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助手迴應推遲原因,墓前的一句話令人感動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最喜歡的一句話,現在永遠地留在了袁老遺像背後的巨石上。

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助手迴應推遲原因,墓前的一句話令人感動

有網友感慨沒想到已經過去半年了,在這半年裡才確立了袁老的下葬歸屬,對於他的緬懷是每個感恩之人的思緒。

他讓我們明白了糧食的重要。

袁院士離世降臨半年

袁隆平院士的一生都致力於“禾下乘涼夢”,在老人家的最後一刻沒有留下遺言,僅僅是對雜交水稻的事業念念不忘著,那一天是2021年5月22日,他在湖南長沙離世。

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助手迴應推遲原因,墓前的一句話令人感動

對於這位老爺爺的懷念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停止過,很多人都不相信時間已經過去那麼久了,11月15日,家屬還是選擇在湖南長沙的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骨灰安葬儀式舉行。

在安放儀式上,禮賓車緩緩前進,眾人捧蠟燭送行,在儀式上除了對老先生的深思懷念,更有近期來的研究成果分享,希望袁隆平院士能夠聽到這人間的吊念。

最終選擇長沙這城市

只有捱餓過的人才知道糧食的寶貴,現在的年輕人只能夠從影視中窺見當時的場景,在那個年代不說易子而食,溫飽解決是一個社會問題。

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助手迴應推遲原因,墓前的一句話令人感動

據報道袁隆平的墓前圍繞著稻穗裝飾,

墓蓋上方端正地擺放著兩碗米:

一碗白米,一碗粳米,只有他切實地為中國人民和國際上提供巨大的幫助,在碗上還寫上一句:“願天下人都能吃上飽飯”。

這些細節都簡單又純樸地表明瞭袁老的一生功績,從今天起,長沙這座城市將承載他的夢想,成為這個城市光輝的回憶。

民以食為天,他的功績不容忽視

在儀式上公佈了近期雜交水稻的進展讓人欣喜的是,這個夢想已經不遠了,從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至今,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助手迴應推遲原因,墓前的一句話令人感動

在此之後的1976年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都大幅度的提高,在那個時候袁老已經頂住了很多人的質疑,堅定地完成自己的夢想。

每一次的水稻增產他都十分關注,甚至於自己出資10萬元獎勵科研人員,在後來

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在2020年成功培育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

他不僅僅是在國家內推行,更是遠赴周邊國家進行指導培育,成功讓當地的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為什麼會那麼懷念袁隆平

一生致敬科研人員,而袁隆平就是科研人員的代名詞,他的一生都在圍繞糧食產量做文章,沒有因此享受多大的富裕生活,常年都是在工作室與科研人員一同奮鬥。

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助手迴應推遲原因,墓前的一句話令人感動

在人民的心中,袁隆平三個字已經被深深地烙印在心中,每個人都尊稱一句袁爺爺,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不敢相信他已經離世那麼久了,從長沙舉行的追悼會到現在的安葬儀式,不少人都自發地前往長沙緬懷偉人。

儒家說,一個人修煉到了聖人狀態,就會“無物,無我”,“與天地相感通”就會“光明澄澈”,“從容中道”,達到一種極為自信、極為愉快的情感狀態。

對於袁隆平院士的情感,更多的是佩服和崇拜,如果有一個聖人標準的話,我想他已經達到了。

最後的獨白

馬斯洛說,當一個人充分自我實現時,也會體驗到一種難言的愉悅,欣喜若狂、如醉如痴。

我們常說志存高遠,在那個時候的袁隆平院士便是做著別人都不願意相信的事情,他告訴我們立志對於一個人人格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

被人尊稱為半聖的曾國藩也就立志一說講述了一番至理名言:“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業。如居室然,宏大則所宅者廣,託庇者眾。誠信則置趾甚固,結構甚牢。”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偉人魅力,就是立下了不斷為之奮鬥的最高遠志向,對於袁隆平的緬懷不僅僅應該停留在保護食物安全的問題上,更應該學習志向的確立。

我相信不管過去多久,袁隆平院士對於中華民族的貢獻是不會被遺忘的,在未來的水稻研究之中也會不斷突破,不辜負袁老的在天之靈,感恩有袁爺爺,不至於遭受三餐不繼的過去。

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助手迴應推遲原因,墓前的一句話令人感動

作者:江郷貳的獨白

配圖:新聞報道&網路照片

每天分享一篇文章,如果你喜歡時事,點選關注即可閱讀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