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魯迅《祝福》:悲喜自渡,他人難悟;萬般皆苦,唯有自救

01

《祝福》是收錄在魯迅《彷徨》裡的一篇小說,它主要講述了一位女僕——祥林嫂的悲慘經歷。

魯迅《祝福》:悲喜自渡,他人難悟;萬般皆苦,唯有自救

祥林嫂第一次來四叔家做工時,死了丈夫,是個寡婦。她的第一任丈夫比她小十歲,文中雖沒明說,但按照年齡推斷,她應該是個童養媳。

她做工很勤快,幹活麻利,四嬸很喜歡。可是後來,祥林嫂的婆婆找到跑出來的她,,領了她的工錢,把她綁了回去,逼她改嫁。

祥林嫂也是被綁著上花轎的,雖然她奮力反抗,額頭都撞了個疤,但還是屈從了。

她的婆婆用她的彩禮錢,給自己的小兒子娶了媳婦。再然後,聽說祥林嫂生了個白胖兒子,她也變得白胖了。

祥林嫂第二次來四叔家做工時,臉卻是青黃的,眼睛也失了神采。此時的她,第二任丈夫患風寒死了,兒子也被狼叼走了。

祥林嫂受了接二連三的打擊,做工沒那麼靈活了,記性也變差了。對此,四6嬸頗有微詞。

她還逢人便說,自己兒子是怎麼慘死的。起初,還有人能收起鄙薄的神色,擠出同情的淚來。

甚至還有些老女人跑過來,要聽她悲慘的故事,聽到淚花齊流,嘆息一番,才滿意而去。

但是,人們聽膩了這個故事,她才開了個頭,大家就知道她接下來的話了。自覺無趣的她,對這個故事也不再開口。

人們又因為她額頭上的疤,來取笑她“你那時怎麼就肯了呢”。主人家也嫌棄她晦氣,不讓她碰祭祀的事。

最終,祥林嫂被趕出了四叔家,淪落為乞丐,在一片熱鬧的年底“祝福”氣氛裡‘悲慘死去。

在我看來,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只是當時社會的冷漠麻木,她自身也有問題。

02

的的確確,祥林嫂跟大部分舊社會底層的女人一樣,既吃苦耐勞又忍氣吞聲。

魯迅《祝福》:悲喜自渡,他人難悟;萬般皆苦,唯有自救

她只是渺小如螞蟻,身份卑微。她沒有傷人一分一毫,卻只有被人隨意看輕的份。

因為她兩任丈夫都死了,她的兒子也死了。可這又不是她的錯,命運從來沒有放過她。

但是,祥林嫂錯就錯在,她在人前一次次敘說兒子阿毛的慘死。

她一次次把自己血淋淋的傷口展示給人看,換回來的不會是同情,只會是人們百無聊賴的生活中的消遣。

就像那些跑過來要她講故事的老女人,她們是真的憐憫祥林嫂嗎?不是的,如果真的憐憫,又怎會跑來揭人傷疤,再假惺惺地陪她掉眼淚。

她不過只是魯鎮的女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給勞碌的一天提供些口頭消遣罷了。

這從柳媽對她的態度就可看出,也是她建議祥林嫂去土地廟捐門檻,給千人踏,萬人跨,好贖了今生的罪過。

男人對她也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四叔也嫌她敗壞風俗,是不准她碰祭祀有關的任何東西的,“不乾不淨,祖宗是不吃的”。

就連她死了,四叔也怪罪她“不早不晚,偏偏這個時候,這就可是個謬種”。

祥林嫂對於這些歧視和偏見,是有過努力去化解的,她真的去土地廟裡捐了門檻。這般迷信與無知,企圖把救贖依託給神靈。

但是她不明白的是,悲喜自渡,他人難悟;萬般皆苦,唯有自救。

03

村上春樹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魯迅《祝福》:悲喜自渡,他人難悟;萬般皆苦,唯有自救

是的,作為一個成年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企圖用自己的悲傷,去換取他人的憐憫。就算人生再苦,想從其他地方解脫出來是不可能的,真正的放下唯有依靠自己。

向他人訴苦,對不懷好意的人來說,無關痛癢,甚或成為笑料;對真正關心你的人來說,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痛苦卻變成了兩倍。

與其訴苦,與其依賴別人,倒不如自己振作起來,時間會是最好的解藥。“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END-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