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切隨緣》:她用智慧去活夠了這個人生

在我淺薄的認知中以為患有癌症的人是整天躺在病床上,痛苦呻吟的狀態,又或者整日憂慮自己快到生命盡頭,毫無生機活力的模樣 。

可是我看到這樣一位神奇的老婆婆。61歲時患乳腺癌,70歲時宣佈癌細胞已擴散至全身,直到75歲才安詳離世,而在此期間她還主演了多部電影,皆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等相關獎項,直到去世前她還在探索自己的事業,從演員跨度到製作。

她就是樹木希林,從20歲開啟演繹生涯,近年來備受人們熱議的電影《小偷家族》《澄沙之味》《如父如子》中那位老奶奶。

《一切隨緣》:她用智慧去活夠了這個人生

圖片選自網路

《一切隨緣》是集合了樹木希林在面對疾病、家庭、愛情、工作時的感悟。即使沒有擁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婚姻,即使從未被癌症饒過,即使沒有擁有被上天眷顧的容顏,但她都過得漂亮,真實的詮釋了“有限的生命如何完全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

我好奇她的內心世界,這個鼓足勁地往前衝去發展自己的演藝事業,連病魔也未停止她的步伐的人,她的內心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她又怎樣去面對自己女性身份與家庭之間的關係?一系列的疑惑下我翻開了《一切隨緣》這本書。

“只要我把基礎打牢,這個家就不會散”

在搜尋關於樹木希林的資訊時,百度是這樣描述的:1973年兩人結婚,丈夫內田裕也1981年無故提出離婚,樹木希林提出上訴,並勝訴。在婚後的這38年當中,二人大約有30年是在分居當中度過的。

這是對令人奇怪的夫妻,或者說是那個奇怪的妻子。她看似如此固執,又分明沒有佔有慾。在《一切隨緣》中樹木希林這樣形容她與丈夫的關係:“

我們都是彼此的提婆達多

”。

用書中的話來解釋: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的表兄弟,最初他們在同一個教派內活動,後來提婆達多叛變,甚至想要殺害釋迦牟尼。然而,釋迦牟尼卻說,

正因為有提婆達多的存在,他才看到了原先看不到的東西。

就像這段婚姻中他們會互相大打出手,樹木希林卻說,“雖然我們曾經吵得那麼兇,我自己心中那片一直無法抑制的混沌部分,由於與內田這個總是火冒三丈的人針鋒相對而漸漸得到了淨化。”

以及在書中家屬代表致辭裡女兒提到被母親小心珍藏起來的一封父親寫給她充滿了感謝與愛意的信。

這是現在還年輕的我無法理解的感情。可是她說起自己曾生長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卻害羞到不敢跟人打招呼,習慣遠遠觀察別人。於是有了如今的她。我好像又能理解了。

因為這份悄聲無息的觀察是會發現很多人無法掩藏的表情和情緒,即使在最親的人身上也會被傷害和感受冷漠。那麼面對有愛意卻要離開的丈夫,那就保持距離就好了。即使是女兒,在察覺到她擁有自我人格的大人後,就不再過問她的事。

這是世上與她關係最親密的兩個人,樹木希林選擇了保持距離。沒有強求如普通家庭般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就像她自己所說的:

因為有“妻子”這個身份的限制,我自己就不會散漫放縱;也因為受我母親的影響,我相信只要自己把基礎打牢,這個家就不會散。

這種情感行為和認知應該是會被許多人不理解的,太過特立獨行,因為普世的思想中人應該與相愛的人在一起。但我反而覺得是因為她曾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浸泡過太久,在完成了世間賦予妻子和母親這兩種身份的責任後,沒有絲毫留戀迴歸到讓她可以獨自存在於這個世間的理由。

我欣賞這樣的決絕、乾淨,明明她內心充滿了“對人生的怠倦”,卻不肯輕易交出生命的權利,一定要以個人意志活夠才行。

《一切隨緣》:她用智慧去活夠了這個人生

圖片選自網路

“妙趣橫生,終歸哀寂”

在癌症面前,樹木希林說慶幸自己能生活在感受到死亡的現實中,可以在死之前,整理好自己不想留下的遺憾。

在年老面前,樹木希林說這也是上天對我們的恩賜與饋贈,會因此而感到踏實——終於可以看到人生的終點了。

在現狀面前,樹木希林說幸福不是“恆之有物”,而是“自行發現之物”。

這些想法自然是跟她自小的經歷。在《一切隨緣》中就樹木希林講到以前讀書的女校屬於淨土真宗系,校旁有鬼子母神,她去看過法會。從小佛教就她不遠。而一個人生活後發現一天沒跟人說話時會念唸佛經。

可能在別人看來這樣的生活是多麼無趣,但在我看來是她過早接觸和察覺到世界的本質,於是接近情愛又迫使自己遠離,不沉浸苦海;於是上了年紀後開始精簡家中物品,消化年輕時過度佔有心;於是努力工作不顧病痛,只為充分燃盡自身的力量。

可以說她在丈夫身上得到淨化,在女兒身上得到責任,在工作上得到滿足。每一種是羈絆,每一種是關係,但它們終會走向破滅,因為她明白人不可能擁有什麼永恆的東西。而離開這個世界就是夢境清醒時。

回想我們經常談論死亡這個話題時,到底是懼怕死亡本身,還是它背後牽扯出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或是慾望?又或者僅僅是不願承認沒有永恆?

我突然很認同樹木希林在《一切隨緣》中寫道的,“

日本人有種‘物哀’的意識,不管過著怎樣的人生,我們每個人最後都將‘終歸哀寂’。

《一切隨緣》:她用智慧去活夠了這個人生

圖片選自網路

“此身皆是眾神”

如果你見過樹木希林的照片,會發現她並不是長相姣好的女子,放在電影行業本該是湮沒在人群中的,卻因本人的精湛演技慢慢被眾人關注。

但在《一切隨緣》中她說起自己一開始其實對演戲並無興趣,也沒有想過當主角。她看得明白,認為主角和配角不過是臺詞多少和出場費高低的區別,再加上即使不拿這份工資,也可以靠房租活下去,所以這方面她的慾望並不深。

而這也造就了樹木希林的演戲底氣,跟今天的很多年輕演員不同,不需要為了生計忍氣吞聲,可以純粹地去享受演戲這門樂趣,讓每次演戲對她來說是成長,是滋養。

以至於在電影《小偷家族》中樹木希林將頭髮留長,扮成一個嚇人的老太婆,甚至在電影中用牙齦去咬橘子,只為了展現人類老去,走向破滅的過程。這對於許多老年人來講都是感到難為情的,甚至像書中說“對於女演員來說,這比赤裸還丟人”。

可她毫不在意,只為真實呈現老年人真實的變老模樣,這既是作為演員的盡職,也同時表現出她作為一個人對這一切變化的淡然。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整個社會對每一個家庭寄予的養育觀與情緒觀都會傳達對悲傷的不喜,這延伸出的還有對老年人的喪失的掩蓋。

但在樹木希林這裡,她認為能慢慢變老很好,以及

過了60歲就像過了60歲的樣子,就應該存在這樣一種適宜的人之美

在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中就講到在他祖父那個時代,老人的位置一直處於被受尊重,並受到眾多子女照顧,並未因衰老而喪失作為人的尊嚴。

而現在許多國家的年輕人都更傾向於將無法自理的父母送至養老院,讓專業人士去照顧,雖也跟家庭經濟有關,但實際上無論以什麼方式照顧老人,大部分照護者都無意深入瞭解老人的內心需求。

就像《一切隨緣》中樹木希林提到日常中自己會盡量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給自己家中安裝無障礙設施,以便將來可以使用輪椅,又或者積極為自己彌補遺憾,簡化家中的物品,以便她死後方便兒女善後。

而這一切的作為,是看似不合時宜的努力,是在年輕人面前顯得可憐或不自量力,卻是一位老人在極力維護自己的隱私,是為把握住控制生活能力的展現。

這是人生的殘酷嗎?當然不是,這是為了讓人類去歷經這份“如薪盡火滅”的有限,在終了之時俯瞰大地,看清自己是否投身其中,活得滿足與清明。

此身即是眾神

”。用希林奶奶的說法是,

我們各自都擁有類似神靈的信仰,這是我們完成各自職責的依託,而這些信仰與眾神相通。

這樣說來,我們走人間這一趟,當將此身為饋贈,即便經歷苦難,也應內心明境,踏實雙腳走下去,直到達到終點。

如若不然,用慶山的話:

人生無常,時間有限,無法具備堅定的心力,老去便是一種慘淡與軟弱

感謝這本來自樹木希林奶奶的人生智慧之書《一切隨緣》,讓我們在這個製造焦慮、避諱苦難的世界中,不再以軟弱為恥、被責任為窒、因死亡為懼,而是盡情去體驗這場有趣人生。

——完——

作者簡介:華絕代的四喜,寫作者,閱書寫感悟,希望所寫內容幫助人成長,給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