合,我們經常說,一個人三觀要正,其實三觀正不正,或者說一個人的三觀好不好,主要取決於兩個原則:觀念的豐富性和觀念結構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