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年少不喜魯迅文,讀懂已是文中人

讀書的時候,語文課本里總會有魯迅的文章,而且是重點篇目。老師會在課堂上一遍遍講解,也要求課後多讀。當時為了考試得分嚼蠟一樣地讀了。覺得孔乙己是個讀書讀傻了的人,還不講誠信,把人家僱他抄寫用的書、筆賣了換酒。阿Q是個吊兒郎當的農民,只要吃飽了就整天傻樂呵。祥林嫂失去了兒子值得同情,可是又整天嘮裡嘮叨地讓人心煩。在老師劃重點反覆講解的情況下,考試時才能勉強答出人物的特點。

年少不喜魯迅文,讀懂已是文中人

畢業多年,偶然重讀魯迅的小說,瞬間生出一種別樣的感覺。文中那些從前無感的人物,隔著百年的時空,栩栩如生地立體起來,彷彿就是我、你、他。

工作上有了一點微不足道的成績,就覺得意氣風發,別人禮節性的表揚都會有成就感,甚至新買的衣服、鞋子被誇漂亮都會高興一陣子。這種“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平庸的我過得還算快樂。

年少不喜魯迅文,讀懂已是文中人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樂,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說出了生活真實的樣子——我們真的沒那麼重要,在或不在別人都一樣生活,我們沒什麼影響力,也不是無可替代。

年少不喜魯迅文,讀懂已是文中人

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愛嘮叨的“祥林嫂”,一遍一遍地訴說自己的“重要事”,其實在聽者心裡連微塵都算不上。

年少不喜魯迅文,讀懂已是文中人

還有保守的七斤,懦弱的涓生,麻木的看客,好像就是我們身邊的人或我們自己。

藝術來源於生活,雖然距離魯迅生活的時代已有百年,可是這些文章在今天讀來仍有現實意義。我們要學習魯迅,勇於剖析自己,不做作,不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