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切關係,皆是“交換”

《脫口秀大會》有一個講“社恐”的段子,鳥鳥談到內向的人有多害怕跟人打招呼時說:“就算自己被老虎咬了,都很難立刻呼救。因為沒人救,頂多可能會死,而如果有人來救,還得跟人打招呼。”

在手機能夠滿足大部分需求、人與人越來越沒必要面對面的今天,有越來越多人被稱為“社恐”。

不願社交、不敢社交、不能社交。

而瓦妮莎·範·愛德華茲在

《吸引》

一書中提出了

“人際智商”

的概念,也就是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能力。

一切關係,皆是“交換”

瓦妮莎·範·愛德華茲

|湖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認為,

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好好相處,但你可以擁有跟任何人都能好好相處的能力。

人際智商高,你會知道如何給客戶、同事和朋友留下良好而持久的第一印象,如何變得更自信、更有掌控力、更有魅力。

研究表明,高人際智商的人比處於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賺29000美元。人際溝通能力強的人,他們的快樂指數比能力一般的人高出42%。

一切關係,皆是“交換”

社會心理學家烏利爾·弗拉有一個“人際關係的資源理論”,他認為,

所有的人際互動實際上都是一種交易,人們合作是為了相互給予和獲取資源。

但是,這裡的“交易”並非人際關係間那種冰冷的生意交換。

我們都嘗試在人際互動中找尋真正能滿足自己的東西,也更願意維護雙方獲益的關係。“資源”包括實體資源,比如金錢、食物,也包括無形的情感資源,比如愛、建議和地位等等。

我們需要各種資源來維持生存和發展,而社交就是人們進行資源互換的過程。

一切關係,皆是“交換”

那麼,我們想要從人際關係裡獲得哪些資源?

弗拉研究團隊建立了源自童年的6種層次需求理論,分別是:

資訊:包括建議、想法、觀念和教學;

物品:有形的物品和材料;

金錢:錢幣、貨幣和有貨幣價值的物品;

地位:權責、讚許和帶有自豪感的頭銜;

服務:支援、關心、給予舒適的溫暖;

愛:影響、接受、喜愛。

人們在交流過程中,一直就在這幾類資源中相互索取和給予。

舉個例子,你請朋友吃飯,希望聽聽他的想法和建議,這是用金錢來換取資訊;

在同事幫我們完成專案以後給他一個贊,這是用稱讚的地位來換取服務……

價值交換是每段關係的核心動力,當資源交換不平等時,關係就會變得脆弱,建立起平等的資源交換關係,人與人才能越走越近。

比如一對夫妻之中,一方付出的愛沒得到回報,就會產生怨恨。而假若一個人只能接受卻毫無機會付出,他也會感到窒息。

工作中,老闆給員工發工資,他希望員工能回報以相應的勞動。如果老闆工資付得少,員工會生氣;如果員工付出得少,老闆會生氣。

根據資源交換理論,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對方的需求,找到關係的推動力。

假如你要激勵孩子,首先就要弄清他最看重的是什麼,是資訊(學習、應用新技能或是得到潛在的知識)、地位(被尊重、得到老師的讚美),還是金錢。

一切關係,皆是“交換”

有些人之所以難相處,並非性格使然,而是彼此的價值觀不一致,也就是你們所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書中講到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位父親帶著8歲的女兒走在街上。他們看到街角有個小男孩在賣狗。

父親還沒來得及拉住女兒,小女孩就衝過去把小狗抱在懷裡了。

父親心想,這下可麻煩了。

他對男孩說:“孩子,小狗怎麼賣?”

小男孩說:

“這隻狗是世界上最好的小狗,我賣1000美元。”

“1000美元?瘋了吧!”這位父親感到震驚,“麻煩講講道理,給個合理的價格,那我就買下了。”

小男孩還是說:“不好意思,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好的小狗,就得賣1000美元。”

這位父親和小男孩討價還價了將近20分鐘,可小男孩就是不肯鬆口。女兒在一旁大哭大鬧,於是父親決定之後再單獨過來,這樣他講起價來才更有優勢。

一切關係,皆是“交換”

第二天父親一個人來了,小男孩還是坐在街角,籃子裡放著他的小狗。

男人說:“好吧,看來你昨天坐了一天也沒人買你這1000美元一隻的狗。你也考慮了一天,現在是不是可以便宜點賣給我了?”

“不行啊先生,這小狗值1000美元,因為我覺得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小狗。”小男孩還是堅持不肯降價。

又周旋了10分鐘左右,無果,這位父親只好空手而歸。

幾周後他看到小男孩正和夥伴們踢足球,他叫住了男孩說:“孩子,小狗賣出去了沒?”

小男孩跑過來說:“那當然!”

這位父親很震驚:“真的嗎?你1000美元賣出去了?”

“是啊!”他回答說,“有個女孩用兩隻500美元的小奶貓跟我交換了。”

對小男孩來說,兩個500美元的小貓咪比1000美元的鈔票值錢多了,而成年人往往只關注到客觀的貨幣價值,忽略了情感價值。

但是對於這位父親來說,知道驅使對方的價值是什麼時,交易就變得容易多了。

一切關係,皆是“交換”

在6種資源中,每個人都更看重其中的一種,這就是我們的主要價值觀,也是我們選擇、行動和慾望背後的動因。

按照這種邏輯,我們會找到自己在工作、社交、親密關係中最看重的價值。

在工作中,什麼樣的工作內容能讓你找到意義?你希望從工作中得到什麼?工作時,你最有自我價值感的時候是怎樣的?

在社交中,和朋友在一起,你最享受的是什麼?如果在互動中增加一種元素,能獲得更愉快的體驗,你會增加什麼?好朋友對你做些什麼事,能讓你有最大的滿足感?

在親密關係中,你們感情中最好的部分是什麼?伴侶給過你最好的禮物是什麼?和伴侶在一起,最有自我價值感的時候是怎樣的?

找到自己的主要價值觀,我們才會得到最大的滿足;找到對方的主要價值觀,對方才會願意繼續和你交往。

一切關係,皆是“交換”

書中講到一個案例,約翰競選議員,想要找馬特幫忙做競選活動執行。

約翰想要得到的是幫助和支援,包括幫他聯絡捐款人、製作傳單、上門走訪等等;馬特想要的是什麼呢?金錢、地位,還是資訊,希望得到業內人士的指點和經驗?

約翰瞭解到,馬特希望積累競選活動的經驗,他猜想,馬特的主要價值觀可能是資訊,於是在寫給他的邀請信裡就著重講到了這一點。

“這不僅是初級志願者的工作,而且是你進入競選活動、瞭解競選內部運作的絕佳機會。你將為團隊做不同決策、想創意,而不是單純地做苦力活。”

馬特收到信後很開心,立刻約他見面詳談。

如果說人際交往的本質是“資源交換”,那麼資源並不侷限於有形的金錢、物品,更包括無形的資訊、觀點、支援、關心、愛。

如果社交能

讓我們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源包,那麼交往就是一件互相成就的愉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