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人過於忠厚,不存我心,把心裡的話都掏出來,終會被小人利用

古人在談及人生和歷史的經驗教訓時,多次談到這樣一句話,即:“君子慎言,禍從口出。”就是說,作為一個君子,不要對人、對事妄加評說,有些事自己心裡明白就行,有些話能不說就不說。說話多了,往往會有失誤,或者攻擊了別人,會給了別人攻訐的口實。

為人過於忠厚,不存我心,把心裡的話都掏出來,終會被小人利用

因此,洪應明先生道:“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意尤並集;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勿躁,寧拙無巧。”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謹言慎行。即使十句話你能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但是你說錯了一句話就會立刻遭人的職責;即使十次計謀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獎賞,可是其中有一次失敗,埋怨和責難之聲就會紛紛到來。

為人過於忠厚,不存我心,把心裡的話都掏出來,終會被小人利用

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為人寧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不驕不躁,寧可顯得笨拙一些,也絕對不自作聰明,喜形於色溢於言表。

人際關係是那樣的難以處理,有時你以好心規勸別人,不料會惹惱別人,輕則傷和氣,重則引火燒身。君不見在紀實性報告文學乃至小說中,有些人喜歡對號入座嗎?有些作品所引起的轟動及很多當事人的職責和訴諸法庭,豈不使寫書的人噤若寒蟬?

如果說一句話而壞風俗,而損名節,而揭人隱私,這樣的話,害處就太大了,離災禍臨頭也不遠了。這樣的話,是斷然不可說的。

為人過於忠厚,不存我心,把心裡的話都掏出來,終會被小人利用

一個人有缺點,有錯誤,你不妨指出來,讓他改正,但前提是你必須真正瞭解對方,他能接受你的批評。不然,你說也是白說,還會結下仇怨。如果你還多言,可真是“鹹吃蘿蔔淡操心”了。

“譽我則喜,毀我則怒”,本是人之常情。聰明的人知道別人可以譭譽加於我,我不可以譭譽加於人。

唇齒之傷,甚於猛獸;刀筆之烈,慘於酷吏。只是一句話罷了,卻可以侮辱一個人,並辱其子孫,並辱其祖先,傷害了一個人的感情,會積攢數世,不但一般人都會尋機報復,就是天理也不容啊!

為人過於忠厚,不存我心,把心裡的話都掏出來,終會被小人利用

用偏見來論說古今的大道理,仗著小聰明來談說天下的大事,只此一端不及其餘,其實於理不通,於事不周,而又對批評意見聽不進去,私逞其強,剛愎自用,這是天下的大害。

沒有善惡之心,常作諂媚之態,工逢迎之計,習善柔之辭,這種人不僅難成氣候,最終會害人害己。為人過於忠厚,不存我心,把心裡的話都掏出來,逢人便是知己,終會被小人利用。

俗語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言辭上,也應如是。

為人過於忠厚,不存我心,把心裡的話都掏出來,終會被小人利用

一個非常忠厚老實的朋友曾說,他剛入職一個單位時,對很多東西看不慣。他不是過於挑剔的人,一些事太明顯了。

他對幾個平常關係還不錯的同事講,可別人總是附和,或想方設法把談話內容深入,結果他的一肚子牢騷一字不差地傳到單位領導的耳朵裡,慢慢地,別人都不再與他交往了。他呢,也把自己封閉起來了。禍已從口出,水潑在地上,還能收回來嗎?

為人過於忠厚,不存我心,把心裡的話都掏出來,終會被小人利用

當人人都存有戒心時,會對別人說的話仔細品味,誤解的時候很多。同樣一句話,在不同場合,對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中華民族又是一個缺乏幽默感的民族,你偶爾說一句幽默的話,可能會讓人不快,你也吃力不討好。

呂坤在《呻吟語》中說:“到當說處,一句便有幹鈞之力,卻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此雖十緘也不妨。”這充分說明,保持沉默比說許多廢話有益處。

為人過於忠厚,不存我心,把心裡的話都掏出來,終會被小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