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聚大荔·收藏背後的故事」我的收藏之路

文/李冬花

「聚大荔·收藏背後的故事」我的收藏之路

金錢對我沒有什麼概念。我只是喜歡一些老硬幣。

1980年從學校畢業,走進國營商業局百貨公司,兢兢業業上班,業餘時間練習業務硬功,堅持寫日記十年。1982年參加渭南市珠算比賽,名列第二名。1983年量布在第一門市部業務比賽,以26秒8量完30米白市布,榮獲第一名。1983年負責第二門市部針織業務工作,半年內在兩宜、合陽、馮村等趕集,在門市部大門外擺攤,在百貨大樓組織擺夜市賣貨,提前半年完成公司分配的全年任務,被李世居老師撰文刊載在“西安晚報”宣傳。連年是先進集體、赴縣先進個人。

1988年,我在收銀臺賣布料收錢,收到了1955年、1956年、1957、1959、1960……一些硬幣。隨著錢幣的更新,我便想到了收藏硬幣,開始每天下班,用紙幣兌換硬幣。我想,不論到什麼時候,硬幣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真版。

我利用休假去華陰玉泉院大路兩旁的商店、飯店、賓館,挨家挨戶兌換。路兩邊的錢兌換完,用了9千元。別人問我換硬幣的用途,我怕人家不換給我,就善意地欺騙說,我在學校門口賣雪糕,需要硬幣找零錢給娃娃。

換好硬幣,我拿不動,僱個小夥幫我送到回家的班車上。

「聚大荔·收藏背後的故事」我的收藏之路

從此,我就買了一本鑑別玉石的書籍,下班了就看,一頁。重點用紅筆劃個記號,做筆記。又買了關於木料、金銀銅鐵錫及各種瓷器品鑑別的書等等。越學越感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彷彿走進了各朝代的大世界,痴迷地不可自拔。

雖然沒有師傅,我自學,幸運的是我記超強,看一遍書,過目不忘。快快樂樂的,一走就是三十三年。

學習了三年後,我就下手收東西。我明白,收藏必須具備3個條件:淵博的歷史知識,超眾的膽量,雄厚的經濟基礎。

每個月休假,我都出門收古東西。

每當收東西沒錢的時候,我就去蘭州市裡炒貨廠拉散正林大板瓜子,批發給眾多個體商店。遇到過年過節,聯絡大企業、學校發包裝5斤的禮品盒。有一次我拉了400袋瓜子,天下起了大雪花,我讓車帶上防滑鏈,翻六盤山,一路讓司機把車開慢一點,一路戰戰兢兢,總算平安到家。秋季,買百餘條麻袋,去石槽收群眾的花生果,然後炒熟拉回家,僱幾位老人撿商品果,裝箱發賣外地市場。下角料,下班後在縣汽車站大門口賣。中秋節前後,又把大荔縣的蘋果僱河南禹州的兩輛十二噸汽車,拉向廣東、廣西、漢中等地。

「聚大荔·收藏背後的故事」我的收藏之路

家裡人和親戚都不支援。我的事全靠我的人緣和打拼。

收藏的路非常艱辛,吃盡人中苦,受盡多少難以入耳的語言。多少同行都幹不下去了。不是學識不到位就是錢不夠,有時候膽量也欠缺。

三十三年來,筆記做了236本。藏品包羅永珍。

1996年,我去洛南收東西,當時想,洛南交通不便,肯定是有好東西。

洛南鄉下的路非常難行,一邊是看不見底的峽谷,一邊是野刺叢林。我穿了一條新褲子,就開始爬山。羊腸小道。褲子爬得起毛了,雙手緊抓野刺攀登,胳膊被刺劃成無數條血線條。左腳打了一個血泡,右腳打了三個血泡。三個小時終於到達終點,出了一口長長的氣。走進一戶農家村,村子住的家戶很分散,一家距一戶都有一二華里路。我去第一家,家裡有80歲老大娘,有個30左右的兒子背了一捆硬樹枝剛踏進家門。我介紹了我的來意,老人拿出第一套大小額不同的紙幣,一會又找出來了一個宋代的奶油色上中下繞瓶的金線條圈擺件瓶。

「聚大荔·收藏背後的故事」我的收藏之路

作者年輕時的照片

在收藏幾十年的過程中,用手觸控每件藏品,細細品味它們的造型之美、紋飾之美、材質之美和古樸之美,會產生一種跨越時空的感覺,在歷經千百年滄桑的古董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身在收藏中,不管你多麼才華橫溢,學富五車,也感到知識的缺乏。不論你是專家、行家,閱歷豐富,眼力過人,但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遺存和日新月異的新科技面前,也會感到力不從心。收藏是一項知識密集型的文化高階活動,所謂“文眼識古玩,收藏品自高。”

2016年5月,去經陽鎮趕集。我和同行開著他們的車,一路上,我們三個說,誰今天收到了好東西,誰管大家的飯。我們淘寶都想遇見好的東西。到後,大家分散,各走各的路線,有的在市區地攤看,有的去周邊村莊。

我在鎮上一戶人家,東家把我帶到他家後院,廁所牆根放了一個魚缸,塵埃滿滿,看不清楚物件的原本面目。我用水洗淨,才發現是五大名窯(官窯、均窯、哥窯、汝窯、定窯)其中一個均瓷,心裡自樂,知道是宋代哥窯開片瓷後,撿漏了。當時帶的錢不夠,我怕別人收買了,趕快交了個定金。東家給我打了個收款紙條。我告訴他3天后,我來取東西。

下午大家在約定回家的地方等我。我說今天沒有遇見合適的古董,白跑一天。有一個行友收了一個清代銅壺,他管我們吃了一碗酸湯麵。

2020年河南開封文化平臺,為均窯瓷魚缸頒發了證書,現在展示一廳櫃檯,供欣賞。

藏品本身就是歷史的載體,展示出藏者無限的境界。

流年,不僅讓我收藏的是一件件珍品,同時也收藏了無數個故事和一段段經歷。

「聚大荔·收藏背後的故事」我的收藏之路

作者簡介:李冬花,民間收藏家,大荔家憶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