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世界並非“非此即彼”,我們並不是完美無缺,也不是一無是處

世界並非“非此即彼”,我們並不是完美無缺,也不是一無是處

01、童年的創傷

小東的父母在他五歲時離婚了,對此,他認為自己就是導致父母離婚的“罪魁禍首”。於是,他從中汲取的教訓就是,因為我不聽話,所以爸爸離開了我。我決不允許自己再不聽話了。

還有,他的哥哥小安曾經因為學習成績差而不得不留級,小東清楚地記得,為此,父親曾經聲色俱厲地向哥哥表達了他的失望之情,而且還把他哥哥當成“廢物”。

為此,他的哥哥感到很傷心,一連好幾天都是在哭泣中睡著的。

還有一件事就是,小學五年級時,小東曾因為一篇文章在學校的徵文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可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當他興高采烈地把此事告訴父母時,他們只是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不錯啊,繼續努力”。

父母的言行令小東感到失望,也深深地傷害了他。透過這兩次經歷,小東得出了這樣一種結論:

他是否能夠獲得他人的關心和愛,全都取決於他是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此以外,即便是他表現還可以,他都無法贏得他人的關愛。

世界並非“非此即彼”,我們並不是完美無缺,也不是一無是處

02、世界不是非此即彼

所以長大後的小東無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家裡,每當受到他人的批評和指責時,他往往都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以批評回擊對方。這樣做的結果只有兩個:矛盾加劇,或者讓對方屈服。

小東覺得,要麼我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要麼我就是一個令人厭惡的一無是處的人。所以他不能接受他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他覺得自己絕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而且,有時即使是在他明知對方說的並沒有錯的情況下,他也依然如此!

為此小東得罪了一些同事,跟家人相處也不是太融洽。小東也想改變自己的這種行為,只要別人說的是對的,自己就接受,自己又不是完人,也可能會犯一些小錯啊。

但是隻要下次再遇這樣的情況,他依然如故。小東意識到自己的這一行為其實植根於他的一種信念,即一個有價值的優秀的人從來不會令其他人感到失望或是辜負他們的期望。

他擔心如果自己沒能滿足某人的期望,對方就會將他拒之門外,甚至否定他的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擔心他會無法接受不合格的自己。

面對來自他人的批評和指責,小東堅決認為這些批評和指責都是不正確的,或是別有用心的,唯有如此,他才不會因為內疚或慚愧而感到於心不安。

他一定要在外人面前保持成功者的形象。他不能接受自己的錯誤與失敗。這樣就會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與關愛,他的內心不能接受這樣的自己。當他意識到這些時,他很痛苦。

世界並非“非此即彼”,我們並不是完美無缺,也不是一無是處

03

、改變認知,解決問題

小東想要改變卻又做不到,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首先小東要和父母和解,改變認知。

跟父母談談過去的事,當小東去跟母親聊起過去的事時,他的媽媽告訴他自己當時想法就是:對孩子,不能太過誇獎,怕小東因此而驕傲,所以她的母親縱然心中非常高興,也只裝著輕描淡寫地誇了他一下。

對於他的哥哥,父母更是奉行了“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理念來教育孩子,但他們內心是非常愛兩個孩子的。但卻用錯誤的方式影響了孩子這麼多年。

所以一切並不像小東所認為的那樣:愛是有條件的,是短暫的。只不過,有時候,他人表達愛的方式是他所無法理解的。幼時的經歷使小東對人際關係產生了一種狹隘的思想。

多年來,他其實一直都生活在這種狹隘的原則之中。當他明白了這一點,並且找到了解決童年經歷的正確方法之後,原本因為自我認知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心理自然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小東透過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經歷,最終放棄了過去那種非此即彼的自我認知,成功地緩解了內心因為害怕辜負他人期望所產生的恐懼和不安。

在這種更加平和冷靜的心態之下,他終於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用另一種不同於之前的方式來回應別人了。

創造積極樂觀的生活經歷。

在重新認識過去經歷的同時,小東還可以有意識地創造新的積極向上的生活經歷,從而鞏固這一樂觀的行為方式,堅定信念,使自己能夠繼續從這一不同於從前的角度來審視自己。

尋求他人的監督和幫助,借他人之手鼓勵並鞏固你的這種新行為。

在自我改變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壓力,小東很有可能就會立刻繳械投降,又回到過去的那種模式中去,你時你可以讓你的朋友同事家人來監督和幫助你,提醒你。

對自己表示同情。

生活並不輕鬆。小東還需要的只是一點點同情心——一種來自自己的情感共鳴。

接受自己,完整的自己——這其中包括我們犯下的錯誤,經歷過的失

我們的缺點和脆弱的時刻,自私的行為或想法等等,原諒自己,這也是我們找回自我平衡以及成長的關鍵一步。

世界並非“非此即彼”,我們並不是完美無缺,也不是一無是處

我們也會從這一刻開始,努力讓自己做得更好。

村上春樹說:那些艱難的時刻,都在日後開花結果。

參考資料:《高難度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