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個人,一輩子,乾的怎麼樣,為人處事怎麼樣,老百姓在他過世之後會有一個綜合評價|《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一個人,一輩子,乾的怎麼樣,為人處事怎麼樣,老百姓在他過世之後會有一個綜合評價|《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15。25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老百姓的口碑。誰毀誰譽,說的是誰?誰被毀了?誰被譽了?錢穆、楊伯峻等人認為,是孔子毀別人、譽別人。但是,朱熹《論語集註》卻是這樣說的: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直道,無私曲也。言吾之所以無所譭譽者,蓋以此民,即三代之時所以善其善、惡其惡而無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實也。筆者理解朱熹的意思,是別人在毀或譽孔子。這樣解釋,就可以與後面的“斯民也”聯絡起來。這些人不僅毀或譽孔子,也毀或譽別人。正是這些毀或譽,才保證了夏商周三代的社會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

這些人是誰?是普通百姓。這些人的毀或譽是什麼?是老百姓的口碑。俗語說,金碑、銀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個人,一輩子,乾的怎麼樣,為人處事怎麼樣,老百姓會有一個綜合評價。這個評價不會早出現,而是等到這個人過世之後,才會傳出來。帝王將相、聖人先哲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就是過世之後,老百姓對自己有一個好的評價,就是有一個好的口碑。這個口碑,不是靠權力的強制能夠得來的,也不是金錢能夠買來的。無論你生前費上多少心思,還是擋不住老百姓的口,也改變不了老百姓的口。帝王將相、聖人先哲最怕什麼?最怕老百姓的口碑。這也是許多人費盡心機追求的東西。他們建功立業,他們開疆拓土,他們安撫百姓,他們發展生產,要的就是一個好名聲,要的就是老百姓的口碑。這個口碑得來不易,誰也不願意留下千古罵名。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那是孔子把老百姓的口碑記下來了,不是孔子本人的毀或譽。如果僅是他本人的觀點,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了。

孔子本人也遇到了毀或譽的問題。應該如何面對呢?孔子是希望人們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功是功,過是過。孔子堅信,自己做的是正確的,老百姓能夠給予自己一個好的評價。至於那些做了壞事的人,那些品行不端的人,老百姓該毀的毀,該罵的罵。在他生前不敢罵他,他死了以後罵,罵他個千年萬年。後世的各種人物看到那些前車之鑑,總會有一些收斂的。

老百姓的毀或譽,就代表著社會的價值觀。它可以引導著社會沿著正常的軌道執行。這種價值觀,不是寫在書面上的,也不是宣傳出來的,而是跳躍在老百姓的嘴上。都說老百姓不開化,思想意識落後,可看看歷史,老百姓對那些帝王將相、聖人先哲的評價,什麼時候看走了眼呢?有一些存在爭議,但大部分的功與過,是分得很清的。罵名就是罵名,不是想改就能改得了的。

【筆者譯】孔子說:“我在別人那裡,受誰詆譭了?受誰稱讚了?如果有稱讚我的人,那他們一定是考證過我的人品與才能了。這樣的老百姓的存在,是夏商周三代能夠沿著正直的道路前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