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羞恥和內疚是破壞力最大的負面情緒

羞恥和內疚是破壞力最大的負面情緒

羞恥和內疚是導致低自尊的主要情緒。

事實上,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被羞恥和內疚的感覺束縛在有限的人際關係和經歷中,困在其中,度過一生。

羞恥和內疚截然不同:

羞恥

是我們自認為天生就在某方面低人一等時所感受到的情緒;

內疚

則與我們的行為有關,例如,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或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時的情緒。

這些不真實的、消極的情緒通常是

被內心的批評聲

激發出來的,常會降低個體的自尊感,讓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磨滅了自珍自愛之心。我們要想克服羞恥和內疚,需要在這些情緒剛露頭時就

辨認出它們

,然後揪出(在其背後支援和強化它們的)內心批評聲。

羞恥

羞恥是在兒童早期就發展出來的一種原始感覺,它甚至可能在兒童學會說話以前就出現了。

這種感覺根深蒂固,堅信自己天生就很糟糕、不值得被愛。它讓人沮喪抑鬱,因為你好像對此無能為力。

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因為自己渴望情感(例如想要被觸控、被愛、被人真正看見和理解)而感到羞恥。此時,我們會想要掩藏自身發出的所有訊號,因為這些訊號可能會向別人洩露出我們不夠好的真相。

如果父母對於裸體和人的身體有負面的看法,作為孩子的我們會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觀點,並且對自己的身體和性體驗產生羞恥感。

例如,研究表明,嚴厲的強迫式的如廁訓練會引發孩子的羞恥感,並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表現出情緒障礙或性障礙。

這種對於自己身體和性的負面情緒通常會持續一生,而且可能會給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帶來嚴重的問題。

羞恥和內疚是破壞力最大的負面情緒

內疚

內疚可以定義為,當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行為、想法和感覺,認為自己做錯事或傷害到其他人,因而產生自我批評時的情緒和態度。

暗地裡祈禱壞事發生在不喜歡的人身上、在競爭中打敗對手,或取得高於朋友或家人的成就,都有可能讓我們在開心的同時感到內疚。

但是,當我們感到內疚時,即便知道是自己的錯,也不必因為行為的負面影響而攻擊自己。更有建設性的做法是,找出加劇內疚感的內心批評聲,對自己和他人寬容相待,制定在未來做出改進的方案。

內疚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都會給人們造成內心的衝突。

種是因為要去實現目標,追求願望而產生的(神經質內疚);

第一種內疚感來自於,人們覺得只追求自己的個人和事業目標“太過自私”,不應該忙於追求讓自己滿意的生活。

另一種是因為放棄和逃避真正的生活而產生的(存在性內疚)

如果我們屈服於這種內疚感,剋制自我實現的傾向,消極被動地,或只是在幻想中尋求滿足,第二種內疚就被喚醒了。這種痛苦的情緒是悲傷和悔恨的混合體,標誌著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都已經偏離了實現自身願望、理想和價值觀的航線。

我們所有人都處於內疚的這兩種形式之間,而它們決定了我們人生經歷的範圍。

當我們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被動地生活在別人替我們寫好的劇本中時,往往會經歷

神經質內疚

。然而,如果我們被這種負疚感壓垮,開始放棄自己的標準和價值觀,或是從一段很有價值的關係中退縮出來時,也許又會經歷

存在性內疚

羞恥和內疚是破壞力最大的負面情緒

理解這種感受的來源,找出觸發和強化它們的聲音,就能夠終止自我攻擊,重新獲得對自己的關愛。

內疚的來源:

“我不配”

很多人都體驗過以內心批評聲為形式的

神經質內疚(

即因要實現目標,追求願望而產生的內疚感)。如果在人生早期遭受過多的挫折或情感剝奪,人們往往就會構建出消極的自我形象,在成年以後,就經常會主動逃離愉悅的體驗、限制自己的生活邊界,因為我們的內心批評聲會告訴自己“我不配快樂”或者“我不配成功”。

因追求夢想而內疚

內疚出現在生命早期,往往是由孩子追求一些簡單的需要(比如需要照顧、親近的感情和關愛),但卻遭到父母的拒絕而導致的。

當孩子在滿足願望和需要的過程中受挫時,他們不可避免地會責備自己需求過多,同時產生內疚感。

因“生而為人”而內疚

我們內化了父母在批評、懲罰和拒絕我們時所表達的消極言辭,並將其轉化為自己內心的批評聲。

例如,如果我們不受父母歡迎,或是出生在父母生活艱難的時期,就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覺得自己是個負擔,在成年以後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從更深層面來說,我們可能會僅僅因為自己活著而感到內疚。

因比家人優秀而內疚

當自己獲得的成就超過父母時,許多人會體驗到痛苦的內疚感和自我攻擊。雖然不一定總是如此,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容易對與自己同一性別的父母感到內疚。如果相比於家庭成員,我們在財務上或事業上獲得更大的成功、擁有更多的朋友,或是享有更美滿的愛情,就可能陷入焦慮,甚至懊惱和自責。

人們常常因家人失敗而自己卻獲得成功產生內疚感,進而觸發了消極思維或自我攻擊,如:“你以為你是誰?你覺得你比別人更優秀嗎?你只想著自己。”

羞恥和內疚是破壞力最大的負面情緒

向羞恥和內疚宣戰

戰勝內疚,需要挑戰令我們感到羞恥或內疚的內心批評聲。

一個人越是善於識別並對抗這些破壞性的想法,就越能夠自由地追求想要的生活。在辨識與內疚感有關的自我攻擊時,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

這種聲音與道德無關,它是非理性的、不合邏輯的,並且自相矛盾的。它會令我們在做事時自我設限,事後再來譴責這種自我設限,由此將我們置於一種“橫豎都是輸”的境地。

如果內心的批評聲真的體現了道德,它就不會用諷刺和嘲笑的語氣,也不會有嚴厲、懲罰的性質。這種聲音中的“應該”和“理當”給我們造成了巨大壓力,瓦解能量和行動力,而不是激發我們採取行動、改變現狀。

所有人都曾體驗過自我實現和自我設限之間的衝突,但通常意識不到正是羞恥和內疚將我們囚禁於這一衝突之中,將我們與過去捆綁在一起。

洞悉消極思維與早年生活的關聯,可以讓我們對痛苦情緒背後的內心批評有更深入的瞭解。

更多心理問題諮詢,請聯絡紅石榴心理導師助理微信:18011598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