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漢文帝霸凌發掘,墓中文物揭開“文景之治”真面目,顛覆傳統印象

“從人類在洞壁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便一直存在,我們不曾真正死去。”

這是電影《發掘》中的一句臺詞,該片透過考古學家的視角,向人類生生不息的文明致敬。

也讓觀眾明白,考古的意義不是為了挖掘出價值不菲的珍寶,而是探索生命的足跡,這件事值得傾其一生,浪漫且偉大。

當一件件稀世之寶赫然現世時,我們離歷史真相則又近了一步,使我們

“穿越”回千年之前,看看千秋歌功的盛世究竟是何種景象。

漢文帝霸凌發掘,墓中文物揭開“文景之治”真面目,顛覆傳統印象

最近,漢文帝霸陵被找到的訊息衝上熱搜,因為這一重大發現糾正了一個流傳千年的錯誤,自元代以來相關史料記載,漢文帝霸陵位於江村大幕以北

2100

米的鳳凰嘴。

自從霸陵位置

“確定”後,清朝的一些文人、學者便把鳳凰嘴

當作

霸陵的風土,很多人在那裡建立碑石,直至江村大幕被髮掘之前,大家仍誤以為鳳凰嘴就是霸陵。

隨著霸陵的出土,人們急迫想知道

“文景之治”這千秋美談的真相,但隨著墓中文物現世,揭開“文景之治”真面目,顛覆傳統印象。

漢文帝霸凌發掘,墓中文物揭開“文景之治”真面目,顛覆傳統印象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漢中前期,漢文帝劉恆與漢景帝劉啟父子二人共創出的盛世,它是歷史上的治世之一,是奠定了西漢王朝開始走向安定和富強的基礎。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曾讚譽文景之治:“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

“文景之治”所“治”的內容為以下四個方面:

漢文帝霸凌發掘,墓中文物揭開“文景之治”真面目,顛覆傳統印象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一是

“輕徭”,“徭”指的是徭役,也就是政府召集老百姓修繕國家方方面面的建築,而“輕徭”的目的是少召集百姓做這些事情,不給民眾添麻煩。

二是

“薄賦”,“賦”就是稅收,“薄賦”就是減免稅收,他在位期間,將田畝租稅減半,由十五稅一變為三十稅一,漢文帝十三年時,還曾免去全年稅收。

三是

“減刑”,刑罰起源於原始社會,隨著時代發展,刑罰令人身體與身心飽受折磨,漢文帝見狀將五刑作廢,這一舉動使人類文明邁出巨大一步。

漢文帝霸凌發掘,墓中文物揭開“文景之治”真面目,顛覆傳統印象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四是

“節用”,漢文帝絕對是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沒有之一,《史記·孝文字紀》記載,“上常衣綈衣”,意思就是漢文帝所穿的衣服布料都是粗布袍子。

相傳,有一次漢文帝的龍袍破了一個洞,他命皇后縫補之後繼續接著穿。

除此之外,北宋吳垧《五總志》記載

“履不藉以視朝”,意思是他還穿著草鞋上殿辦公,有了他的身先士卒,全天下人也為之效仿。

漢文帝霸凌發掘,墓中文物揭開“文景之治”真面目,顛覆傳統印象

墓中文物顛覆傳統認知

漢文帝一生節儉愛民,他給自己定下了

“薄葬”的要求,“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意思是不起高大的土堆,不給百姓增添任何麻煩。

這樣甘願與民同甘共苦的帝王,的確值得被傳為千古美談,而霸陵墓中文物出土,更好地佐證史書記載所言不虛。

漢文帝霸凌發掘,墓中文物揭開“文景之治”真面目,顛覆傳統印象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在古代,帝王重視自己的陵墓規格和奢華程度,基本上從登基即位開始便修建,尋覓天下奇珍異寶放入自己陵寢中,為的是享有生前的榮華富貴。

可根據發掘情況來看,霸陵的外葬坑非常簡樸,沒有太多奢華的貴重物品,很少有金銀器物。

除了印章、陶俑外,還有一些車馬器,相比其母親薄太后的南陵而言,簡樸太多。

其實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漢文帝是否真的薄葬存質疑態度,理由是《晉書》中有建興年間,盜墓賊從漢朝霸、杜二陵中盜出了許多珍寶的記載。

漢文帝霸凌發掘,墓中文物揭開“文景之治”真面目,顛覆傳統印象

在這次考古中發現,的確在西晉是遭遇過盜掘,丟失了大量陪葬品,其中是否真的有

“珍寶”無從得知。

畢竟時隔千年不知當日真相,也有人猜測當時盜出的文物出自竇皇后陵寢中。

可以說漢文帝的節儉程度巔峰人們傳統認知,原來並不是所有皇帝追求死後的

“奢靡”。

一個一生奉行節儉死後初心不改的皇帝統治下,創造出

“文景之治”這一切沒有什麼可懷疑的。

希望待熱度退去後,漢文帝和他一生最重要的女人,安安靜靜的長眠於白鹿原大地上,此後不再被打擾。

漢文帝霸凌發掘,墓中文物揭開“文景之治”真面目,顛覆傳統印象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探尋古今